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材☆ ◇688391 钜泉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所属板块】【2.主题投资】【3.事件驱动】【4.信息面面观】
【1.所属板块】
概念:智能电网、充电桩、芯片、消费电子、MCU芯片、储能
风格:融资融券、破发行价、专精特新
指数:无
【2.主题投资】
──────┬──────┬────────────────────────────
2024-12-11│消费电子概念│关联度:☆☆☆
──────┴──────┴────────────────────────────
公司目前研发的BMS芯片主要为工业级和车规级AFE芯片以及消费电子类电量计芯片,主要应
用于手机、POS机、智能门锁、智能穿戴等产品的电池电芯健康度估算和充电管理
──────┬──────┬────────────────────────────
2024-11-09│充电桩 │关联度:☆☆☆
──────┴──────┴────────────────────────────
公司部分计量芯片应用于智能充电桩
──────┬──────┬────────────────────────────
2024-03-04│储能 │关联度:☆☆☆
──────┴──────┴────────────────────────────
公司研发的BMS芯片主要为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保护芯片和AFE芯片,产品应用于动力工具、工
业储能、电动汽车BMS领域。国内的厂商主要有中颖电子、凹凸科技等企业
──────┬──────┬────────────────────────────
2023-07-24│智能电网 │关联度:☆☆☆
──────┴──────┴────────────────────────────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
2022-09-13│MCU芯片 │关联度:☆☆☆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计量芯片、MCU芯片以及载波及相关芯片三条产品线
──────┬──────┬────────────────────────────
2022-09-13│芯片 │关联度:☆☆☆
──────┴──────┴────────────────────────────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表MCU芯片等。
──────┬──────┬────────────────────────────
2025-04-17│定向增发 │关联度:☆☆☆☆☆
──────┴──────┴────────────────────────────
公司2025-04-17公告:定向增发预案已实施,预计募集资金862.63万元。
──────┬──────┬────────────────────────────
2024-12-31│无实控人 │关联度:☆☆☆☆☆
──────┴──────┴────────────────────────────
截止2024-12-31,公司无实控人且无控股股东
──────┬──────┬────────────────────────────
2024-09-02│电力物联网 │关联度:☆☆☆
──────┴──────┴────────────────────────────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
2022-12-15│智能电表 │关联度:☆☆☆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表 MCU 芯片和载波通信芯片等
──────┬──────┬────────────────────────────
2022-09-13│转板A股 │关联度:☆☆☆
──────┴──────┴────────────────────────────
钜泉光电:【835933:2016-05-03至2018-04-17】于2022-09-13在上交所上市
──────┬──────┬────────────────────────────
2022-09-13│集成电路 │关联度:☆☆☆
──────┴──────┴────────────────────────────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表MCU芯片等。
──────┬──────┬────────────────────────────
---│不可减持(新 │关联度:☆☆☆☆
│规) │
──────┴──────┴────────────────────────────
公司近20个交易日内跌破发行价,依照减持新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可减持。
──────┬──────┬────────────────────────────
2025-05-06│破发行价 │关联度:☆☆☆☆
──────┴──────┴────────────────────────────
截止2025-05-06,公司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跌幅为:-47.61%
──────┬──────┬────────────────────────────
2024-04-18│专精特新 │关联度:☆☆☆
──────┴──────┴────────────────────────────
公司已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3.事件驱动】 暂无数据
【4.信息面面观】
┌──────┬─────────────────────────────────┐
│栏目名称 │ 栏目内容 │
├──────┼─────────────────────────────────┤
│公司简介 │根据2010年2月24日钜泉有限董事会决议以及2010年2月28日钜泉有限全体股│
│ │东签署的《钜泉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钜泉有限│
│ │决定以截至2010年1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人民币6,245.030971万元为 │
│ │基数,按1.6521:1的比例折合股份3,780.00万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 │,注册资本变更为人民币3,780.00万元。2010年4月15日,发行人召开了创 │
│ │立大会暨2010年第一次股东大会。该整体变更事项于2010年3月16日经上海 │
│ │市商务委员会“沪商外资批[2010]624号”《市商务委关于同意钜泉光电 │
│ │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就本次│
│ │整体变更事宜,利安达于2010年2月23日出具了“利安达审字[2010]第1138 │
│ │号”《审计报告》、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于2010年2月26 │
│ │日出具了“沃克森评报字[2010]第0041号”《评估报告》;根据利安达于20│
│ │10年3月26日出具的“利安达验字[2010]第1019号《验资报告》”,截至201│
│ │0年3月26日止,已收到发起人股东缴纳的注册资本合计人民币3,780万元。2│
│ │010年3月25日,钜泉光电取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换发的“商外资沪股份字[│
│ │2005]13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2010年5 │
│ │月10日,钜泉光电取得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注册号为3101154001│
│ │75254(市局)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10000775│
│ │216587B。 │
├──────┼─────────────────────────────────┤
│产品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及BMS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
│ │主要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表MCU芯片、载波通信芯片以及BMS芯片│
