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572 安车检测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本公司是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要提供商,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和行业
联网监管系统的供应商,能全面满足机动车检测行业的检测和监管等各类需求。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 2.46亿 54.87 8434.72万 66.17 34.30
其他服务业(行业) 1.93亿 43.13 4116.02万 32.29 21.29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 570.01万 1.27 316.49万 2.48 55.52
其他(行业) 328.06万 0.73 -120.19万 -0.94 -36.64
─────────────────────────────────────────────────
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 2.38亿 53.05 8385.38万 65.78 35.27
检测运营服务(产品) 1.64亿 36.56 2067.52万 16.22 12.62
检测运营增值服务(产品) 2941.96万 6.56 2048.49万 16.07 69.63
高端智能设备(产品) 437.66万 0.98 14.76万 0.12 3.37
换电设施(产品) 377.88万 0.84 34.59万 0.27 9.15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产品) 376.21万 0.84 262.81万 2.06 69.86
其他(产品) 328.06万 0.73 -120.19万 -0.94 -36.64
驾考系统(产品) 193.79万 0.43 53.68万 0.42 27.70
─────────────────────────────────────────────────
华东地区(地区) 1.66亿 37.00 5019.95万 39.38 30.27
华南地区(地区) 1.34亿 29.92 1969.97万 15.45 14.69
华中地区(地区) 6325.26万 14.11 1643.90万 12.90 25.99
西南地区(地区) 4422.60万 9.87 1885.20万 14.79 42.63
华北地区(地区) 1640.58万 3.66 963.33万 7.56 58.72
西北地区(地区) 1495.93万 3.34 718.27万 5.63 48.02
东北地区(地区) 857.86万 1.91 512.48万 4.02 59.74
海外地区(地区) 84.26万 0.19 33.94万 0.27 40.28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4.48亿 100.00 1.27亿 100.00 28.44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 1.12亿 50.94 4364.45万 60.96 39.08
检测运营服务(产品) 8659.46万 39.50 1538.90万 21.49 17.77
检测运营增值服务(产品) 1545.36万 7.05 988.60万 13.81 63.97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产品) 235.04万 1.07 168.05万 2.35 71.50
高端智能设备(产品) 164.26万 0.75 3.95万 0.06 2.40
其他(产品) 100.11万 0.46 69.91万 0.98 69.83
驾考系统(产品) 51.24万 0.23 25.77万 0.36 50.3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 2.70亿 58.38 1.07亿 61.38 39.71
其他服务业(行业) 1.83亿 39.56 6210.89万 35.56 33.9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 761.83万 1.65 387.16万 2.22 50.82
其他(行业) 192.05万 0.42 146.98万 0.84 76.53
─────────────────────────────────────────────────
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 2.47亿 53.46 1.05亿 60.22 42.55
检测运营服务(产品) 1.30亿 28.10 2496.53万 14.30 19.22
检测运营增值服务(产品) 5296.87万 11.46 3714.36万 21.27 70.12
高端智能设备(产品) 2273.64万 4.92 201.61万 1.15 8.87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产品) 508.10万 1.10 280.88万 1.61 55.28
驾考系统(产品) 253.73万 0.55 106.28万 0.61 41.89
其他(产品) 192.05万 0.42 146.98万 0.84 76.53
─────────────────────────────────────────────────
华东地区(地区) 1.74亿 37.64 --- --- ---
华南地区(地区) 1.06亿 22.94 --- --- ---
华中地区(地区) 7268.97万 15.72 --- --- ---
西南地区(地区) 4861.00万 10.51 1991.46万 11.40 40.97
华北地区(地区) 3082.77万 6.67 1241.38万 7.11 40.27
西北地区(地区) 1675.98万 3.63 816.18万 4.67 48.70
东北地区(地区) 1335.59万 2.89 744.13万 4.26 55.72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4.62亿 100.00 1.75亿 100.00 37.78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 1.48亿 57.65 7958.64万 65.76 53.80
检测运营服务(产品) 6022.68万 23.47 1642.11万 13.57 27.27
检测运营增值服务(产品) 2803.95万 10.93 2058.59万 17.01 73.42
高端智能装备(产品) 1424.01万 5.55 --- --- ---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产品) 273.39万 1.07 --- --- ---
驾考系统(产品) 253.73万 0.99 --- --- ---
其他(产品) 88.19万 0.34 66.02万 0.55 74.8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0.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8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86.73│ 3.31│
│第二名 │ 1451.11│ 3.24│
│第三名 │ 749.56│ 1.67│
│第四名 │ 627.67│ 1.40│
│第五名 │ 550.00│ 1.23│
│合计 │ 4865.07│ 10.8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4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9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087.71│ 13.94│
│第二名 │ 1191.39│ 7.96│
│第三名 │ 507.91│ 3.39│
│第四名 │ 453.81│ 3.03│
