明阳智能(601615)投资要点分析

要点一: 所属板块 风电设备 广东板块 标准普尔 GDR 富时罗素 养老金 MSCI中国 沪股通 中证500 融资融券 绿色电力 储能 HIT电池 氢能源 国产芯片 风能 太阳能 新能源

要点二: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海上风电相关装备销售;风力发电技术服务;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发电设备租赁;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工程管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除核电站建设经营、民用机场建设);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以上项目不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在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供给侧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备受瞩目。2025年上半年在各国政策扶持与产业技术突破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延续了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持续刷新纪录。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报告期内,明阳智能以创新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为使命,以做全球清洁能源智慧化、普惠制的领导者为愿景,致力于打造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管理与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紧跟国内外产业趋势,以前所未有之策促进战略执行,筑圈建群深耕海上、“沙戈荒”、大通道等重点区域,谋划重大战略,加速向中东部挺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组织体系优化和机制创新,推动公司迈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公司坚守高端装备自主创新不动摇的信念,坚定实施“风光储氢燃”一体化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新能源电站滚动开发模式,持续深耕海上和海外两个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要点四: 行业背景 (一)可再生能源行业蓬勃发展,风电装机规模创新高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双碳”目标引领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2025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实现新突破。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占全部新增装机的91.5%;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9.2%,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这一系列亮眼数据标志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新阶段。 (二)陆上风电大基地建设稳步实施,分散式风电政策持续推进 在陆上风电领域,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局全力推进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建设,尤其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项目核准与开工节奏显著加快。截至报告期末,前三批大基地项目已明确业主的项目规模超过300GW,已建成的大基地项目持续高效运行,发电效益符合预期,进一步验证了大基地模式的规模化优势。报告期内,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首批机组已于6月13日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进入运营阶段。该项目电源装机规模达1,420万千瓦,将为我国新能源外送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在政策持续引导与产业链协同努力下,大基地项目开发模式不断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保护标准同步提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各地分散式风电政策加速落地,为风电装机规模提升提供有效路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联合多部门深化“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农业农村部配套出台专项补贴与金融支持细则,显著激发了县域经济与农村集体参与风电开发的积极性。报告期内,分散式风电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至县级政府,审批流程持续优化,项目落地效率大幅提升。中东南部低风速高潜力区域成为分散式开发的热土,项目多点开花。报告期内,广西来宾市、内蒙古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等地均发布了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或竞配方案。分散式风电正在成为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补充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也为公司风机制造业务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在风机技术进步与成本持续下降的双重推动下,分散式风电的经济性边界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不仅有效盘活了闲散土地等资源,更成为助力地方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为行业注入了稳定且富有活力的新动能。 (三)海上风电加速向深远海领域拓展,漂浮式技术成为关键发展方向 在海上风电领域,大型化与规模化趋势仍在持续,同时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海上风电产业加速向深远海领域进军。据PrinciplePower统计,全球超过80%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力都蕴藏在水深超过40米的海域。而我国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4倍。报告期内,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25年2月5日,《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海上风电与波浪能等海洋能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层面,上半年国内公开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中,离岸距离超60公里、水深超50米的深远海项目占比显著增长。以大型能源央企为主导的投资主体正加速布局,推动深远海项目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开发正迈入深远海时代。 深远海风电的开发离不开漂浮式技术的突破。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式风机组,漂浮式风电更适用于深海远海海域,可大幅提升风能资源利用率。近年来,国内漂浮式风电项目加速落地,如公司主导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6MW“明阳天成号”漂浮式风电平台,采用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浮筒和智能感应系统,展现了我国在漂浮式风电领域的领先实力。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漂浮式风电正逐步迈向商业化。未来,随着风机大型化、新材料应用及规模化建设,漂浮式风电的造价有望进一步降低,成为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核心解决方案。 (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程加速,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根据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我国明确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伴随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这对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如何进一步提升能源消纳能力、推进能源供给结构转型升级变得愈发重要。