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交运设备 北京板块 中特估 破净股 标准普尔 沪股通 中证500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机器人概念 抽水蓄能 工程机械概念 磁悬浮概念 装配建筑 一带一路 央国企改革 铁路基建 成渝特区
要点二: 经营范围 钢桥梁、钢结构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铁路道岔及配件的设计、制造;盾构机、TBM、顶管机及系列隧道施工设备整机及配件的设计、研发、制造、组装调试、再制造、技术咨询服务;起重设备及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及信息服务;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与铺设;海洋工程装备;环保产品及项目;工程服务;地下空间开发;设备租赁;机电安装服务;商品及技术进出口;物资交易。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涵盖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道岔、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等业务板块,是国内A股主板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水利、地下空间开发、矿产、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风电、光电、水电特别是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建设领域。
要点四: 行业背景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在继续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基础上,将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优势 公司参与建设的南沙港铁路跨洪奇沥水道特大桥项目荣获西奥多?库珀奖,大跨度公铁桥用高性能钢构件智能工厂、辙叉智能制造工厂、数据驱动道岔智能制造工厂和基于5G+物联网的钢桥梁智能制造工厂均获评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奖)科技进步奖495项,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银奖1项、优秀奖8项,中国工业大奖2项,中国好设计金奖3项、银奖1项,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项;公司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313项,其中45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5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8102件,其中PCT专利32件,国内发明专利2346件;主(参)编国家或铁道行业标准及工法225项,其中国家标准63项。公司拥有技术人员3100余人,约占员工总量的26%,拥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17人,国家专项计划专家1人,36人次荣获全国学(协)会专家荣誉称号,荣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建造师奖18人,荣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7人,1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4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是中国盾构机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西南地区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福和号”应用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搭载双速减速机、高压辅助脱困系统、同步推拼系统及高效管片吊运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掘进与安全高效施工,推动了硬岩TBM技术在重大引水工程中的适应性和施工能力实现新突破;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应用于澳大利亚西部港湾项目,集成多项智能化系统,配备盾构刀具更换机器人,实现了盾构机自动化高精度无人换刀,效率提升5-8倍,标志着公司超大直径智能盾构技术成功迈向国际高端市场;研制的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机“凯旋号”,应用于杭州地铁18号线停车线建设,作为国内首个用于地铁停车线施工的矩形顶管机,实现了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非开挖施工工法创新,在地铁工程非开挖装备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工程施工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90吨级新能源三轴刚性宽体自卸车应用于矿区,实现了新能源装备在矿山运输中的成功应用,在矿用新能源装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研制的75吨级换电与纯电动自卸车应用于多类水利水电项目,拓宽了新能源工程装备的适用场景;升级改造闲置内燃机车应用于老旧设备再利用项目,通过重构新能源动力系统实现绿色智能改造,探索出在工程机械绿色循环利用领域的新路径;研制的“晟航”船舶反拉滑道下水系统应用于船舶建造全过程,首次打通船舶建造、运输与下水全生命周期流程,大幅提升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研发的“科行2.0”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成渝中线铁路龙泉驿制梁场,具备识障、自控、人机协同等功能,实现了智能制梁作业;研制的绿色装配式综合管廊U盾架管机2.0应用于香港元朗南项目,实现施工效率、环保性能与施工技术三重提升,在绿色地下空间建造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研制的高原型智慧搅拌站及成套新能源装备应用于高原铁路项目建设,打造的智能、绿色、少人化施工解决方案在高原极端环境下展现了良好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高原工程装备的集成化能力。 