│ │,广泛应用于智能电表、采集器、集中器等智能电网终端设备以及电动二轮│
│ │车、消费电子、工业储能等领域。 │
├──────┼─────────────────────────────────┤
│经营模式 │公司作为一家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及BMS芯片研发设计的企业,以智能物联表 │
│ │通信芯片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核心算法技术和高性能集成电路芯│
│ │片技术研发为优势,不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解决│
│ │方案。 │
│ │公司采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典型的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集成电路研发 │
│ │设计业务,将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等环节分别委托给晶圆制造企业、封装│
│ │和测试企业完成,公司在取得芯片成品后对外进行销售并提供配套技术服务│
│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 │
│ │1、研发模式 │
│ │公司对产品研发实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建立了《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设│
│ │计审查作业程序》《项目管理程序》等工作规程,涵盖了从研发项目可行性│
│ │研究、立项、实施到产品流片等重要环节,以确保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得到科│
│ │学有效的控制并达到预期目标。 │
│ │公司产品研发设计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包括新产品评估阶段、规格制定和设│
│ │计阶段、验证测试阶段、试量产阶段和产品发布阶段。 │
│ │2、采购及生产模式 │
│ │公司采用集成电路行业典型的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
│ │环节,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主要通过委托外协的方式完成。并建立了│
│ │《采购管理程序》《委外生产管理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
│ │控制程序》《客户诉愿处理程序》和《审核管理程序》等制度。通过建立健│
│ │全供应商管理机制,实施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审核并进行│
│ │定期评估,从而保证其提供的产品符合本公司要求,有助于与合作伙伴构建│
│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 │3、销售模式 │
│ │公司销售采取以经销为主的模式,同时公司也向个别电能表厂商进行直接销│
│ │售。公司与经销商的关系属买断式销售关系,即公司将商品销售给经销商并│
│ │由经销商确认收货后,商品的所有权转移。公司制定了《业务操作细则》《│
│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管理程序》和《客户满意度调查程序》等制度,建立了与│
│ │经销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
├──────┼─────────────────────────────────┤
│行业地位 │国内领先的智能电表芯片研发设计企业 │
├──────┼─────────────────────────────────┤
│核心竞争力 │1、技术研发优势 │
│ │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研发、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于复杂环境下的模拟信│
│ │号处理及数模信号的相互有效转换。该等核心技术的掌握需要多年的研发投│
│ │入和大量的实践运用积累。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掌握了大量智能电网终端│
│ │设备芯片研发、设计的核心技术。其中,在电能计量芯片领域,公司掌握高│
│ │精度Sigma-DeltaADC、高精度基准电压、高精度端子测温技术、实现电能相│
│ │关数值计量的算法等多项核心技术,技术储备和技术水平处于细分行业的优│
│ │势地位;在智能电表MCU芯片领域,公司掌握高精度RTC技术、无外接电容的│
│ │内嵌PLL技术以及与低功耗有关的多项核心技术,同样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 │
│ │能力;在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领域,公司掌握BPSK、OFDM等窄带及宽带载波│
│ │通信的核心技术,能够针对我国低压配电网复杂的电力线特性环境,开发具│
│ │备良好通信能力和稳定性的载波通信产品。 │
│ │2、研发团队优势 │
│ │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设计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优势是公司的核│
│ │心竞争力,公司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
│ │占比79%,核心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行业工作经验,是公司核心技 │
│ │术积累和产品创新研发的重要基础。公司研发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64│
│ │.86%,本科学历占33.33%,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提│
│ │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
│ │3、多产品线优势 │
│ │公司产品类别覆盖计量芯片、MCU芯片、载波通信芯片和BMS芯片。智能电网│
│ │类芯片在智能电表中分别实现电能计量、电表管理和通信交互等功能,是智│
│ │能电表中承担重要职能的芯片产品。公司的计量芯片包括单相计量、三相计│
│ │量、单相SoC芯片以及新研发的物联表计量芯产品;载波通信芯片则涵盖BPS│
│ │K、OFDM和HPLC电力线载波通信及对应的PA芯片产品,在智能电表芯片的细 │
│ │分领域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拥有更全的产品线、更广的产品布局,提供更│
│ │丰富的产品组合方案。 │
│ │4、市场及品牌优势 │
│ │凭借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公司主要产品在多项性能指标方面达到行业前沿│
│ │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性价比。公司的三相计量芯片在国内│
│ │统招市场出货量稳居第一;主要运用于出口市场的单相SoC芯片也稳居前列 │
│ │;主要应用于国内市场的单相计量芯片出货量也在国内统招市场排名靠前;│
│ │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在国内外市场也占有了一定的份额。 │
├──────┼─────────────────────────────────┤
│经营指标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186.8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5%;实现归│
│ │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59.3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8.79%;归属于│
│ │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254.6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 │42.00%。 │
