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3659 璞泰来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自动化涂布机、涂覆隔膜、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等关键材料及工艺设备研发、
生产和销售,为下游客户提供专业性、高品质的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材料及专业工艺设备综合解决方案,通
过渠道共享、研发合作、工艺配套等实现了关键业务价值链的产业协同。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材料及设备(行业) 133.61亿 99.35 36.63亿 99.07 27.42
其他业务(行业) 8738.19万 0.65 3451.69万 0.93 39.50
─────────────────────────────────────────────────
新能源电池材料与服务(产品) 97.71亿 72.66 26.58亿 71.89 27.20
新能源自动化装备与服务(产品) 37.69亿 28.02 9.30亿 25.14 24.66
产业投资贸易管理及其他(产品) 7.83亿 5.82 2286.95万 0.62 2.92
其他业务(产品) 8738.19万 0.65 3451.69万 0.93 39.50
合并抵消项(产品) -9.61亿 -7.15 5266.48万 1.42 -5.48
─────────────────────────────────────────────────
境内(地区) 119.45亿 88.82 34.91亿 94.41 29.23
境外(地区) 14.16亿 10.53 1.72亿 4.65 12.15
其他业务(地区) 8738.19万 0.65 3451.69万 0.93 39.50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33.61亿 99.35 36.63亿 99.07 27.42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8738.19万 0.65 3451.69万 0.93 39.5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与服务(产品) 46.91亿 74.09 13.57亿 72.55 28.93
新能源自动化装备与服务(产品) 17.23亿 27.22 4.79亿 25.61 27.80
产业投资贸易管理及其他(产品) 4.13亿 6.52 1620.89万 0.87 3.93
合并抵消项(产品) -4.95亿 -7.82 1832.65万 0.98 -3.7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材料及设备(行业) 152.05亿 99.12 50.39亿 99.73 33.14
其他业务(行业) 1.35亿 0.88 1365.87万 0.27 10.10
─────────────────────────────────────────────────
负极材料及石墨化(产品) 66.11亿 43.09 9.91亿 19.61 14.99
膜产品及涂覆加工(产品) 48.16亿 31.39 25.08亿 49.64 52.08
锂电设备(产品) 35.92亿 23.41 8.58亿 16.97 23.87
产业投资贸易管理及其他(产品) 10.63亿 6.93 2.07亿 4.10 19.49
PVDF(产品) 10.21亿 6.66 5.18亿 10.25 50.69
其他业务(产品) 1.35亿 0.88 1365.87万 0.27 10.10
合并抵消项(产品) -18.98亿 -12.37 -4252.00万 -0.84 2.24
─────────────────────────────────────────────────
境内(地区) 129.23亿 84.24 45.72亿 90.48 35.38
境外(地区) 22.82亿 14.88 4.67亿 9.25 20.48
其他业务(地区) 1.35亿 0.88 1365.87万 0.27 10.10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52.05亿 99.12 50.39亿 99.73 33.1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35亿 0.88 1365.87万 0.27 10.10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材料及设备(行业) 154.17亿 99.69 54.85亿 99.48 35.58
其他(补充)(行业) 4730.83万 0.31 2863.50万 0.52 60.53
─────────────────────────────────────────────────
负极材料(产品) 76.50亿 49.47 19.80亿 35.91 25.89
隔膜及涂覆加工(产品) 36.86亿 23.84 16.83亿 30.53 45.67
锂电设备(含内部销售)(产品) 24.01亿 15.53 6.44亿 11.67 26.81
PVDF(产品) 18.34亿 11.86 6.54亿 11.86 35.66
石墨化(产品) 16.98亿 10.98 4.03亿 7.31 23.72
产业投资贸易管理及其他(产品) 16.63亿 10.76 3.20亿 5.80 19.23
铝塑膜(产品) 2.13亿 1.38 4102.03万 0.74 19.29
其他(补充)(产品) 4730.83万 0.31 2863.50万 0.52 60.53
合并抵消项(产品) -37.28亿 -24.11 -2.40亿 -4.34 6.43
─────────────────────────────────────────────────
境内(地区) 129.35亿 83.65 49.22亿 89.27 38.05
境外(地区) 24.81亿 16.05 5.63亿 10.21 22.69
