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789 唐源电气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和工务工程检测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慧交通(行业) 4.68亿 73.08 2.09亿 90.73 44.68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1.54亿 24.06 1474.51万 6.40 9.58
其他(行业) 1831.36万 2.86 659.49万 2.86 36.01
─────────────────────────────────────────────────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产品) 3.13亿 48.84 1.53亿 66.29 48.84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1.54亿 24.06 1474.51万 6.40 9.58
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8293.00万 12.96 2261.01万 9.82 27.26
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产品) 5821.31万 9.10 3524.65万 15.31 60.55
铁路公交化与智慧车站(产品) 3219.69万 5.03 501.55万 2.18 15.58
─────────────────────────────────────────────────
华北(地区) 1.40亿 21.94 4842.28万 21.03 34.49
西南(地区) 1.33亿 20.86 5560.22万 24.15 41.67
华东(地区) 1.08亿 16.81 2816.39万 12.23 26.19
华中(地区) 8215.29万 12.84 3740.47万 16.25 45.53
华南(地区) 7490.51万 11.71 562.39万 2.44 7.51
西北(地区) 6825.32万 10.67 3872.27万 16.82 56.73
东北(地区) 3312.16万 5.18 --- --- ---
─────────────────────────────────────────────────
直销(销售模式) 6.28亿 98.20 2.21亿 95.93 35.16
贸易(销售模式) 1151.82万 1.80 --- --- ---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1.22亿 38.79 6962.09万 57.13 57.01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1.05亿 33.27 615.23万 5.05 5.87
国家铁路(行业) 7669.42万 24.36 4215.05万 34.59 54.96
其他(行业) 1129.21万 3.59 395.03万 3.24 34.98
─────────────────────────────────────────────────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1.05亿 33.27 615.23万 5.05 5.87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9657.18万 30.67 5490.20万 45.05 56.85
智能运维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5497.09万 17.46 1956.12万 16.05 35.58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4457.69万 14.16 2973.46万 24.40 66.70
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 1399.47万 4.44 1152.40万 9.46 82.35
─────────────────────────────────────────────────
西南(地区) 7388.96万 23.47 3657.39万 30.01 49.50
华北(地区) 6035.24万 19.17 2632.62万 21.60 43.62
华东(地区) 5183.09万 16.46 1353.80万 11.11 26.12
华南(地区) 5041.38万 16.01 374.30万 3.07 7.42
华中(地区) 4425.08万 14.05 2064.88万 16.94 46.66
西北(地区) 2730.61万 8.67 1715.88万 14.08 62.84
东北(地区) 683.44万 2.17 388.53万 3.19 56.8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2.68亿 41.94 1.33亿 49.09 49.70
电气化铁路(行业) 2.54亿 39.74 1.11亿 40.97 43.78
废固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9993.92万 15.63 1703.97万 6.28 17.05
其他(行业) 1722.88万 2.69 996.22万 3.67 57.82
─────────────────────────────────────────────────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2.32亿 36.34 1.14亿 41.95 49.01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1.31亿 20.43 5183.60万 19.09 39.68
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 9993.92万 15.63 1703.97万 6.28 17.05
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 8245.31万 12.89 3964.30万 14.60 48.08
智能运维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6430.93万 10.06 3548.15万 13.07 55.17
智能站台门(产品) 2970.27万 4.65 1361.47万 5.01 45.84
─────────────────────────────────────────────────
华北(地区) 1.92亿 30.07 8183.93万 30.14 42.56
西南(地区) 1.68亿 26.25 6522.86万 24.02 38.87
华东(地区) 9417.08万 14.73 4697.66万 17.30 49.88
华中(地区) 8349.66万 13.06 3590.24万 13.22 43.00
华南(地区) 3972.31万 6.21 --- --- ---
西北(地区) 3972.30万 6.21 --- --- ---
东北(地区) 2221.58万 3.47 --- --- ---
─────────────────────────────────────────────────
直销(销售模式) 6.20亿 96.93 2.61亿 96.29 42.18
贸易(销售模式) 1964.28万 3.07 --- --- ---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1.43亿 54.81 7451.20万 62.89 51.94
国家铁路(行业) 1.04亿 39.83 3620.73万 30.56 34.73
其他(行业) 1402.11万 5.36 776.12万 6.55 55.35
─────────────────────────────────────────────────
技术服务及其他(产品) 9849.61万 37.63 3603.90万 30.42 36.59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9280.74万 35.46 4865.64万 41.07 52.43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产品) 5337.17万 20.39 2858.91万 24.13 53.57
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 1706.10万 6.52 519.59万 4.39 30.45
─────────────────────────────────────────────────
华北(地区) 1.06亿 40.39 4099.01万 34.60 38.78
华中(地区) 4435.71万 16.95 1856.81万 15.67 41.86
西南(地区) 3900.85万 14.90 1778.74万 15.01 45.60
华东(地区) 3787.20万 14.47 2370.41万 20.01 62.59
东北(地区) 1345.31万 5.14 604.14万 5.10 44.91
华南(地区) 1150.71万 4.40 521.34万 4.40 45.31
西北(地区) 983.22万 3.76 617.59万 5.21 62.8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7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6392.35│ 25.62│
│第二名 │ 7523.98│ 11.76│
│第三名 │ 4193.48│ 6.55│
│第四名 │ 3894.83│ 6.09│
│第五名 │ 3658.54│ 5.72│
│合计 │ 35663.17│ 55.7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6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8.3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49.14│ 3.99│
│第二名 │ 1327.43│ 3.66│
│第三名 │ 1321.40│ 3.64│
│第四名 │ 1317.81│ 3.63│
│第五名 │ 1238.73│ 3.41│
│合计 │ 6654.50│ 18.3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为核心
技术的机器视觉和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能智造领域提供机器视
觉智能检测装备、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机器人等产品与技术服务。
(一)行业所属分类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
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
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处行业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2.4.1铁
路高端装备制造”。
(二)行业基本情况与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展现了该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广阔前景。人工智能技术的
创新和应用的拓展是推动产业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在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驱动下,市场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显著增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受益于数据、算法和算力三方的共同发展,人
工智能应用逐渐成熟,既催生了新的市场,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人工智能将助力传统产业降低
成本并提高效能,从而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人工智能行业有望迎来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为中国乃
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作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机器视觉通过模拟人
类视觉系统,赋予机器“看”和“认知”的能力。根据美国自动成像协会(AIA)的定义,机器视觉(MachineVi
sion)是一种应用于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它基于捕获并处理的图像为设备执行其功能提供