├──────┼─────────────────────────────────┤
│竞争对手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锐能微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力合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耀│
│ │(苏州)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品牌/专利/经│专利: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专利8 │
│营权 │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99项(其 │
│ │中发明专利80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2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
│ │计专有权66项。 │
├──────┼─────────────────────────────────┤
│投资逻辑 │公司是国内最主要的计量芯片和智能电表MCU芯片供应商之一。经过长期对 │
│ │产品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公司在技术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均处于该领│
│ │域的领先地位。公司三相计量芯片在国内统招市场出货量稳居第一,体现了│
│ │其在国内电能计量芯片市场中,针对大型项目招标等方面的强大竞争力。主│
│ │要应用于出口市场的单相SoC芯片出货量也稳居前列,表明在国际市场上, │
│ │公司单相电能计量芯片也获得了广泛认可。MCU芯片作为智能电表配套芯片 │
│ │,公司在国内统招市场的出货量排名前列,行业地位优势明显。 │
│ │公司积极布局BMS芯片,主要集中在工业级和车规级的AFE芯片及消费类电量│
│ │计芯片研发。公司利用在电能计量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将其高精度ADC技 │
│ │术应用于BMS芯片的模拟前端设计,具备较强的技术竞争力。通过自身的技 │
│ │术过硬和流程建设,公司于2024年8月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颁 │
│ │发的ISO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证书(ASILD等级)。首颗工业级AFE芯片已│
│ │于2024年8月达成量产指标,并于2024年11月收到客户订单,未来有望在动 │
│ │力工具、工业储能和电动汽车BMS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
├──────┼─────────────────────────────────┤
│消费群体 │智能电表、采集器、集中器等智能电网终端设备以及电动二轮车、消费电子│
│ │、工业储能等领域 │
├──────┼─────────────────────────────────┤
│消费市场 │华南、华东、华北、境外 │
├──────┼─────────────────────────────────┤
│行业竞争格局│1、集成电路相关行业 │
│ │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
│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2,976.9亿元,同比增长3.2%│
│ │。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6,236.6亿元、3,893.3│
│ │亿元和2,870.6亿元,设计业占比最高,达到45.9%。2024年12月全国集成电│
│ │路产量为427.7亿块,同比增长12.5%。2024年1-12月全国集成电路产量为4,│
│ │514.2亿块,同比增长22.2%。 │
│ │在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出口集成电路2,981亿块,同比增长1│
│ │1.6%。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为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年│
│ │新高。从金额角度看,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已经连续2年上涨。 │
│ │2、智能电网相关行业 │
│ │公司所研发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领域,涵盖智能电表、通讯设备、配│
│ │电网终端、充电桩、光伏新能源等应用领域。随着智能电网领域的大力投入│
│ │,市场规模将会继续增长,全球智能电网市场步入黄金发展期,2025年至20│
│ │30年配电网侧相关产品和服务是增长主驱动力,硬件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平│
│ │台市场份额显得非常重要。这将会吸引众多国内外企业成为行业领军者,形│
│ │成多元化、竞争激烈的格局。 │
├──────┼─────────────────────────────────┤
│行业发展趋势│1、集成电路相关行业 │
│ │未来,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和产业链的完善,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市场需求将会出现多元化增长,人工智能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芯片、AI专用芯│
│ │片的需求会持续旺盛,为集成电路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物联网设备的广│
│ │泛应用,将推动低功耗、高集成度的芯片需求增长;汽车电动化以及智能化│
│ │发展,使得汽车电子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不断增加,如自动驾驶芯片、车载通│
│ │信芯片等需求增加。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国内集成电路企业│
│ │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进口产品的国产化│
│ │替代进程将加快。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先进企│
│ │业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研发等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国内企业可以在高端芯片、先进工艺等关键│
│ │领域,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全球半导体产│
│ │业的重要力量。 │
│ │2、智能电网相关行业 │
│ │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行业快速发展,在技术研│
│ │发、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逐步提升。我国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行业│
│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优势,包括成本优势、丰富资源储备和强大的产业链│
│ │配套能力。同时我国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关键技│
│ │术突破升级使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
│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行业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经济指标如智能│
│ │电网终端设备芯片市场规模、收入、利润等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随着全球│