│第五名 │ 397.89│ 2.66│
│合计 │ 4638.70│ 30.9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制造业”中的“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代码为C402),公司深耕机动车检测领域,是机动车检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及汽车后
市场综合服务提供商。自2018年实施战略升级以来,依托行业主导地位的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战略性并购及
资本运作持续完善产业布局,以连锁经营模式推动运营服务品牌化建设,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着力打造标准
化服务体系。
(一)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
我国机动车检测仪表仪器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三十年技术迭代,已能实现从进口替代到自主
研发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国产检测设备在核心参数指标上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机动车检测体系依据管理属性划分为强制检测与非强制检测两大类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
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同类型机动车的检测频次要求
作出明确规定,只有经检测合格的车辆方可取得检验合格标志,未取得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在政策法规框架下,强制检测主要涵盖三大法定检验项目: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尾气排放环保检测以及营
运车辆综合检测。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质量管控的重要环节,新车下线检测体系已在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全面
实施,有效构建起出厂质量保障机制。而非强制检测领域则主要响应市场需求,重点服务于三大应用场景:
在整车制造阶段开展的新车标定检测、汽车维修环节实施的故障诊断检测,以及二手车交易过程中的质量认
证检测。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检测检验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
车检验机构共计15760家,较2022年底新增880家,新建站数量较往年大幅度下降。新建站数量降低主要原因
如下:一是检测政策调整:2020年和2022年两次机动车检测政策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导致机动车检测
频次、检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短期内下降幅度尤为明显。这使得市场对机动车检验机构的需求减少,
新建站的必要性降低;二是市场饱和度增加:从2014年到2022年,全国机动车检测机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
扩张,导致市场饱和度增加,优势区位已被占据,部分地区检验机构数量已相对充足,甚至出现过剩的情况
,新建站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三是投资回报率降低:由于市场饱和度增加和行业竞争加剧
,机动车检验机构的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投资回报率降低。新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客户群
体,且在运营初期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比如劳动力成本、场地租金成本、设备及维护成本、机动车检验
机构的运营成本等。综上,行业部分准入者会考虑上述因素影响新建站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从而减少了
新建站的数量,传统机动车检测设备需求较往年下降。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日益增强。未来,机
动车检测系统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宽,不仅限于国家强制检测领域,还将逐渐渗透到汽车维修检测、二手车
交易检测等企业应用领域。同时,非强制检测市场的需求也有望实现稳步增长。这一发展趋势将进一步促进
机动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安全要求。
同时,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
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
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
倡支持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
目前《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仍属于非强制性技术规范,行业配套需求的全面释放需待政策体
系的完善或强制性监管机制的建立。待相关实施细则正式颁布后,将有效驱动检测设备制造产业的扩容升级
,同步强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质量监控与运维保障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
撑。在此过程中,具备技术储备和先发优势的企业将迎来显著的市场机遇。
(二)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
机动车检测行业作为国家道路交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强制性标准要求,我
国已建立涵盖安全技术检验、排放污染物检测、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多层级监管体系,检测周期依据车
辆类型(营运/非营运)、使用性质(载客/载货)、核定载质量及使用年限等核心参数实施差异化管理制度
。机动车检验机构是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按照国家机动车检验标准,对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开展检验的机
构。
在便民服务改革进程中,行业监管政策历经多轮优化调整:
2020年10月,公安部针对9座以内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原第7年、第9年的强制检测要求予以免除,该政策
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2022年9月,公安部再次针对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机动车(9座及9座以下、面包车
除外)原10年内上线检验2次(第6年、第8年)调整为检验1次(第6年),并将原15年以后每半年检验1次,
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该政策已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2024年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及配套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