操作指导。
机器视觉作为智能机器视觉能够在多种场景下替代人眼实现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类
型:识别、测量、定位和检测。(1)识别功能:基于目标物的特征进行甄别,包括外形、颜色、字符、条
码等。识别的准确度和速度是评估识别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机器视觉,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物,
提高生产效率。(2)测量功能:将获取的图像像素信息转换为常用的度量衡单位,从而精确计算出目标物
的几何尺寸。机器视觉在高精度以及复杂形态的测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测量结果
。(3)定位功能:用于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可以是二维或三维的位置信息。定位的精度和速度是定
位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机器视觉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为自动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4)检测功能:外观检测,其种类繁多。例如,外观缺陷检测可以检测产品表面是否有划痕、凹凸不平
等问题。机器视觉在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机器视觉作为现代工业与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作业安全、推动智能制造及产业升
级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重要性和无限潜力。(1)提升生产效率:机器视觉通过高精度、高速度的数据采集
与处理能力,实现了对产品缺陷、尺寸偏差等细微问题的即时检测与反馈,大幅降低了人工检查的错漏率,并
显著加快了生产流程。(2)保障作业安全: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得危险环境下的作业得以远程监控与操
控减少了人员直接暴露于危险源的机会,从而有效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
监控与预警,机器视觉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3)推动智能制造:机器视觉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度灵活
、智能、协同的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机器视觉不仅扮演着“眼睛”的角色,还通过数据分析与决策支
持,为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制造业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4)产
业升级:机器视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面貌。它促进了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推动了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同时机器视觉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传感器、
控制器、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Market
sandMarkets、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元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
为879.17亿元,同比增长9.35%。GGII预计至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2022-2025年CAGR为13.22%
,增长稳健。
1、智慧交通
(1)智慧轨交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兼具客货运输职能,在资源调配、区域协同和城市治堵方
面发挥关键作用。按照服务范围,轨道交通主要分为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类。
在国家铁路方面,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506亿元,同比增长11.3%,完成旅客发送量40.8亿人,同比增长10.8%;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
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数据,2024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77公里。其中,地铁运
营线路9306.09公里,占比76.53%,当年运营里程净增长936.23公里,运营规模持续扩大,运营里程显著增
长,客运量突破30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网络化运营格局进一步完善。
城市群一体化及四网融合:轨道交通区域发展优化的新引擎
随着国家关于城市发展系列政策的相继发布,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
台。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即推动干线铁路网
、城际铁路网、市域(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随着京津
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高效运行,也为
周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发展机遇,城际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轨道交通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增量空
间,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将成为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架大修期: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市场的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和50多个城市地铁线网正逐步完善,
列车保有量持续迅猛增长。随着车辆运行里程的累积,早期投入运营的高铁和城轨车辆逐渐进入架修和大修
的关键期,意味着轨道交通行业正迈入一个建设与运营维护并驾齐驱的重要阶段。我国对于各类轨道车辆的
投资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营维护需求的激增预示着轨道交通后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庞大的运维市场将为轨道交通后市场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长空
间。
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为中国轨交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作为我国的国际战略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也为中国轨交
等高端智能装备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整体目标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
创新之路以及文明之路。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轨交承载着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任。随着一带一路国家
和地区加大轨交建设投资力度,中国轨交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相应地我国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企
业也将为中国轨交在海外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促进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轨道交通运维的智能化转型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与自主学习、机器视觉、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轨道交通运维产业正由传统以人工为主的运维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监测维护方式转变。随着运营里
程的增加,以及智能铁路的推广,对保障轨道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正常、高效地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
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电务工程检测监测及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
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2)智慧公路
智慧公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深度变革传统公路模式。当下,我国
多地已广泛开展试点项目,北京、上海、成都等诸多城市的快速路、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实现智能化改造。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公路基础设施具备了实时感知能力,道路、桥梁、隧道等状况能被精准监测,
交通管理与服务也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流量调控、无感支付收费普及,出行信息愈发多元,部分区域车路
协同与自动驾驶技术开始试用,在提升交通安全、缓解拥堵、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成效初显。
从行业空间来看,智慧公路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需求增长,传统公路面临诸多挑战,
智慧公路成为破局关键。交通拥堵治理、出行体验提升等需求促使市场对智慧公路解决方案需求猛增。当前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虽企业众多,但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企业,通信、互联网等不同类型企业纷纷抢占赛道,
意味着新进入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扶持智慧公路发展。《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规
划到2035年,要全面实现公路数字化转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
两个体系,推动智慧建造、智慧养护、智慧出行、智慧治理、标准升级,筑牢数字底座。《支持普通公路高
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分析在养护评价、项目决策中的深度
应用,提升行业智慧化管理水平。这些政策都为智慧公路的发展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助力行业快速
迈向新高度。
2、智慧应急
智慧应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传统应急管理模式,以达成应
急决策的快速、精准、高效,以及资源的合理调配,将灾害与紧急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降至最低
,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与响应速度,已然成为当下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新趋势。