│ │经济增速放缓,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行业各细分市场的表现各异,部分领│
│ │域增长迅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未来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 │区块链等领域实现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电网更精准的负荷预测、故障诊断和│
│ │智能调度,如通过AI优化电力调度,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同时,先进传感技│
│ │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提升电网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实现实时监控和互│
│ │动。 │
│ │未来5年,智能电网行业将呈现“技术驱动、清洁主导、市场开放、全球协 │
│ │作”的格局。企业需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同时关注政策动态与风险│
│ │对冲,以把握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机遇。 │
├──────┼─────────────────────────────────┤
│行业政策法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
│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
│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
│ │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 │
├──────┼─────────────────────────────────┤
│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将深耕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领域,持续强化在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
│ │表MCU芯片和载波通信芯片三大核心产品线的技术优势。通过加快新产品研 │
│ │发及产业化进程,重点推进符合新标准的下一代智能物联表芯片、HPLC+高 │
│ │速无线双模通信芯片等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技术│
│ │应用边界,将现有核心技术延伸至电池管理系统(BMS)、工业自动化控制 │
│ │等新能源及智能制造领域,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将继续以市场客户需│
│ │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芯片产品及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为│
│ │客户、合作伙伴创造价值,致力于研发国际一流的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产│
│ │品,目标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代表行业领先水平、自主创新的细分行│
│ │业领军企业。 │
├──────┼─────────────────────────────────┤
│公司日常经营│1、以持续研发驱动产品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
│ │公司作为智能电表核心芯片设计企业,坚持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
│ │研发工作,围绕电能计量芯片、智能电表MCU芯片、载波通信芯片及BMS芯片│
│ │领域持续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222人,占公司总 │
│ │人数的79%。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8133.74万元,同比增长18.02%;公 │
│ │司申请专利12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 │
│ │利6项。公司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将为公司在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方面 │
│ │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 │2、加强BMS芯片研发,实现产品首单落地 │
│ │报告期内,基于公司在工业级计量芯片领域的技术沉淀,公司针对BMS系统 │
│ │中的直流测量需求,在高精度直流ADC、高稳定性带隙电压基准、高精度RC │
│ │振荡器、超低功耗芯片架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具有高性价比的BMS │
│ │芯片。公司以锂电池管理技术为基础,拓宽BMS电池应用范围,同时积累扎 │
│ │实的电池电量计算算法,加快在数码产品的应用。 │
│ │3、质量和成本双管控,建设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 │
│ │公司采用典型的Fabless模式经营,通过构建质量与成本双维管控体系,打 │
│ │造稳定可靠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在产业链分工方面,公司专注于核心的产品│
│ │设计与成本优化,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委托给专业代工厂商,│
│ │并通过经销商网络将产品最终交付至电网终端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
│ │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首先,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技术及│
│ │产品合作协议,明确界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平等保障│
│ │;其次,实施多维度的供应商评价机制,从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等多个│
│ │维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定期审核与动态评估,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
│ │和服务持续符合公司标准;最后,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定期技│
│ │术交流、联合质量改进等方式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
│ │4、深耕国内市场,加速海外布局 │
│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与下游终端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电网│
│ │市场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地位。为拓展全球市场布局,公司积极推进产品创│
│ │新,重点研发单相SoC芯片、G3-PLC芯片等新一代产品,持续优化现有产品 │
│ │性能,以满足海外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公司通过与下游电表制造企业建│
│ │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机制,成功将产品拓展至东南亚、东欧、非洲等新│
│ │兴市场,海外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为公司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
│ │基础。 │
│ │5、产业链合作稳定的优势 │