政策,通过提高补贴力度和扩大覆盖范围,显著加速了老旧车辆的淘汰进程,进而对机动车检测业务产生了
结构性冲击。检测周期放宽与以旧换新补贴形成双重传导效应,机动车全生命周期检测频次减少,导致各地
区机动车检测机构为抢占客源“低价竞争”加剧,使得检测机构陷入低价竞争困境“政策检测周期放宽→政
策补贴刺激车辆提前报废→存量检测需求减少→行业毛利率持续下行”。正值行业经历周期性调整,但总体
呈现短期承压特征。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其中汽车占比达77.9%(3.53亿
辆)。从城市分布看,全国有96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2023年相比增加2个城市;45个城市超2
00万辆;26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成都、北京、重庆、苏州、上海、郑州六城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领
域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
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同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数据表明我国机动车检
测量市场庞大,机动车检测站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监管体系正在加速完善:2021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
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
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并提倡积极利用“互
联网+监管”“大数据”“云监管”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技术措施,加强监管方式
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形成覆盖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监管闭环。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新能
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行业通过构建智慧车检云平台实现检测数据无缝连接、推行
服务流程标准化降低地区间的服务差异、部署物联网智能检测终端提升设备协作效率,并通过车路云协同下
的智联网联检测,推动传统检测服务向预测性维护、远程标定等增值服务延伸,最终形成集约化、智能化、
标准化的产业服务新范式。
(三)行业政策的影响
机动车检测系统及运营服务行业的发展无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其行业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机动车的保
有量及车龄相关,政策导向、机动车的保有量及车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行业的市场业务量。当前行业面临
阶段性调整压力:现行政策规定十年内新车仅需一次检测,叠加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加速老旧车辆淘汰,导致
检测需求持续萎缩。在供需失衡背景下,检测机构低价竞争加剧,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
随着我国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城乡
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
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其中《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清洁低碳的绿色运输服务体系的目标,根据该规划,国
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时,新能源汽车的比
例不得低于80%。由此可见,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导向和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最大的
新兴产业。
2023年1月,中国公路学会、汽车工程学会等多单位共同制定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车路云一体化
系统)协同发展框架》发布,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系统(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交通、汽车和通信产业,与
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硬核产物。2024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开展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智联网联检测是车路云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涵盖车辆状
态监测、道路设施诊断、数据安全验证等,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下智联网联检测有望成为检测行业发展新锚点
。
2025年3月1日,首部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GB/T
44500-
2024)正式施行。这一新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保障新
能源汽车行驶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此次新规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三
电”)纳入必检项目,并明确电池温度限值(磷酸铁锂电池≤65℃,三元锂电池≤60℃)。动力电池作为新
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整体性能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规程倒逼车企加强核心部件
研发和质量管控如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同时车企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也积极探索车电分离、换电服务等模式,
并研究通过定期检测延长电池寿命,挖掘电池健康度检测新市场。目前,公司依托新能源研发实验室技术支
撑及自身电池检测技术分析优势,现根据新能源检测标准,已研发出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及系统并获得公安
部检测认证报告,目前在公司内部检测站完成试运行且具备量产条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后市场服务领域的系统性服务短板逐渐显现,集中体现在车辆
安全监测、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动力电池残值评估等关键环节。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度解构,公司一直密
