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船舶制造 上海板块 2025三季报预增 2025中报预增 中特估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180_ 上证5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并购重组概念 军民融合 航母概念 一带一路 IPO受益 央国企改革 海洋经济 海工装备 风能 军工
要点二: 经营范围 船舶行业和柴油机生产行业内的投资,民用船舶销售,船舶专用设备、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销售,船舶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自有设备租赁。(以上经营范围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所属企业作为实体企业独立开展生产经营,从事的业务包括船舶造修、海洋工程、机电设备等,通过前期的产品研发、经营接单,实现个性化的项目订单式生产方式,向客户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要点四: 行业背景 2025年上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新造船市场行情出现一定扰动,加之上年同期新船订单成交量较多,本报告期新船成交量出现阶段性回调,但我国船舶工业依旧表现出相关市场韧性和竞争力,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航运碳减排法规和老旧船舶淘汰催生的更新需求,以及深海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海洋装备提供关键支撑等因素均将支持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研发优势 公司旗下各企业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专利申请748项,其中发明专利711项;授权专利286项,获得科技类奖项38项。公司积极推动船舶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新型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造进一步提速,标志着公司在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向着系列化、精益化、高效化建造的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也为培育和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才优势 公司依托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技师工作室,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型号项目和基础研究需求,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理念,推进高端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工艺、工装与智能制造研发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实验、试验与测试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批量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工程实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原则。 (三)规模优势 近年来,全球造船业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中国头部造船企业凭借技术进步、资金、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公司作为拥有国内最大造船产能的上市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显著,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船订单量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四)产品结构优势 造船业务方面,公司军民舰船产品谱系持续完善,涵盖了各式军用舰船、军辅船和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大型邮轮、大型LNG船、豪华客滚船、汽车运输船以及其他各类特种船等民船船型;海洋工程方面,公司在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领域已经形成系列化、批量化的建造能力,交付了以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81”、Fast4Ward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持续引领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要点六: 签订36亿元散货船建造合同 2018年11月15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外高桥造船与交银金融租赁责任有限公司签订了10艘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的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约36亿元,约占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的21.57%。公司表示,2017年以来航运及散货船市场有所回暖,该合同是外高桥造船今年以来除大型邮轮项目外承接的最大订单。
要点七: 将全资控股江南造船等5家船舶造修公司 2019年4月4日披露重组方案:在江南造船引入增资、公司资产置换(以沪东重机100%股权与控股股东中船集团所持江南造船股权等值部分置换)及中船防务资产置换后,公司拟以13.24元/股,向中船集团、新华保险等发行股份,收购江南造船部分股权、外高桥造船36.27%股权、中船澄西21.46%股权、黄埔文冲和广船国际各100%股权。江南造船预估价未定,其他拟购入资产预估值逾241.73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将成为公司之全资子公司,黄埔文冲和广船国际亦注入上市公司,成为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同时,上市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