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0460 士兰微 更新日期:2025-09-10◇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电子元器件、电子零部件及其他电子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机电产品进出口。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行业) 61.39亿 96.90 12.41亿 95.94 20.21
其他业务(行业) 1.96亿 3.10 5248.98万 4.06 26.74
─────────────────────────────────────────────────
分立器件产品(产品) 30.08亿 47.47 4.21亿 32.58 14.01
集成电路(产品) 25.58亿 40.37 7.96亿 61.57 31.14
其他(产品) 4.24亿 6.70 8508.25万 6.58 20.06
发光二极管产品(产品) 3.46亿 5.47 -940.96万 -0.73 -2.72
─────────────────────────────────────────────────
境内(地区) 61.39亿 96.90 12.41亿 95.94 20.21
其他业务(地区) 1.96亿 3.10 5248.98万 4.06 26.7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行业) 107.25亿 95.58 20.81亿 96.52 19.41
其他业务(行业) 4.96亿 4.42 7510.80万 3.48 15.15
─────────────────────────────────────────────────
分立器件产品(产品) 54.38亿 48.46 7.36亿 34.11 13.53
集成电路(产品) 41.05亿 36.59 12.60亿 58.45 30.70
其他(产品) 9.10亿 8.11 1.10亿 5.12 12.14
发光二极管产品(产品) 7.68亿 6.85 5005.67万 2.32 6.51
─────────────────────────────────────────────────
境内(地区) 107.25亿 95.58 20.81亿 96.52 19.41
其他业务(地区) 4.96亿 4.42 7510.80万 3.48 15.1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行业) 50.40亿 95.56 10.06亿 95.81 19.95
其他业务(行业) 2.34亿 4.44 4394.42万 4.19 18.78
─────────────────────────────────────────────────
分立器件产品(产品) 23.99亿 45.49 3.48亿 33.17 14.51
集成电路(产品) 20.35亿 38.60 6.33亿 60.36 31.12
其他(产品) 4.22亿 8.00 5431.88万 5.18 12.88
发光二极管产品(产品) 4.17亿 7.91 1364.85万 1.30 3.27
─────────────────────────────────────────────────
境内(地区) 50.40亿 95.56 10.06亿 95.81 19.95
其他业务(地区) 2.34亿 4.44 4394.42万 4.19 18.7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器件(行业) 90.78亿 97.19 20.23亿 97.53 22.29
其他业务(行业) 2.62亿 2.81 5134.80万 2.47 19.60
─────────────────────────────────────────────────
分立器件产品(产品) 48.32亿 51.74 10.98亿 52.93 22.73
集成电路(产品) 31.29亿 33.50 9.22亿 44.44 29.47
发光二极管产品(产品) 7.42亿 7.94 -750.32万 -0.36 -1.01
其他(产品) 6.37亿 6.82 6206.75万 2.99 9.75
─────────────────────────────────────────────────
境内(地区) 90.78亿 97.19 20.23亿 97.53 22.29
其他业务(地区) 2.62亿 2.81 5134.80万 2.47 19.6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8.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4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84130.35│ 16.4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6.3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0.0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363324.95│ 40.0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综合型半导体设计与制造(IDM)企业之一。公司属于半
导体行业,专注于硅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硅基集成电路、分立器
件和化合物半导体器件(LED芯片和成品,SiC、GaN功率器件)产品。公司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
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陆续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01专项”、“02专项”等多个科研专项课题。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主要经济
体经济恢复态势出现分化。地缘政治冲突、逆全球化和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使得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
性。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市场销售
增速回升,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
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规模以上高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
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下一代高性能计算(HPC)应用、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工业
机器人等对半导体需求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按世
界半导体贸易组织(WSTS)发布的最新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7,280亿美元,增长约15.