│ │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电网终端设备芯片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自身技│
│ │术积累为基础,与上游晶圆制造商、封装测试企业以及下游经销商、电能表│
│ │厂之间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经营过程中获得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 │的充分支持,形成了稳定的、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链管理运作模式。 │
│ │6、产品质量优势 │
│ │电能计量芯片、电表MCU芯片和载波通信芯片是电能表及其通信单元的核心 │
│ │部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要求极高。公司为此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
│ │体系,在研发、设计环节即开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对每颗芯片│
│ │都设置了标准的晶圆测试、成品测试等严格的测试流程,以确保每颗芯片的│
│ │产品质量。自设立之日起至今,公司未发生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积累了良│
│ │好的市场口碑,赢得了客户的广泛信赖,确立了公司的产品质量优势。 │
├──────┼─────────────────────────────────┤
│公司经营计划│1、深化技术研发,巩固核心技术领先优势 │
│ │公司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已形成完善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核心产品均拥│
│ │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升级实验室设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打造集产品设│
│ │计、功能验证、可靠性测试及产业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平台。 │
│ │本年度,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团队结构,强化“技术成果│
│ │转化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同时,聚焦下一代智能│
│ │芯片、低功耗设计等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迭代升级,确保行业技术领先│
│ │地位。 │
│ │2、加速新品产业化,拓展“双碳”与数字化新兴市场 │
│ │围绕国家“电力物联网”和“能源物联网”建设需求,公司将重点推进以下│
│ │方向: │
│ │智能电网领域:一方面巩固并深化与国网、南网智能电表客户的合作,推动│
│ │未来基于新标准的下一代智能物联表计量芯片规模化应用,持续优化量产工│
│ │艺,提升供货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优化“HPLC+高速无线”双模 │
│ │通信芯片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推动其在智能电表、光伏监测、储能管理等场│
│ │景的广泛应用。 │
│ │新能源领域:依托现有技术优势,拓展光伏监测、储能及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 │(BMS)、电力线载波路灯控制等细分场景的芯片解决方案,培育新的增长 │
│ │点,同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 │国际化布局:针对海外智能电网升级需求,开发适配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标│
│ │准的高性能芯片,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
│ │3、强化营销网络与品牌建设,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
│ │国内市场:深化与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加强与电力、新能源、工业物联网等│
│ │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定制化芯片解决方案,推动产品在智慧│
│ │园区、微电网、电池管理系统等新兴场景的落地,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通│
│ │过联合推广、行业展会及技术论坛,增强品牌影响力。 │
│ │海外市场:依托“一带一路”政策,联合下游电表企业扩大海外订单规模。│
│ │针对海外电网改造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计量与通信芯片解决方案,重│
│ │点布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增量市场,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极。 │
│ │4、优化运营管理,推进精益化降本增效 │
│ │2025年,公司将全面推进数字化与精益化管理升级,通过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 │、强化供应链协同、深化成本管控,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实现研发、采购、│
│ │销售全流程智能化,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同时深化与核心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 │,通过联合研发、集中采购降低综合成本。在客户服务方面,建立分级响应│
│ │机制,确保在技术支持和快速交付方面能得到及时响应,持续提升客户满意│
│ │度,巩固市场竞争优势。 │
│ │5、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激发组织创新活力 │
│ │人才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2025年,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引育用留│
│ │”机制,重点引进高端技术及专业化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校园招聘和社│
│ │会招聘等多种方式,持续优化公司研发和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组织的凝│
│ │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优化培训体系,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需求进行多样化培│
│ │训,开展入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等内容丰│
│ │富、形式灵活的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
│ │高员工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管理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 │
│ │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和分配方式,充分│
│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和实施包括股权激励等各种激励措施,将员工收益│
│ │与公司发展深度绑定,激励公司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塑造开放创新│
│ │的企业文化,努力提升人均效能,为公司战略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