切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及自身情况探索布局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持续秉承技
术创新与政策导向双轮驱动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检测、动力电池管理、智能网联检测三大技术赛道开展前
瞻性布局,增强公司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现有的优势基础上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以及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机
动车检验检测和污染防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深
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协会、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河南省环保联合会等组织的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副
会长单位,并作为主要单位参与《GB/T36987-2018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性能检测方法》《JJF1835-202
0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遥感检测系统》《GB/T13564-2022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GB/T26765-2023(代
替GB/T26765-201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GB/T43499-2023机动车检测系统软件
测试方法》《GB/T44411-2024机动车检验设备及场地附着系数检测方法》《GB/T44500-2024新能源汽车运行
安全性能检验规程》《DB4403/T433-2024电动汽车超级充电设备分级评价规范》《DB4403/T515-2024电动汽
车充电设备长期失效判定规范》等国家、地区或行业标准的主导制定或修订工作。2024年5月,安车检测参
编的《机动车检测计量器具建标指南》也已正式出版,公司在编写工作中分享了对国内外机动车检测行业发
展现状的总结,以及对国内机动车检测行业未来趋势的分析见解。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类仪器设备技术报告的
编撰工作中,为指南的严谨性和实用性作出贡献。
2024年,公司再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
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颁发的“2024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动车检测行业
领军品牌,凭借在机动车云检测领域的技术创新,荣登2024年度“AloT新维奖·智领榜”。
公司立足汽车后市场领域,以机动车检测行业为核心赛道,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赋能,致力于为客户
提供覆盖检测装备、运营管理及行业监管的全栈式数字化服务体系。凭借对行业需求的深度洞察,公司将持
续优化检测系统技术架构与方案设计能力,构建集高精度传感、AI算法分析、云端协同管理于一体的创新解
决方案,助力检测流程高效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升级。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机动车检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全面解决方案、智能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解决方案、机动
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解决方案、机动车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等解决方案的企业,能
够全面满足客户在产品与系统方案的设计、安装集成、运营维护、行业监管、车辆检测服务及增值服务等各
方面的需求。
目前,公司在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市场已覆盖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其余全部31个省级行政区
划,公司客户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机动车检验机构、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维修企业以及交通、环保和公
安等行业管理部门。
(二)汽车后市场综合服务提供商
公司基于“检测入口+生态衍生”战略框架,以战略并购驱动业务生态升级,系统性推进机动车检测服
务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资本运作与资源协同,公司已形成覆盖山东、湖北、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安
徽等多省份服务网络布局,并通过提供保险代理、二手车交易服务、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等相关服务,构建
起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经济带的跨区域车后市场服务矩阵。
在商业模式创新层面,公司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一)纵向延伸产业链:依托检测系统研发制造的技术优势,加速向检测服务运营端渗透,完成从“机
动车检测系统”向“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的转型,打造“设备研发-系统集成-检测运营-运营管理”的产
业链闭环。
(二)横向拓展运营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输出与数字化平台赋能,建立检测站连锁经营标准化体
系,实现检测流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可视化、服务产品模块化的精细运营模式与多元化服务模式。
2024年,公司秉承精益管理和高效服务的理念,以检测站数智化建设和运营为战略目标,发挥在数智化
领域的领先优势,依托数字互联网、智能AI、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研发了高效、智能、专业的检测运营
系统和配套的智能硬件设备,助力B端检测机构解决运营管理难题,推动检测站迈入数字化管理时代。公司
研发的互联网平台——“马蹄智检”,以SaaS模式运营,集站点管理、订单审核、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客
户服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为平台站点提供标准化操作和服务流程。多种站端智能硬件可协助检测机构工作
人员完成车检业务窗口服务、车辆信息识别、信息传输等工作,从而优化内部流程管理、提高营销及服务水
平、实现全过程管控,确保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
公司通过建立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逐步为下游B端客户和C端车主提供多元化的汽车后市场服务
,拓展以检测服务站点为依托的综合性汽车后市场业务。公司研发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马蹄易车”,以
科技重塑交易服务,规范二手车交易流程和经营行为,保护从业者和车主权益,促进二手车行业健康发展。