其他(补充)(地区) 4730.83万 0.31 2863.50万 0.52 60.53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54.17亿 99.69 54.85亿 99.48 35.58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4730.83万 0.31 2863.50万 0.52 60.5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88.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5.9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886030.00│ 65.9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8.0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7.2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80034.00│ 17.2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新能源行业持续进行供给侧调整和生态圈重构,竞争依然激烈。公司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
本质,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技术创新、精益管理与降本增效,构建各业务板块与产业链的协
同优势,加快新产品开发与新业务的布局,直面挑战,攻坚克难。
报告期内,公司膜材料与涂覆事业部在涂覆加工、基膜、PVDF、勃姆石等业务继续保持销售量良好的增
长,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为公司贡献了主要利润;膜材料与涂覆事业部海外客户产品认证取得积极进展
,在专利授权、海外客户合作布局等方面取得突破。负极材料受行业产能过剩、海外需求偏弱等影响,经营
环境仍面临挑战;公司积极消纳前期高价库存,坚持工艺技术创新,在石墨化及碳化等关键高能耗工艺降本
上取得显著成果;新产品开发如高容量、长循环及超快充人造石墨获客户认可并逐步导入量产,CVD沉积硅
碳负极取得量产订单;四川一体化负极工厂逐步投产,为负极成本改善和抢占客户市场带来有力支撑。自动
化装备事业部在稳固涂布机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中后段注液、化成、包膜机等设备在重点客户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积极开拓海外客户市场,积累了海外订单交付的经验。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48亿元,同比下降12.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1
亿元,同比下降37.72%。报告期公司各业务主要经营活动情况如下:
(一)新能源电池材料与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与服务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7,135.63万元,各业务情况具体如下:
1、负极材料
公司是专注于全球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头部企业。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经形成年产20万吨的负
极材料产能,其中包括15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5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报告期内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受行业产能短期供求错配的影响,负极材料价格继续下行,叠加欧洲方面需求仍不及预期,公司
合理安排产品的供销,适当减少和控制部分低价产品的出货,从而确保健康的现金流水平,故负极材料出货
量下降至13.2万吨,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公司针对中高端客户定制化的负极材料产品较多,库存消纳持续
,产品价格下滑过程中公司进行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2)客户产品结构及原料属性的变化使公司原有的生产工艺成本及收率面临一定挑战,叠加高价存货
因素,导致公司负极材料产品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公司在优化升级各工段原料预处理工艺的同时,重点对
石墨化环节进行技改,单吨电耗和单吨成本有望大幅下降。随着工艺降本措施的逐步实施,高成本库存的消
纳压力减少,2025年公司负极材料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改善。
(3)在四川紫宸先进产能建设方面,一期10万吨产能在2024年已部分建成投产,其小批量试产产品已
符合客户要求,各类性能指标已达到预定水平,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得到明显提升。四川紫宸二期10万吨产
能目前已基本完成厂房建设,将于2025-2026年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择机投产。通过先进产能的建设、多样化
的原料和工艺降本方案,公司将以差异化的产品、稳定可靠的品质服务国内外一线电池客户。
(4)在新产品开发和客户导入方面,公司高容量、长循环等创新系列产品获得下游大客户的高度认可
,并逐步量产导入;CVD沉积硅碳负极已取得小规模量产订单,安徽紫宸计划于2025年二季度投产,有望在
消费电子、无人机领域逐步放量应用。
2、隔膜涂覆加工
公司是涂覆隔膜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涂覆技术、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各方面均处于行
业前列。截至报告期末,已形成100亿㎡涂覆隔膜加工的有效产能。报告期内具体业务情况如下:
(1)2024年,公司涂覆加工业务全年加工量(销量)达到70.03亿㎡,占同期国内湿法隔1膜出货量(1
