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电池 广东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锂矿概念 储能 固态电池 新能源车 锂电池 深圳特区
要点二: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纳米粉体材料试剂、纳米粉体标准样品、纳米材料产品(均不含限制项目)的研发、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纳米材料产品的生产(生产场地执照另行申办);许可经营项目:无。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增强剂,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领域。
要点四: 行业背景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Rho Motion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其中,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587.8万辆,同比增长35.5%,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6.8%,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在新能源汽车增势带动下,动力电池市场供需两旺。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累计销量为659.0GWh,累计同比增长63.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73.5GWh,占总销量26.3%,累计同比增长108.5%。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0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集中在延续税收优惠、加码以旧换新补贴、推动车网互动技术三方面。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公告(2023年第10号),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13号),通知扩大了补贴范围,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新车、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均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补贴金额高于购买燃油车的标准。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推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设车网互动示范城市,目标2025年底前建成5个示范城市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项目,提高电池标准,要求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以上,强化快充安全性和抗撞击能力。系列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同时,政策从单纯补贴转向“技术+基建”驱动,通过车网互动和电池新国标(2026年实施)倒逼车企提升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二)储能行业 储能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增长点。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2025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1.9GW/55.2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69.4%,其中电网侧储能新增装机14.2GW/32.9GWh,功率规模占比64.9%,电源侧储能新增装机5.8GW/17.8GWh,功率规模占比26.7%,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1.8GW/4.5GWh,规模同比翻番;根据其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新增7737个新型储能相关备案项目,其中应用项目类7113个,产线类624个。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的7113个储能应用项目总规模达263.3GW/664.86GWh,同比增长108.85%(功率)/120.45%(容量)。从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储能项目技术路线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20.58GW/48.52GWh(含混合储能项目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部分),规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根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58GWh,同比增长106%,其中国内厂家储能电池出货252GWh,同比增长109%,海外厂家电池出货6GWh,同比增长42.5%。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提出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增强本地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实现应用尽用;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度新型储能,实现日内应调尽调,减少弃风弃光。2025年5月7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上述政策的推出,分别从调度机制优化与安全管理强化两个维度,为储能行业构建了“应用保障+安全规范”的双重支撑体系,推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三)正极材料行业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需求上升,正极材料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初步调研数据,2025上半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77%,储能电池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增长是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增长的核心因素。随着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接受度的不断提升,磷酸铁锂材料出口同比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6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口7,309.74吨,同比增长855.16%。 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路线的分化在2025年上半年尤为明显。磷酸铁锂材料因其安全性高、成本低的优势,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成本降低将是行业的重要方向,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强快充性能的磷酸铁锂材料的持续迭代,进一步拓宽了磷酸铁锂材料的应用场景,推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磷酸锰铁锂、补锂增强剂等新型正极材料及其高性能辅助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锂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新路径,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随着行业ESG意识的提升,低碳制造技术应用和闭环回收技术突破助推正极材料行业朝着绿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领先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团队铸就领先的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基础上,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致力于开发性能更为优异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经过多年探索,公司开发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建构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及“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两项技术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体系,突破并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 (二)卓越的产品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公司使用独创的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其导电性较好、内阻较低,具备良好的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性能,产品循环性能优势突出,在动力领域和储能领域均具有突出竞争优势;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凭借高性价比、高能量密度、良好的低温性能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将占据优势地位;新产品补锂增强剂面向锂电池性能提升领域,适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应用场景相对丰富,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持续迭代的技术优势,公司的产品销售给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市场认可度较高,品牌口碑良好,竞争优势明显。 (三)多年积累的产业沉淀聚集客户资源优势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鉴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加上生产工艺调整周期长,对电池厂家而言,为保证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需要对正极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遴选,经认可后通常会建立稳定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公司已经与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产品迭代,在技术交流、产品服务上与客户紧密同步,为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工作。此外,公司与下游龙头客户合资建厂,深化合作关系,共享双方优势,客户资源优势突出。 (四)持续领先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形成规模优势 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优质产品,持续加快产业化进程。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备磷酸铁锂的企业,在业内率先推出并量产纳米磷酸铁锂。公司较早开始了磷酸锰铁锂产品的基础研究并布局相关专利,2020年解决了高电位离子溶出难题并开始向客户送样测试,较早通过了客户的批量验证,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建成磷酸锰铁锂产能11万吨/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磷酸锰铁锂产能,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率先上车,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产品是全球首个实现量产的正极补锂材料,先发优势和性能领先优势突出,目前已建成5000吨/年补锂增强剂产能,产能规模及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要点六: 自愿锁定股份 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次发行前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由公司回购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该部分股份。
要点七: 股利分配 公司每年以现金形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20%。公司以现金方式分配利润,应考虑实施现金利润分配后,公司的现金能够满足公司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的需要,以确保分配方案符合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
要点八: 稳定股价措施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三年内,如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公司将通过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公司全体董事(独立董事除外)和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以及公司回购股份等措施来稳定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