50%。
在国家积极“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强链延链补链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反“内卷”、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
下,国产芯片进口替代的进程明显加快。公司上下紧紧围绕董事会提出的“持续提升综合能力,发挥IDM模
式的优势,聚焦高端客户和高门槛市场;重点瞄准当前汽车、新能源、算力和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抓住国内高门槛行业和客户积极导入国产芯片的时间窗口,利用我们有多条不同尺寸硅芯片产线和化合物产
线的特点拓展工艺技术与产品平台”这一指导方针,继续在特色工艺平台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战略
级大客户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633,577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长20.14%;公司营业利润为16,362万
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31,105万元;公司利润总额为16,420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31,950万元;公司实现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80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28,972万元;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
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6,895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113.12%。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633,577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长20.14%;公司营业利润为16,362万
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31,105万元;公司利润总额为16,420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31,950万元;公司实现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80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28,972万元;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
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6,895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113.12%。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扭亏为盈的主要原
因:
1、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实施“一体化”战略。一方面,公司通过持续推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持续加
大对大型白电、汽车、新能源、工业、通讯和算力等高门槛市场的拓展力度,公司总体营收保持了较快的增
长势头。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积极扩大产出、采取各项降本增效举措,使得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保持了基本
稳定。
2、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士兰集成5、6吋芯片生产线、子公司士兰集昕8吋芯片生产线、重要参股企业
士兰集科12吋芯片生产线均保持满负荷生产,盈利水平进一步改善。公司子公司成都士兰(包括成都集佳)
功率模块和功率器件封装生产线积极扩大产出,盈利水平保持稳定。公司三大类产品(集成电路、分立器件
产品和发光二极管产品)营收情况、主要子公司、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
1、集成电路营收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集成电路的营业收入为25.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6%,公司集成电路营业收入
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IPM模块、MEMS产品、32位MCU、ASIC电路、快充电路等产品的出货量明显加快。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汽车、大型白电、服务器、高端消费电子等领域,持续推出一批电源管理芯片,
应用于服务器的DrMOS电路、Efuse电路、汽车上带功能安全的电源管理电路、汽车低压预驱电路、创新的高
性能快充电路都已在客户端测试或已导入量产。
2025年上半年,公司32位MCU电路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其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0%。公
司推出了基于M0内核的更大容量Flash更多管脚的通用高性能控制器产品,以满足智能家电、伺服变频、工
业自动化、光伏逆变等多领域高性能控制的需求。经过多年持续发展与积累,公司电控类及主控类产品已形
成系列化,与公司丰富的功率器件、IPM模块一起为白电及工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的全士兰方案的
变频空调(包含室内外MCU、电源管理、IPM模块、功率器件的等)已在快速上量。
2025年上半年,公司IPM模块的营业收入继续以较快的速度成长。目前,公司IPM模块已广泛应用到下游
家电、工业和汽车客户的变频产品上,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油烟机、吊扇、家用风扇、工业风扇、水
泵、电梯门机、缝纫机、电动工具,工业变频器、新能源汽车等。公司各个功率等级的IPM模块已有近10年
的整机应用质量统计数据,长期运行的失效率PPM统计处于非常好的水平,是国内外客户大量选用士兰产品
的基础。2025年上半年,国内多家主流的白电整机厂商在变频空调等白电整机上使用了超过1.23亿颗士兰IP
M模块。公司已连续增加对12吋线模拟电路、IGBT等功率器件芯片产能的投入、增加对IPM功率模块封装测试
生产线产能的投入,预计今后士兰IPM模块的出货量还将保持较快增长。持续优化器件性能、提高功率密度
、降低成本、高压1200V的IPM模块、SiC器件和GaN器件的应用、拓展汽车用市场是士兰IPM模块今后发展的
主要方向。
2025年上半年,公司MEMS传感器产品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10%,目前,国内大多数手机品牌厂商
已在大批量使用公司加速度传感器,公司加速度传感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30%。公司六轴惯性传
感器(IMU)已接获多家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批量订单,上半年该传感器出货量增加了2倍以上。公司已在士兰
集昕8吋线上加大MEMS传感器芯片制造能力的投入,预计2025年下半年公司惯性传感器产品的营收将大幅增
长。公司MEMS传感器产品除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继续加大供应外,还在持续拓展工艺平台,
研发更高精度的惯性传感器产品,产品将进入汽车、工业等市场。
2、功率半导体和分立器件产品营收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功率半导体和分立器件产品的营业收入达到30.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5%。其
中,公司应用于汽车、光伏的IGBT和SiC(模块、器件)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0%以上。
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已在国内外多家客户实现批量供货
;公司用于汽车的IGBT器件(单管)也已实现大批量出货,公司用于光伏的IGBT器件(成品)、逆变控制模
块、SiCMOS器件也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公司应用于汽车主驱的IGBT和FRD芯片已在国内外多家模块封装厂
批量销售,并在进一步拓展客户和持续放量过程中。2025年上半年,公司8吋线、12吋线IGBT芯片产能已满
载,公司已安排技改资金进一步提升12吋线IGBT芯片产能。
公司已完成V代IGBT和FRD芯片的技术升级,性能明显提升,应用于新一代的降本模块和高性能模块,已
送客户评测。公司还完成了多个电压平台的RC-IGBT(逆导型IGBT)产品的研发,该类产品性能指标先进,
已开始在汽车主驱、储能、风电、IPM模块等领域中推广使用。
2025年上半年,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Ⅱ代SiC-MOSFET芯片生产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出货量累计达
2万颗,客户端反映良好,客户数量已持续增加。公司第Ⅳ代SiC芯片与模块已送客户评测,基于第Ⅳ代SiC
芯片的功率模块2025年下半年将会上量。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推进“士兰明镓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士兰
明镓已形成月产10,000片6吋SiC-MOSFET芯片的生产能力。公司已经开发了多种规格的SiC芯片,可以满足汽
车、新能源、工业、家电等多样性的需求,预计下半年6吋SiC芯片出货量将较快上升。
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快推进“士兰集宏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项目的建设。6月底,士兰集
宏已实现首台工艺设备搬入,预计今年四季度将实现8吋SiC大线通线。2025年上半年,公司其他分立器件产
品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其他分立器件产品包括超级结MOSFET、高性能中低压分离栅MOSFET、快
恢复二极管、TVS/ESD保护器件、稳压管、开关管、肖特基二极管等。这部分产品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
司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减少了价值相对较低的芯片产出。