75亿㎡)的40.02%,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涂覆隔膜加工业务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
(2)公司继续通过工艺自动化和生产效率提升等方式积极推进降本增效,基本实现“黑灯工厂式”生
产;新一代高速隔膜涂布设备的批量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3)在新工艺研发方面,公司无氟水性等产品进展顺利,后续有望逐步放量;在海外客户拓展方面,
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海外客户间的互信进一步增强,为公司海外业务的突破奠定坚实的基
础。
3、膜材料
(1)隔膜基膜
四川卓勤基膜产线的车速、幅宽、生产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形成年产7亿㎡
基膜的产能。报告期内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公司基膜产品成功导入下游大客户并批量出货,竞争优势和设备整合能力已获市场认可。2024年全
年销量达5.7亿㎡,同比实现大幅增长。随着四川卓勤二期产线逐步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基膜的自给率
和竞争力。
2)基膜行业仍处于设备加速更新迭代的过程中,行业产能供过于求,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设备生产效
率较高的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当前,公司新产线的单线设计产能已达到2亿㎡/年,已启动下一代产线开发
,在基膜设备领域的深厚积累构筑了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
3)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公司5μm、7μm、9μm基膜产品已批量供应,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2024年公
司加快了第二代超薄高强度3.5μm、5μm基膜的研发进程,同时开发出高孔隙率、高强度的系列产品,目前
整体测试进展较为顺利,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陶瓷涂覆材料
公司勃姆石和氧化铝的有效产能已达到3万吨,报告期内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2024年度,勃姆石和氧化铝等涂覆材料在保障内部供应的基础上,成功导入数十家外部客户,包括
若干海外高端客户;凭借良好的生产管理、异物控制和体系建设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内外部客户持续放
量,全年出货量实现大幅增长。
2)报告期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叠加下游客户降价,勃姆石产品毛利率减少;公司通过BOM优化、能
量回收、工艺设备改进等措施部分对冲了成本压力,有效保障盈利规模的相对稳定。
3)新产品方面,超细氧化铝、勃姆石产品成功应用于1μm隔膜涂层,热收缩性能满足用户需求;多孔
陶瓷产品客户导入中,具有优异的浸润保液性能;正极边涂勃姆石完成海外客户的量产导入并实现盈利;固
态电解质(如LATP、LLZO等)已具备量产条件;低α辐射球形氧化铝完成样品制备,研发进展顺利。
(3)PVDF及其衍生品
2024年下半年,乳源氟树脂完成了PVDF二期的产能建设,截至期末有效产能达到2.5万吨,报告期内具
体经营情况如下:
1)随着新产能成功导入下游客户,全年PVDF累计销量达到2.07万吨,同比大幅增长95.23%,在锂电级P
VDF市场份额超过30%。
2)报告期内行业供给大幅增加,锂电级PVDF售价同比下降,公司销售量的大幅增长部分对冲了单位价
格和盈利的下降,整体盈利保持相对稳定。
3)乳源氟树脂搭建了含粘结剂、隔膜、锂电功能材料三大研发平台和应用评价中心,针对不同化学体
系的粘结剂、隔膜涂覆、锂电含氟功能材料等应用方向对PVDF展开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4)集流体与复合集流体
在复合铜箔方面,公司积极配合下游客户进行产品改善,目前在消费及动力电池认证上均进展顺利,20
25年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在复合铝箔方面,第一代产品定位于快充数码类电池,已形成小规模量产订单;
第二代产品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定位于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正积极推进客户验证。在传统集流
体方面,公司开发出超强箔和网状打孔铜箔,提前布局高硅负极和干法负极市场,集流体和复合集流体业务
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新能源自动化装备与服务
公司掌握了一系列成熟、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流程,产品线已覆盖锂电池生产前中后段关键工序,形
成包括涂布、分切、卷绕、叠片、注液、化成分容、氦检等关键电芯工艺的综合产品服务能力。报告期内,
自动化装备与服务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含内部销售)376,859.19万元,整体保持稳定,新接订单受客户
阶段性缩减资本性开支影响有所减少,未来随着下游客户恢复扩产以及海外业务提升,订单情况有望恢复增
长,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公司以高速宽幅双面涂布机为代表的锂电前段涂布设备竞争优势显著,极片涂布机国内市场份额行
业领先,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技术改进、精细化管理、新技术应用、物料集采等多
种方式推进了降本增效工作,帮助公司涂布机业务对冲了部分材料成本的上涨,整体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
2、中后段工序方面,注液、氦检设备市场占有率增加明显;叠片、包膜设备客户拓展有序推进;在消
