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化肥行业 安徽板块 破净股 深股通 融资融券 磷化工 农业种植 工业互联 生态农业
要点二: 经营范围 复合肥料、专用肥料、水溶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机肥料、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硫酸、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酸钾、合成氨、碳铵及副盐酸、铁粉、磷石膏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化肥、农地膜、农机具的购销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设计、制作、发布本企业形象及产品广告;硫铁矿、高岭土及铜、铅、锌、硫、铁、废石等的开采、加工和销售(其中:硫铁矿、高岭土及铜、铅、锌、硫、铁、废石等的开采、加工由分公司经营)、道路货物运输、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类磷复肥、专用测土配方肥、生物有机肥料及新型肥料等肥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立足化肥减量提质,绿色增效,以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为抓手,现已形成多个产品。新型功能肥料现有均控网系列、美优能系列、司尔特大丰收系列。
要点四: 行业背景 国家始终将粮食安全摆在首位,退林还耕、建设高标准农田政策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生产能力也将不断增强。在粮食产量稳增长、土地流转加速、土地利用率提升之下,国内化肥需求仍将保持以稳为主的趋势。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链、优质磷矿资源和绿色矿山优势 公司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将公司业务产业链向上游资源端和下游应用端延伸,有效控制成本并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充分依托宣州马尾山硫铁矿和贵州开阳磷矿,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磷复合肥生产服务体系,同时公司贵州新能源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磷氟新材料矿化一体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将持续拓展和延伸公司产业链。 (二)技术开发与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国家及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全资子公司化肥科技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有司尔特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通过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有力推动并深化了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为公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公司自主研发并获得授权有效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几十余项,覆盖产品生产、设备效能的提升及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并通过土壤肥力分析,结合作物生长需求规律等,为定制化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施肥建议。近年来,成功研发出生物有机肥、均控网控失肥、美优能水溶肥、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等系列产品,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已逐步构成一套成熟完善的销售体系和稳定的销售网络,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经销商队伍,销售市场以华东地区为根基,现已覆盖到全国大部分省份。 (四)产品品质优势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的通报》(皖政秘〔2016〕224号),公司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公司始终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开发生产适销对路、价格适中、品质优良的产品。“司尔特”牌复合肥系列产品也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中国高效复合肥十大品牌”“苏浙皖赣沪名牌产品50佳”和“安徽名牌产品”等称号。 (五)为农服务优势 在深化为农服务方面,公司紧紧围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测土配方肥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持续在“精准施肥、控制施肥、促进化肥负增长”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形成“测、研、配、产、供、施”为农服务新机制。公司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司尔特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建设各地“气候、土壤”等五大数据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行订制化、保姆式服务,为农作物量身定制优质、高效的测土配方肥。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打造智能农业AI,推出农业资讯视听栏目和“二维码上学种田”等平台,提供每天三分钟科学种田语音资讯,30部农作物高产科学种田宣传片,以各地农民种植结构数据库、各地土壤数据库等五大数据库为基础的“季前早知道”云平台,提供多县市土壤样本分析,7×24小时注册会员互动系统,运用大数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六)区位优势 公司所在地毗邻铜陵、巢湖、安庆、马鞍山、宣城等地,地处国内硫铁矿及伴生矿主产区,该区域硫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能够充分保障公司就近采购硫铁矿制酸所需原材料。化肥产业属大进大出以及消费季节性较为明显的行业,产品、原材料运输量大,发运相对集中,故对运输能力要求高,公司地处华东、华中结合部,安徽、山东、江西、江苏、河南等农业大省的交界处,系化肥主销区,水陆运输体系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七)人才优势 公司充分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载体的作用,目前已拥有成熟且系统的人员团队配置。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共同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及员工持续培训学习,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培训管理体系发现和培养人才,凝聚了一支优秀而稳定的管理和业务骨干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