3、在道岔业务领域:公司作为国内道岔领域的龙头企业,始终坚持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75-12号单开道岔及模块化快速更换辙叉技术,通过优化转辙角、加厚尖轨、模块化结构等设计,有效降低了轮轨冲击力,显著提升了道岔的稳定性与耐磨性,缩短更换时间60%、降低维修成本30%以上,全面提升了铁路线路运营效率;专门针对高原复杂环境研发了60-12号单开道岔,优化了线型结构,增强了尖轨防护能力,填补了高原铁路道岔产品的空白,大幅提升了在高海拔、复杂气候环境下产品的可靠性与适应性;研发的Ⅲ代锻造高锰钢辙叉,具备良好的耐磨性和服役稳定性,有效延长了辙叉使用寿命,在浩吉、神朔、西宝等多条重载铁路线路上得到成功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重载铁路道岔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建成了道岔服役寿命评估系统具备多点疲劳加载与精准监测功能,显著提升了道岔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道岔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夯实了基础。 4、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公司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的技术实力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全场景自动化焊接与涂装系统,应用于多个钢结构制造项目,实现板单元自动化焊接率达99%、整体焊接自动化率超90%,有效破解了狭小空间焊接与涂装难题,大幅提升了制造效率和质量;研发的超宽分体式钢箱梁制造与安装技术,应用于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横坡精度提升30%,实现高精度高质量施工,进一步增强公司在跨海大桥钢结构技术上的制造与安装能力;研发的新型耐海洋气候Q345qDNHY-I钢板制造工艺,应用于狮子洋锚固系统生产,完成焊接性与热铆接全过程验证,标志着该钢材在海洋桥梁工程中实用化取得关键进展。 5、在新型轨道交通业务领域:公司研发的文旅版跨座式单轨车辆,完成3套车辆的工业设计及系统部件方案,启动转向架样机试制,具备良好的景区适应性和视觉设计一体化能力,样机已进入制造阶段,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山地旅游及文旅场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产品布局与技术优势;研发的中低速磁浮道岔提速与舒适性优化技术,完成了侧线60千米/小时磁浮道岔设计及优化试验,进一步提升了车辆通过平顺性和运行效率,显著增强了公司在磁浮交通装备领域的系统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6、在新型科技环保业务领域:公司攻克了隧道施工废水高效处理与智能化预处理技术,构建了“3种系列+定制化”隧道废水处理药剂体系,精准适应多变水质条件,有效提升了净化效率并大幅降低药剂投加成本,经济性与适应性大幅提升;研发的竖流沉淀罐设备,填补了“移动式、智能化”废水预处理技术空白,广泛应用于多项重大隧道工程,为隧道施工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水质保障手段;建立了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施工标准体系,为高原高寒地区的铁路工程绿色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发了MBBR与MBR污水处理设备通用结构设计,并同步推出高效澄清设备,制造成本同比下降约2%,实现了地埋与地上多场景灵活适配,在绿色建造领域的环保装备在成本控制与实用性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二)制造优势 公司持续加大现有工厂、车间、生产线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生产能力、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关键核心部件自制能力不断增强。 1、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隧道掘进机智能化制造水平、核心部件自制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盾构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公司积极调整产业模式,从整机组装转变为“整机+关键零部件”并行的发展路径;目前,公司拥有世界首条全自动滚刀加工、热处理、装配、检测生产线,能够自动化生产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的隧道掘进机滚刀,同时拥有多台国内先进的大型数控机加工设备,智能化大型热处理炉、环保型喷砂、喷漆等配套设备,覆盖了关键零部件的下料、铆焊、机加、退火、喷涂等全部工序;盾构总装方面,公司引入了智能仓储系统、激光检测仪等智能制造和检测装备、系统,逐步实现了产品零部件柔性制造,提升了盾构机总装效率和质量;隧道施工专用设备制造方面,公司在河南新乡建成了水平运输产品的铆焊、轮对及转向架装配生产线,设备整体自制能力与常态化环保管控能力同步提升。公司通过搭建智能设计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智慧管理系统和智能运维平台,实现智慧仓储与物流智能调度,其中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具备1-20米全系列刀盘、超大直径盾体、全系列规格驱动箱、机头架、TBM护盾、TBM推进系统、矿用TBM、竖井TBM、螺旋输送机等50多个规格核心结构件制造能力。 2、在道岔业务领域: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重载高锰钢辙叉生产基地,具备年产2万组道岔、4万根高锰钢辙叉的能力;建成了国内首家铁路道岔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研发投建了国内首条百米钢轨数控锯切生产线、6000吨锻压自动生产线、锯铣一体联合生产线、钢轨数控加工中心和垫板智能生产线,拥有合金化高锰钢冶炼和热处理、细晶成形、预硬化等新技术,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拥有国内行业领先的高能数字射线检测中心,具备金属材料及构件的高能数字射线、超声、渗透及磁粉检测等无损检测能力,实现了无损检测需求全覆盖,满足公司各类产品的检测需求;通过全面推广生产信息化系统应用,实现了订单全过程BOM化运行;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优化结构设计及辙叉成型工艺,成功研制了Ⅲ代高锰钢组合辙叉,开启了我国重载高锰钢辙叉最大通过总重6亿吨时代。