费电子领域,化成、叠片设备建立了市场地位,未来将有望进一步丰富公司设备业务的收入来源。
3、海外业务方面,通过向欧洲等海外客户成功交付相关产品和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海外交付与服务经
验,为拓展海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公司设备团队已积极介入石墨、硅碳、基膜、复合集流体等生产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设备
与材料团队的协同优势。基于锂电设备产业化经验和技术积累,向干法电极、固态电池、钠电池、硅基和钙
钛矿太阳能电池、氢能等设备领域拓展,助力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作为电池材料及工艺技术解决方案的平台型公司,公司产品主要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设备,
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上游。锂离子电池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动力、消费和储能三类:
1、动力类电池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产销量逐年递增,带动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不断增长。2024年全
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其中中国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全
球销量比重由2023年64.8%提升至70.5%,中国以旧换新政策效果远超预期,叠加各类车型不断升级出新以及
车价降低,带动全年EV渗透率突破40%。欧洲和美国2024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89.0万辆和157.3万辆
,经济疲软及加息通胀等不利因素,分别导致欧美EV市场同比增速分别为-2.0%和7.2%。新能源汽车的出货带
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051.2GWh,同比增长21.5%。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技术日趋
成熟,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运用和嫁接将持续激发新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长期健
康发展;根据EVTank在《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的测算,预计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出
货量有望达到3.33TWh,CAGR达到20.3%。
2、消费类电池
受全球经济下行和海外需求降低影响,智能手机、电脑等3C消费类电子同比保持稳定;电动工具去库存
化基本结束开启新一轮补库存,电池需求在2024年迎来回升,印度、东南亚等地电动两轮车需求快速提升带
动出货量增长。总体来看,消费电池领域总出货量77.6GWh,同比提升15.2%。
未来,随着智能终端市场逐步复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向好,叠加频频出台的刺激电子消费的诸多利
好政策,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再加上AI赋能、无人机、机器人领域的批量应用,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等多因素
共振,消费电子市场在中长期内有望迎来复苏。根据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小型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3
8GWh。
3、储能类电池
2024年中国新能源强配政策、央国企强化布局及储能成本不断下探带动ESS保持超高速增长;美国配储
刚性需求叠加ITC补贴的效果明显,此外新兴市场多点爆发,2024下半年英国、沙特、澳大利亚等签订多个GW
h订单,全球储能电池(ESSLIB)出货量369.8GWh,同比增长64.9%。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345.8GWh
,同比增长69.7%,增速与2023年相比有所提升。储能未来发展潜力依然巨大,随着国家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组织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制定新型储能示范工作规则,将推动新型储能继续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根
据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55TWh。
总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小动力、新兴消费领域等市场的带动下,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持续增
长,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达到1,545GWh,同比增长28.5%。未来随着各类新能源电池市场持续发展,全球锂
离子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将继续推动上游新能源电池材料和自动化装备产业的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与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商和平台型企业,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