在这些品类的产品中,超级结MOSFET、高性能中低压分离栅MOSFET技术性能持续在提升,产品性能达到
业内领先的水平。已开始加快进入电动汽车、新能源、算力和通讯等市场,尤其中低压MOSFET在汽车领域成
长较快。预期今后公司分立器件产品的营收将继续较快成长。
3、发光二极管产品营收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发光二极管产品的营业收入为3.4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7%。2025年上半年,
公司子公司士兰明镓完成了LED芯片生产线资源的整合,产能利用率已提高到90%,芯片累计出货量较去年同
期增长46%,并随着植物照明、安防监控、mini显示屏芯片等上量,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下半年,士兰明
镓将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争取降低经营性亏损。
2025年上半年,因出口订单减少、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子公司美卡乐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0
%,但美卡乐通过提质降本,保持了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下半年,美卡乐将充分发挥倒装产品优势,积极
扩大市场份额,力争全年实现盈利。
4、主要制造工厂经营情况
(1)士兰集科
2025年上半年,公司重要参股公司士兰集科产能处于满载水平,总计产出12吋芯片29.84万片,较去年增
长约33%,实现营业收入14.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32%。下半年,随着IGBT芯片和模拟电路产能的进一
步释放,士兰集科芯片产出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2)士兰集昕
2025年上半年,公司子公司士兰集昕产能处于满载水平,总计产出8吋、12吋芯片39.37万片,较去年同
期增加约19%,实现营业收入7.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9%,其经营性亏损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目前
,士兰集昕正在加快推进8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
(3)士兰集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子公司士兰集成芯片生产线的产能处于满载水平,总计产出5、6吋芯片135.34万片
,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9%。士兰集成通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成本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成都士兰
2025年上半年,公司子公司成都士兰PIM模块封装生产线的产出均较去年同期有较快的增长,其营业收
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3%。7月份,成都士兰已启动汽车半导体封装二期厂房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汽车级功率
模块和功率器件的封装能力。
(5)成都集佳
2025年上半年,公司子公司成都集佳保持稳定生产,其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2%,获利能力进一步
提升。成都集佳已实施多个IPM模块封装扩产项目,已将年生产能力提高到约4亿颗。
(6)士兰明镓
2025年上半年,士兰明镓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42%。下半年,士兰明镓将继
续加大在Mini显示、植物照明、安防监控、红外光耦、车用LED等中高端应用领域的拓展力度,进一步推出
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加快实现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产量爬升,改善盈利水平。
5、2025年公司主要获奖情况
2025年7月11日-12日,“第五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ICDIA创芯展)在苏州召开。大会期间
,由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联盟组织开展的“2025中国创新IC-强芯评选”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士兰微电子S
iCMOSFET产品SCDP120R007NB2CPW4荣获2025中国创新IC“创新突破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领先的IDM公司。作为IDM公司,公司带有资产相对偏重的特
征,在外部经济周期变化的压力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经营利润波动的压力。但是相对于轻资产型的Fa
bless设计公司,公司在特色工艺和产品的研发上具有更突出的竞争优势:实现了特色工艺技术与产品研发
的紧密互动,以及集成电路、功率器件、功率模块、MEMS传感器、光电器件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的协
同发展;公司依托IDM模式形成的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综合实力,加快提升产品品质、加强控制成本,向客
户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可满足下游整机(整车)用户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
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路和器件成品的销售收入中,已有超过80%的收入来自大型白电、通讯、工业、
新能源、汽车等高门槛市场。当前,在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以及下游电动汽车、新能源、算力和通讯等行业
快速发展、芯片国产替代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士兰微电子迎来了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士兰微电子将加
快实施“一体化”战略,持续推动满足车规级和工业级要求的器件和电路在各生产线上量,持续推动士兰微
整体营收的较快成长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2003年3月11日,士兰微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是第一家在中国境内上市的民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二十多年来,我们经
受了多轮行业周期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们知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
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
好现实。”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突破5000家。正所谓“水大、鱼大”,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为
实体经济带来了资本活水,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注入新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4年5月21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与
士兰微电子在厦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合作在厦门市海沧区建设一条以SiC-MOSFET为主
要产品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该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规模70亿元,二期投资规模
约50亿元,两期建设完成后,将形成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年产72万片的生产能力。本次合作是士兰微
电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快发展汽车半导体关键芯片的重大举措。2025年2月28日,士兰微电子8英寸碳化
硅(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厦门士兰集宏一期)正式封顶,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实现通线。
我们将秉承“诚信、忍耐、探索、热情”的企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新质生产
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以国际上先进的IDM大厂为学习标杆,努力向“成为具有自主品牌
、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综合性半导体产品公司”这一长期发展目标迈进,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中
国资本市场稳健繁荣做出贡献。
(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面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行业发展趋势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态势出现分化。地缘政治冲突、逆全
球化和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使得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
长的主要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回升,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工业生产较
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
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下一代高性能计算(HPC)应用、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工业
