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通信设备 湖北板块 中特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380 中证500 融资融券 转债标的 液冷概念 光通信模块 数据要素 算力概念 CPO概念 湖北自贸 IPv6 国产芯片 5G概念 一带一路 央国企改革 网络安全 大数据 智慧城市 云计算
要点二: 经营范围 光纤通信和相关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领域科技开发;相关高新技术产品设计、制造和销售,含光纤预制棒、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光纤复合相线(OPPC)及金具和附件、电力导线、电线、电缆及相关材料和附件、通讯线缆及附件、海底光缆、海底电缆及海底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与销售;数据中心、通信站址、工业用智能控制设施所需配套网络能源基础设施产品(含电源、高低压成套配电、蓄电池、精密温控、智能采集管理设备、智能管理软件)的规划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工程安装、维修和咨询;光纤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设备、光模块、终端设备及相关通信信息产品、智能交互产品、通用服务器、存储产品、计算机及配套设备、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软件、应用软件、交换机、工作站软硬件产品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系统集成、代理销售;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中心业务;相关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服务;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经营范围及商品目录按外经贸主管部门审定为限)。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是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信息通信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全球信息通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公司立足于光通信,深入拓展至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而生的广泛领域,并成为我国智慧城市、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应用等领域的核心企业。
要点四: 行业背景 2025上半年,全球信息通信行业在技术深度融合与智能化升级的驱动下加速变革。6G标准化进程全面启动,卫星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初期,运营商通过“连接+算力+AI”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并积极开拓行业数字化新蓝海。同时,由于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以及传统电信业务增长承压,运营商资本开支更趋精准与高效,力求在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管控中保持增长。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深耕光通信主业,保持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作为光通信领域的国家队,公司依托长期积累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已孵化出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子企业。在光传输与宽带接入领域,公司长期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OTN、宽带接入等产品保持全球竞争力,是全球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在光纤光缆领域,公司掌握自主光纤预制棒及光纤生产核心工艺,多项关键技术处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公司自主开发的特种光纤产品,在国家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海洋通信领域,公司是全球唯一自主打通芯片器件、岸基与水下设备、光棒海纤海缆、海洋工程装备四大核心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多项核心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二)拓展计算与存储,构建软硬一体、国产自主的算力平台 计算与存储是公司着力打造的成长型业务,作为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队”,公司基于长期技术沉淀和行业理解,打造软硬一体、网算融合、安全可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满足关键领域国产自主需求和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公司联合业界领先的供应商和生态,实现算力产品的系统化布局,并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可信赖、快速响应的服务。 (三)理念领先的研发管理体系 公司是国内较早引入业界先进的“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实践的科技企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研发管理实践和流程再造后,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及行业竞争需要的研发及技术管理体系。公司坚持以产品市场成功、财务成功为研发管理成效的唯一判断标准,以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科技管理能力的检验标尺。 (四)覆盖完善的营销服网络与产业布局 公司的产业布局从国内向海外不断延伸,目前在国内有1+6产业基地,承建了各行各业接近400条国家级光通信干线;在海外,公司拥有3个海外生产基地,8个海外研发中心,11个全球交付中心和30个海外代表处,产品、方案和服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品牌形象 公司连续多年入选《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并于2024年5月入选国资委评选的“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之十大优秀企业品牌,品牌影响力在央国企中名列前茅。公司坚持全球化战略,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品牌在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区域市场获得广泛认可,国际运营商可靠合作伙伴与本地员工负责任雇主的积极形象深入人心。 (六)积极进取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在人才获取和培养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在重点技术领域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机制,与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培养,完善“产学研”合作链条,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比较优势,实现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共享。公司是最早开展股权激励改革的国有企业之一,2009年首次施行股权激励以来,已实施多批次股权激励,形成了有效的长短期结合的激励体系,基于组织绩效的增量产出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