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铝塑包装膜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同时为
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提供自动化工艺装备及智能制造体系的装备服务。
2、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目前主要以外购获取原材料,由各子公司采购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负责具体实施。通过建立并持
续完善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就供应商研发能力、供应商资质、安全性能、质量管理、样品设计与验证等
进行多维度的指标考量。对于涉及化学品的供应商能力评估方面,严格把控其质量环境体系认证、MSDS认证
、CNAS认证、ROHS环保检测报告等重要指标,在量与质上保证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并确保所采购材料及
其工艺符合安全健康与环保要求;对于标准原材料和设备标准件的采购,公司依照标准规范的采购流程进行
择优采购;对于自动化装备业务所需定制的非标准件,公司按照设计图纸和特定指标向各合格供应商询价采
购。同时,公司在供应商管理过程中逐步引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指标,以确保公司与供应商共同提升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2)生产模式
公司负极材料、基膜、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均采
取“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兼顾市场预测适度库存”的生产模式;自动化装备以客户的实际适用性与功能性需
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方案选型与设计,将关键自制零部件与非关键外采零部件集成整合,配合自主
开发的软件系统集成进行整机交付。
(3)销售模式
作为新能源电池供应链中上游关键环节供应商,公司主要采取销售部门进行主导,研发、品质等技术支
持部门协同辅助,与下游客户直接对接的销售模式,通过战略合作、联合研发、产品设计与定制等服务,与
下游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一体化战略构建强大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1、负极材料一体化优势
公司四川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首次应用了多项连续性生产和自动化粉料传输等工艺,使负极生产在
环境友好度、安全性、节能减排、智能化及数字化等方面迎来创新升级,将会成为负极材料下一代的标杆工
厂。在粉碎和造粒环节,实施了改善升级的原材料预处理工序、先进的连续造粒工艺及全流程密闭管道输送
;在石墨化环节,通过新型的移动式石墨化加工设备实现了增加装炉量、提高加热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减
少辅料的目的,有效降低石墨化加工环节的成本;在碳化环节,通过集中式工艺和新型一体化设备等,有效
提升物料利用率和自动化生产水平;一系列新型连续式生产设备和全流程工艺技术改进措施,有效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能耗,综合实现生产流程的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
2、隔膜涂覆一体化优势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形成隔膜基膜、涂覆材料、粘结剂、涂覆和基膜设备、涂覆加工等环节的产业链闭环
布局的企业,一体化布局构建起核心材料与设备的强大护城河。在涂覆技术、效率、成本、质量稳定性等方
面,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竞争优势;在产能规模、关键原辅材料的自供及国产化替代、核心设备自供和技术改
进能力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基膜领域,公司以自主集成设计的方式完成了对基膜设备的突破,打
破了海外供应商的垄断格局,基膜设备国产替代化已接近70%,最新的基膜产线单线设计产能已达到2亿㎡/
年。
因此公司能够为下游客户提供长期成本控制方案,长期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
(二)平台型战略发挥“材料+工艺设备”的协同优势
公司拥有强大的电池材料和自动化装备研发团队及电池领域专家,基于对新能源电池电化学体系的深刻
理解,经过多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持续深化的业务布局,已发展成为一家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装备及服
务解决方案并行的平台型企业,各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和联合研发不断构建创新的产品布局和新业务发展机
会。
1、固态电池领域
公司利用平台型优势,在固态电池材料和生产设备等方面展开了积极布局:
负极材料方面,新型CVD沉积硅碳负极材料可以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对锂金属负极持续开展前瞻性研
发,通过构建新型三维骨架结构来解决锂金属负极的枝晶、体积膨胀以及负极/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公司
已具备固态锂金属负极成型方案,用于锂带压延复合,可同时实现锂带减薄、修边及单双面覆锂功能。
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已完成固态电解质LATP(磷酸铝钛锂)和LLZO(锂镧锆氧)的中试,-3产品离子