机器人等对半导体需求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3,460亿美元,
同比增长18.9%。分季度来看,第二季度表现更为亮眼,市场规模达1,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6%,高于第
一季度的18.1%增速。从产品类别看,逻辑半导体以37%的增速领跑,存储半导体增长20%,传感器增长16%。
模拟和微型器件保持4%的稳定增长,而分立器件和光电器件则出现小幅下滑。WSTS同时上调了对行业未来的
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7,280亿美元,2026年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
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软件业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2025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业务总收入为70,585亿元,同比增长11.9%。软件
业利润总额8,581亿元,同比增长12.0%。软件业务出口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3%。报告还显示,上半年我
国信息技术服务收入48,362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行业收入的68.5%。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云计算和
大数据服务收入为7,434亿元,同比增长12.1%;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达到2,022亿元,同比增长18.8%,电子商
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为5,882亿元,同比增长10.2%。
2、行业竞争格局
半导体行业是继石油之后,全球贸易额第二大的行业(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芯片年进
口额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据海关总署公布的2024年进出口主要商品数据,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总值达2.5
9万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进口总金额为3,856亿美元,占比达14.90%,持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半导体行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让芯片供应链自主化。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与人
类社会息息相关,无论是能源、交通、医疗等传统行业,还是AI、无线网络、量子技术等新兴行业,都高度
依靠半导体的发展。目前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推行“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对半导体需求和供应稳定产生了不
利影响。如果半导体供应链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各国政府应减
少对芯片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等投入,以推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创新。
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
据及公开资料,2014-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由3,015亿元增至14,31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85%
。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统计,2024年我国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预
计为6,460.4亿元,比2023年增长11.9%。2024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已达到3,626家,企业数量增长
了5.1%,预计有731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这731家销售额超1亿元企业的销售总和达到5,630.2
亿元,约占全行业销售额87%。其余2,895家企业平均销售额为2,867.7万元。目前,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主
要市场还集中在通信和消费类电子,这两类芯片的销售额占到全部销售额的68%,而计算机芯片的份额只有1
0%左右,与国际上计算机芯片占市场25%的比例差距明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芯片产品的总体水平还处于中
低端。
由此可见,尽管近些年设计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经营规模总体较小,同质化竞争较
为严重。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正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中国本土芯片制造企业(不包括外资企业)产出规模也相对较小,其工艺水平也
相对落后,而且生产用的关键原辅材料、工艺设备等依赖进口,竞争力较弱。因此,国内芯片企业要积极发
挥国内政策、资金、市场规模等优势,持续加大对技术、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强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牌的建设
,不断提升芯片产出规模和水平,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
3、公司面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半导体信息技术在绿色家电、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动汽车
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半导体行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鼓励和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家和
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具体政策及措施。
2011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
1〕4号,以下简称“国发4号文”);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
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
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和攻坚期”,“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带动产业链协同可持续
发展,加快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安全保
障、综合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纲要》还提出要“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产业
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20〕8
号(以下简称《新时期政策》),《新时期政策》共40条,涉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
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政策、国际合作政策等八个方面,对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
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提供了保障。
2021年7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
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制造业优质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
,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带动作用大,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加快培育发展
制造业优质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升产
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迫切需要。
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
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
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
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
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
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
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战略性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未来
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者都是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
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
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
力”,“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
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