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医疗服务 浙江板块 宁组合 富时罗素 深证100R 创业板综 MSCI中国 深股通 创业成份 融资融券 深成500 基金重仓 HS300_ AH股 AIGC概念 创新药 肝炎概念 CRO 互联医疗 人工智能 病毒防治 医疗器械概念 生物疫苗
要点二: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除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数据处理服务;翻译服务;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人力资源服务(不含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计算机系统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创业空间服务;园区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职业中介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要点三: 主营业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泰格医药2024年以10.6%的市场份额保持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是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临床外包服务提供商,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为1.1%。2025上半年,公司为26个获批的中国1类新药提供了服务。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临床CRO业务收入和利润继续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境外(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家)进行中的单一区域临床试验为194个,在执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43个,累计MRCT项目经验达到150个。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寻求与医疗健康行业各参与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外部伙伴关系以推动合作,搭建了包括现场管理、机构服务、GCP中心运营、受试者管理等在内的一体化研究中心服务平台。在国内,E-site卓越中心拥有300个重点合作中心以及98家绿色通道中心,并完成了8家共建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多元化深度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2025年形成了包括现场管理、机构服务、GCP中心运营、受试者管理等在内的一体化研究中心服务平台。 报告期内,数字化中心研发推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脱敏工具,针对临床研究中常见的PDF扫描件,高效地完成特定敏感信息的处理,关键技术参数F1SCORE达到0.919的高分,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下半年该模块计划进一步提高精度和拓展适用场景,作为泰格人工智能产品推向市场;公司将ESite System 和 Site Payment System 进行了融合,形成中心端信息管理平台,打通中心费用数据,形成中心费用数据流转的闭环,为商务竞标提供准确的中心费用信息,本年度计划全面推广中心费控工作,打通中心信息采集的各个渠道;进行统一的治理与管理,为业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有价值的中心信息。
要点四: 行业背景 过去几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在全球宏观经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周期和国内经济、产业和政策周期的叠加影响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研发需求呈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公司的部分客户对于生物医药研发的风险偏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依赖于外部融资的尚未盈利客户面临较为明显的现金流压力,在上述因素的传导下,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和相关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增长挑战。 同时,自2015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飞速发展,十年前,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今,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变为以创新为绝对主导,研发生产产业链完备,行业创新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较早立项的研发管线与行业发展阶段不匹配的现象,公司的部分客户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迈向全球领先水平,也出现了更多的与全球前沿研发进展同步、甚至领先的优质研发项目;这类项目将会是未来的常态,也是公司商务发展团队重点聚焦的新订单开发领域。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研发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在监管政策的不断优化、行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国内经济周期的逐渐好转等因素驱动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产业迎来多项突破性“创新输出”,“走向国际”的趋势愈发明显,从多款创新药集中获批上市,到中国企业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展示亮眼临床数据,尽显行业活力。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丰富且与时俱进的项目执行经验 作为行业领先的CRO,公司成立20余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研发服务经验,包括跨国药企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中小型创新药研发企业等,产品覆盖化药、生物制品、疫苗、器械等各个类型,以及肿瘤、呼吸、感染、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心血管、皮肤、免疫、消化、代谢、罕见病等在内的绝大部分疾病领域。同时,公司紧跟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步伐,积极提升在前沿药物机理、靶点和治疗领域的服务能力;同时扩展服务范围至真实世界研究、基于风险的临床监查等新业务领域。2025年上半年,公司为26个获批的中国1类新药提供了服务;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国际多中心临床运营项目经验达150个。 (二)拥有全球同步运营和管理能力 公司在包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世界各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子公司并组建本地临床运营团队,拥有熟悉各国药政法规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员,并建立同步运营和协作机制,具备同步执行全球化项目的能力。同时,也通过战略性收购海外CRO公司来扩大服务海外客户群体和出海客户的运营能力,加强全球化运营能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全球员工数量达到10,251人,覆盖33个国家,其中海外员工1,700余人。自2023年公司在中国香港成立国际总部以来,香港国际总部已逐渐成为公司海外职能管理和业务拓展的中枢。 (三)服务领域覆盖研发全产业链 对于CRO企业来说,一体化服务能够增加与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减少研发流程中的沟通和衔接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合作的稳定性。目前,公司已建立了药品和医疗器械两大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公司的药品研发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IND申报、临床I-III期开发、上市注册、上市后及真实世界研究等在内的全流程、端到端服务。器械研发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产品设计与研发、临床前、临床开发与评价、注册申报、上市后研究等贯穿器械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研发服务。 (四)卓越的质量标准和交付能力 卓越的质量管理是临床研究的坚实基础,也是公司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为质量治理最高机构,推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完善,定期组织质量评审活动及全面评估公司整体质量状况,审阅、评估公司质量风险和相关整改措施等,公司总经理担任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公司主动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化、前瞻性的方式将“质量源于设计”纳入临床试验设计、运营和质量管理中,开发基于风险的监查系统(RBQM),进行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成立DCT解决方案团队,运用如基于RBQM、电子知情、远程随访、药物直达患者、电子支付等最新远程智能混合临床试验方式,积极组建团队研发赋能临床研究的人工智能模型和平台,力求持续改善临床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能力,提高交付效率和确保高质量的交付能力。 (五)领先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公司从2004年成立至今,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跟随再到自主创新的全过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从一家本土CRO走向亚太,再从亚太地区逐渐走向欧美,已成长为国内领先且业务范围能够覆盖全球5大洲,具备全球同步研发服务能力的国际性CRO公司。从2004年成立至2024年间,公司累计为中国60%的已上市1类新药研发提供了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公司连续多年在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24年市场份额10.6%,也是2024年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临床外包服务提供商,全球市场份额1.1%。 (六)与中国及全球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网络 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和运营网络覆盖国内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与中国1,400余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合作。公司还推出了E-site卓越中心战略,持续加强与优秀临床试验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临床研究团队,共建临床中心,提升管理和访视效率,打造共赢和可持续的临床研究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完成了8家共建中心的建设,在国内部署了19个大区,拥有300个重点合作中心以及98家绿色通道中心,形成了包括现场管理、机构服务、GCP中心运营、受试者管理等在内的一体化研究中心服务平台。 (七)构建生态圈为创新药/械企业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公司及公司所投基金对创新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公司及管理团队的行业声誉、经验及专业知识使公司能够识别早期投资机会,打造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通过投资,公司可与该等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持续创新作出一定贡献。除了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之外,公司还关注科研成果的早期转化,整合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投资机构等各方医药创新创业资源,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赋能平台,积极参与投资与孵化更多创新企业,并提供一站式研发解决方案和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赋能创新企业成长。
要点六: 与九洲药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7月23日公告,公司于2018年7月22日与中国领先的创新药CDMO服务商九洲药业(603456)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药物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创新药临床研究业务领域合作共赢。
要点七: 拟2亿-5亿元回购股份 2018年11月12日公告,拟回购股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回购金额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5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52元/股。公司同日发布2018年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拟筹集资金总额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5亿元,具体金额根据实缴金额确定,资金来源为员工合法薪酬、自筹资金等。本次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标的股票来源为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后12个月内,完成标的股票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