电导率达10S/cm,产品粒度可控,已在四川基地建成年产200吨固态电解质中试产线。公司与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的低温烧结固态电解质进展顺利,目前已在低于传统烧结温度的条件下-4制备出高致密度、高电导率的
LATP电解质片,相对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分别达94%、10S/cm;对低温烧结制备的LATP固态电解质片进行退
火处理后,陶瓷片的相对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分别达-399.6%、10S/cm,经组装锂对称电池和磷酸铁锂半电
池测试,性能均优于传统高温热烧结所制备的LATP固态电解质片。半固态电池复合膜性能可满足EVTOL等场
景应用条件。
干法电极方面,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功推出了干法电极整线解决方案,推动了干法电极技术
的产业化应用。在多辊转移、分段辊压、双钢带辊压三大干法成膜工艺路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已实现
干法设备出货验收。公司干法电极工艺相比于传统湿法电极工艺,省去了湿法涂布后的烘干过程,可节约溶
剂、缩短工时、避免溶剂残留,在降低设备复杂度同时可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及极片制造效率,为固态电
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与北京恩力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溧阳中科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
协议,致力于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复合集流体领域
公司在复合集流体的工艺技术突破将助推电池轻量化、安全性提升及制造工艺进步。通过嘉拓复合设备
、卓立复合集流体、高远超薄铜箔的产业协同,公司复合铜箔的工艺技术方案已获得国内头部客户认可,预
计量产后成本将低于传统铜箔;复合铝箔完成各项性能测试,通过了头部企业认可,与同行业相比,公司的
工艺方案具有高优率、低成本的特点,已在消费类客户实现小批量出货,并持续加速在动力类客户的产品认
证。
复合集流体设备方面,公司与嘉拓智能协同在关键设备上进行自研开发,确保对核心工艺的掌控,已形
成相对成熟的工艺经验;公司复合集流体产品在批量生产后的成本相较于传统集流体及其他复合集流体工艺
方案具备成本优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3、极片加工服务
依托在电池主材、粘结剂、集流体、自动化装备领域的深度协同,公司能够为下游客户提供代工服务。
公司可根据客户的电池设计方案和供料情况,提供极片加工所需的设备及工艺方案并完成加工服务,帮助各
类电池客户完成极片样品制备。截至目前,公司8GWh制浆和极片涂布线已经投入使用,部分海内外客户已表
示积极的合作意向,能够有效降低下游电池客户的资本性投入、实现快捷的产品交付和性能优化。
(三)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作为电池材料和工艺解决方案的平台型企业,在新能源时代的浪潮中,公司以材料创新开拓边界,
用智能制造引领未来,在前沿研发技术领域领先布局。公司及子公司荣获“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瞪羚’企业”等多项荣誉。截至2024年末,公司及
子公司已累计获得专利1,20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983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国内授权发明213项,外国专
利授权3项,覆盖负极材料、隔膜涂覆、自动化装备等主营业务各项重要环节,具有向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
案的全方位服务能力,各板块业务具体如下:
1、新能源电池材料与服务
(1)负极材料业务
公司拥有在碳素材料理论知识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具备迅速响应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特性要
求的产品研发能力,产品凭借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低膨胀、长循环、快充等特性占据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
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新建项目中持续研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不断提升公司技术和产品竞争优势。
具体如下:
1)公司快充负极新品已满足6C的性能要求,配合自产粘结剂的使用可满足8-10C快充性能要求,相关产
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并已逐步开始批量出货;高容量、长循环等创新性产品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后续将积极推动在动力和储能领域的量产工作;同时,公司开发了可应用于消费电池的新一代高性能石墨
,可灵活优化天然石墨产品,提高其快充和循环等性能。
2)公司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低膨胀和长循环等高性能表现,是国内少数具备量产能力的企
业,除应用于高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以外,亦可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目前CVD沉积硅碳负极产品在消费类
客户导入顺利,实现小批量出货。
3)新材料方面,积极推进多孔碳材料、锂电硬碳、钠电硬碳和单壁碳管中试工作;持续改善生物质石
墨、高倍率型石墨、3D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结构和动力学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