智慧应急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安全应急装
备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已超7000亿元,政府采购投
资、行业安全发展、居民家庭消费三大力量正在形成,牵引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安全应急装
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应急行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例如,《关于加快应
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智慧应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多
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些政策为
智慧应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智能智造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双重推动下,智能智造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我国智
能智造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工厂、数
字化车间等新型生产模式快速普及。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企业生产效
率和质量显著提升,智能智造正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协同优化演进。
智能智造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中研普华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智造产业规模已达4.8万亿元,
预计2025年将突破5.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18%以上。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智能智造在汽车
、电子、机械、新能源等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工业软件等细分赛道增长迅猛。
此外,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释放,以及“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将进一步拓展智能智造
的市场边界,推动行业长期高速发展。
国家将智能智造视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持续发力,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
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从产业整体布局出发,聚焦高端装备创新、工业强基等重
点任务,为智能智造筑牢产业根基;“新基建”则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智造提
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传输通道。各地政府也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示范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
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完善生态体系,促使智能智造从理念逐步落地为广
泛实践,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行业政策
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
5年)》指出,要加强在役基础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围绕在役基础设施性能提升,突破基础设施全寿命
周期健康智能监测、性能精准感知、风险自主预警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化检测、数字化诊断、标准化
评估、快速化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北斗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管养系统,
建立基础信息大数据平台,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动智慧快速维养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基础设施结构
加固、耐久性提升、灾后修复等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
管控体系及平台设计,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害风险管控及应急措施一体化平台。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建设改造工程,建设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开
展青藏高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
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了《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提出要充分
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围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生态,支持一批基础
较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
应用场景。首批支持建设十个示范应用场景。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
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
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
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
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
氛围。
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联合发布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
》,提出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铁5.3万公里,普速铁路11.7万公里。
2024年1月,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
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
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
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
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
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
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
生态。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要实施设备更新
、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
续提升。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
上。
2025年1月初,国铁集团召开铁路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十项重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
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是今年的首要目标。会议要求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
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实施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健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用管修”标准。
常态化开展设备隐患专项整治,强化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推行穿透式安全评估机制。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
年行动方案持续推动实施,有助于加快铁路行业设备更新需求释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
力。
2025年1月,国铁集团印发《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部署开展运输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运输服
务设备更新升级、信息通信设备自主替代、绿色低碳设备推广应用、存量设备高效循环利用五大行动,推动
铁路设备更新换代,扩大先进设备应用、提升先进产能,促进铁路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循环质量
和水平提升。《行动方案》实施将进一步带动铁路装备更新、技术升级需求增长。
2025年3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
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年3月,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
展、标准体系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标准。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1、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为核心
技术的机器视觉和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能智造领域提供机器视
觉智能检测装备、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机器人等产品与技术服务。
公司旗下各控股子公司按照公司“坚持主业,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主要从事各创新业务领域,包括
铁路公交化与智慧车站、机器人与智慧工厂、智慧应急、新材料等新业务,致力于打造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
2、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主要产品
(1)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
①智慧轨交系列产品
A.接触网智能检测装备:用于接触网参数检测、表观检测及质量评价。装置采用高清二维/三维成像、
北斗定位、边缘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线路接触网参数及零部件进行自动检测,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识别
与分析,全面掌握接触网状态,指导运维人员溯源分析,从而减少人工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效率,降低人力
成本,为车辆安全运营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