报告期内,公司百米轨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卸车、存放、上料工序自动化控制,提升钢轨锯切、钻孔等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提升了原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随着纯净钢辙叉生产线正式投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纯净钢铁路辙叉冶炼、铸造、热处理和机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工艺装备和生产效率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3、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拥有武汉特种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重型厂房和大型全流程生产线,拥有起重运输设备60余台套,大型数控下料机7台,半自动切割机20余台,加工中心、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类加工设备50余台套;拥有自动化焊接设备及系统,建立了数字化智慧生产管理平台,打通了生产现场各种生产要素信息桥梁,被认定为国家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工厂”。 4、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公司拥有山海关、宝鸡、扬州、舟山、如皋、九江、武汉、南京等生产基地,年产各类钢结构达160万吨,基本覆盖了国内桥梁钢结构市场较集中的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华北、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等区域;公司积极推动钢结构加工制造数字化转型,在国内率先建成了首个钢结构智能生产示范线,搭建了国内首个钢桁梁数字化建造平台,可实现制造车间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与控制,开发的超声检测监测系统,实现了多点、异地实时无损检测和过程监测,完成钢结构智能拼接板检测系统开发,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公司加快推动钢结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机器人、BIM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引进先进防污设备,对关键工序进行设备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能源损耗;研发的龙门式焊接机器人、便携式机器人、地轨式焊接机器人、喷铝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等系列化智能装备,在安九铁路鳊鱼洲长江大桥、澳氹四桥等多个工程项目成功应用。报告期内,开发的中小型钢结构工件室内外转运作业电动平车,可快速完成准备工作,迅速进入作业状态,操作简单,动作灵活,具备直行、转弯、斜行、台面升降等功能。 (三)数字化优势 公司紧扣人工智能战略定位,构建了装备制造领域“1+3+N”大模型能力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制造AI赋能。公司获信息化类荣誉7项,在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数字化管理创新及数据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突破。在顶层规划方面,发布了数智化转型三年规划,围绕工作体系、基础设施、智能工厂、产品智能化与生态互联平台五大方向,明确分阶段目标及关键节点;在生产信息化方面,通过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公司桥梁钢结构、道岔等5家工厂成功获评省级先进智能工厂,带动公司整体智能化水平跃升,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上线人工智能大模型,率先开展装备制造垂直领域大模型研究,逐步构建道岔与工程装备领域高价值场景,推出“工业小智V1.0”智能问答助手,全面赋能企业高效运营。 (四)品牌优势 中铁工业品牌优势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作为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铁工业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企业品牌价值增至174.87亿元,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居于机械设备榜单前列,公司所属“中铁装备(CREG)”入选“中国品牌国际化标杆一百”榜,彰显了公司品牌出海的硬实力与国际认可度。公司不断加强品牌建设,2025年上半年参加了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德国宝马展等行业展会、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通过主旨报告、产品展示、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实力,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品牌国际化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加强品牌交流,在郑州举办了深地空间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大会,在杭州、上海承接国务院国资委“走进新国企”融媒体采访活动,在浙江举行中国品牌日媒体开发日活动,邀请中央媒体集中走进企业采访报道,充分传递品牌声音,品牌话语权不断增强。2025年上半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刊稿600余篇,聚焦道岔、盾构机等主要产品展开推介,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要点六: 子公司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2023年3月14日公司对外公告,近日,公司的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收到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国资厅发改革〔2023〕4 号),中铁装备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公司将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部署,深入做好创建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将中铁装备打造成为“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的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