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化新能源发展与消纳体系建设的有效衔接,推动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促进绿电直连和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持部分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而是直接向单一电力用户提供绿电,为高耗能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中国风电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报告期内,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4年全球风能报告》,GWEC预测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从2023年的117GW增长到2028年的182GW,复合年均增长率约9.4%,其中海风新增装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11GW增长至2028年的37GW,复合年均增长率约27.5%。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主要能源消耗地区先后出台新规划,在加大新能源电站的建设规模的同时进一步简化新能源电站的审批手续,并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或资金支持,为风能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风电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项目等多样化的途径来扩大其全球业务。 (六)风电行业内卷趋势减缓,行业中标价格企稳 在经历了过往几年激烈的价格竞争后,行业各方在政策引导与内部自律等因素促使下,低价竞争态势显著缓解,中国风电行业迎来结构性转折,行业中标价格企稳回升,行业逐步从“价格战”向“价值竞争”转型。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风机中标均价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回升。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行业盈利水平有望获得改善。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领先的行业地位 公司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推进清洁能源普惠制为己任,坚持创新引领、自主研发,推动公司业务围绕风机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运营全面发展。报告期内,在国际权威风电行业媒体WindpowerMonthly公布的年度“全球最佳风电机组”评选结果中,公司凭借三项全球金奖、两项全球第二,以及多个“全球最佳”的成绩领跑行业,并蝉联全球创新产品入选榜单最多的风电企业,展现了公司研发团队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强大实力,同时也彰显出全球市场对公司风电产品的高度认可。 (二)强大的核心技术壁垒 公司是国内风机大型化的先行者,具有产品更新快、成本更低、发电量更高、技术路线更成熟的先发优势。公司风机技术路线历经了多年实践积累和数次升级,具有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效率高、发电性能优异、防腐性能优良、工程施工便捷、易维护等优点。 (三)核心关键部件自研自产能力,强化自主化水平和产业链控制力 风机零部件质量决定风机质量。公司具备叶片、齿轮箱、变频器、变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各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以及进行一体化建模与模型验证研究的能力。公司掌握风机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还可以从整机系统角度对风机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风机运行效率及可靠性,从而更好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要,保持企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持续打造技术领先优势 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公司目前拥有国内领先的叶片设计团队、传动系统设计团队、核心仿真团队、整机研发测试团队、电气系统设计团队等。公司还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风电技术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美国硅谷、德国汉堡,以及北京、上海、深圳建立高端前沿研发中心。此外,公司与国际知名机构TNO(荷兰国家级能源实验室)、DNVGL(德国劳埃德船级社)、Fraunhofer(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Romax(世界顶级传动链设计商)等展开科研创新合作,在复杂地形风资源测算、气动弹性力学研究、传动链系统设计、先进控制策略开发等风电前沿技术领域突破发展。 (五)自主研发赋能多场景解决方案,构筑从技术到市场的复合型护城河 公司基于自主研发实力、项目经验沉淀与产品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商业闭环的三维驱动,打造出多场景定制化解决方案,构建起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占位的竞争壁垒。公司已形成针对多种复杂应用场景的风电解决方案,方案涵盖了平原高切变、超低风速区域,“沙戈荒”大基地,东南沿海台风区域,海上大场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综合能源立体融合开发,西北部超高海拔区域等多个应用场景。 (六)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多年来,“明阳造”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投运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动高端清洁能源装备与解决方案的迭代与进步,以高可靠性、高发电量、高收益性的产品持续深耕国际市场,并将秉持“长期主义”理念推动风电、光伏等项目在全球落地应用,让清洁能源普惠全球。报告期内,公司携手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开发、建设和运营的首个中德海上风电场项目明阳巴斯夫湛江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同时公司与巴斯夫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成立联合创新开发实验室,旨在携手推动风电叶片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七)“风光储氢燃”全产业链发展 在光伏领域,公司发布"青龙""白虎"等四款HJT高效组件,获TüV北德认证,实现沙漠及屋顶等多场景灵活应用。在储能领域,公司推出全球领先的35kV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单机容量达GWh级,集成自主研发的PCS/BMS/EMS三电系统,攻克"三北地区"调峰调频难题。在氢能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30MW纯氢燃气轮机"木星一号"点火成功并从江苏无锡成功发运交付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应用于深圳能源集团鄂托克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项目配套工程——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氢储能示范工程。 (八)率先布局深海经济,“风渔融合”重塑海洋产业生态 明阳智能通过全球首创的“明渔一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在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实现了深远海“绿电直供+生态养殖”的突破性实践。该装备离岸69公里,水深45米以上,集成海上风机与深水养殖网箱,开创性地将风电导管架基础改造为类人工鱼礁,上部捕风发电年产能超4,500万千瓦时,下部深海区采用智能投喂、洗网及环境监测系统,形成“绿色能源驱动蓝色粮仓”的立体开发模式。在天然高流速、富氧海域环境下,公司第二季规模化养殖收获金鲳鱼、黑鲷等8万余斤,肉质达类野生标准,验证了“风电供电-科学养殖-生态修复”闭环的可行性。与此同时,风机基础吸引野生鱼群栖居,周边生物量大幅提升,构建起海洋生态与能源开发协同共生的新范式。明阳智能联合渔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冷链物流等20余家产业链伙伴,打通“育苗-饲料-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我国从单一海上风电开发向“绿电制氢+深海养殖+生态修复”的综合性深海经济转型,为全球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2025年6月7日,“明渔一号”成功完成第三季度养殖示范投苗。此次成功投苗标志着“明渔一号”将再启新征程,开展高附加值鱼种探索,搭建高端品牌营销产业链,为“绿色能源+蓝色粮仓”创新模式进一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实践样本示范。

X
密码登录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