公司为促进行业人员信息交流通畅,基于智能化AI交互技术研发车检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检车圈”,除此
外,公司基于车主需求研发的管家式车服平台--“马蹄车生活”,结合线下优质车服资源网,平台涵盖年检
、洗美、保险、理赔、救援等全链服务,一站式满足车主需求。
(三)经营模式
1、产品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定制化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的定制化设计、生产,安排工程技术人
员为客户进行安装、调试、技术指导以及维护等服务;通过销售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联网监管系统及驾考
系统,更换系统配件以及服务而获得利润。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均为国内采购,由采购部负责,具体包含两类:一种是直接向生产厂商采购,主要包括通用仪
器仪表、检测台体和工业电脑等;一种是向代理商下单采购,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和部分电脑、服务器等。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采购申请、合同签订、收货、检验、付款、供应商评估等各个环
节严格按流程执行。在供应商选择与合同签订方面遵循渐进原则,通过产品试用和实践检验对供应商进行综
合考核,在确保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合作力度。
(2)生产模式
公司按订单组织生产,即根据每个项目客户的需求设计机动车检测系统和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的解决
方案,在方案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布局、设备采购或生产、现场安装、集成与调试等工作。
1)主营业务产品所涉及的重要软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开发与生产。其中,重要部件主要包括各类检测
台体、控制系统和站端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软件包括检测系统的底层驱动控制、操作应用等软件以及行业
监管系统的调度、管理、数据库软件。
上述软硬件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检测技术为基础的产
品设计过程,包括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检测台体机械结构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控制系统电子电路的设计和
软件开发;二是检测台体的生产、控制单元的生产调试和现场整机装配调试等环节。公司拥有检测台体的设
计能力以及主要检测台体的生产加工能力,部分检测台体通过外购获得。
2)除上述软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之外,对于其他通用部件或市场供应量大、附加值不高的组件
公司采用采购或外协加工的方式完成。通用部件,如灯光检测仪、声级计等通用仪器仪表以及摄像头、电脑
等IT硬件设备,公司均通过对外采购获得。各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电路板由公司自行设计并委托有资质的单
位进行贴片生产。
(3)销售模式
1)销售方式
公司销售均采用直销模式,具体销售方式包括客户议价销售与公司竞标销售两类,主要取决于客户的需
要。政府部门或规模较大的公司客户采购机动车检测产品一般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2)营销体系
公司营销中心下设多个销售机构,各销售机构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场营销工作,实现对全国主要省市的业
务覆盖,每个销售机构配备一名经理与若干项目经理,负责各区域市场的调研、分析、项目运作、合同签订
等工作。在销售过程中各部门紧密配合,服务网点的工程技术人员亦会参与客户交流、方案设计与评审,商
务部负责项目方案标书制作及合同评审等工作。营销中心设有产品线经理,主要负责调度公司相关技术研发
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各产品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公司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步骤”的营销方式。“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围绕
客户需求设计最优解决方案,最大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两个基本点”是以市场调研为出发点,以竞争对
手的优劣势为参照点,设计需求方案并做好项目的商务运作;“三个步骤”包括顾问式的客户服务、专家式
的业务交流以及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公司拥有丰富的机动车检测系统方案设计与实施经验,因此能为客户提
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通过精细化营销服务进行全面展现“选择安车,选择放心”的服务理念,而多年来较
稳定的销售团队使得公司的营销与服务成果不断积淀,对新客户开拓和老客户需求延伸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服务模式
为及时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和服务体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客户
培训、售后的维护与客户反馈信息收集等。鉴于下游客户对产品维护的较高要求,公司合理利用现场服务和
远程指导两种售后服务方式,确保了服务效率。
从职能划分来看,各地服务网点负责具体的客户服务事项,客户服务部负责跟踪协助。公司依托覆盖全
国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专业、周到的技术服务,并设有值班工程师和专门的客服热线,确保服务的及时性
和不间断性。
2、服务经营模式
作为参与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整合的早期发起者之一,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新建检测站、轻资产运
营的方式布局检测运营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并实践检测站连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检测服务业务
。通过一系列内生外延式运作,公司已在机动车检测服务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检测站点辐射能力。除在全国重
点区域进一步布局检测站外,公司已设立集团化运营管控中心,对旗下检测站进行联网管理,实现各个检测
站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全国各地检测站能够在总部管控下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连锁经营
模式,为公司快速扩张的连锁经营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深化业务转型升级成果。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4,820.56万元,同比下降3.05%;营业利润-23,299.13万元,同比下降
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