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487 蓝晓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吸附分离(行业) 25.19亿 98.63 12.46亿 98.62 49.47
其他(行业) 3504.97万 1.37 1747.70万 1.38 49.86
─────────────────────────────────────────────────
吸附材料(产品) 19.86亿 77.77 10.50亿 83.08 52.85
系统装置(产品) 4.69亿 18.37 1.46亿 11.53 31.05
技术服务(产品) 6365.36万 2.49 5063.64万 4.01 79.55
其他(产品) 3504.97万 1.37 1747.70万 1.38 49.86
─────────────────────────────────────────────────
国内(地区) 18.99亿 74.35 9.30亿 73.57 48.95
国外(地区) 6.55亿 25.65 3.34亿 26.43 50.98
─────────────────────────────────────────────────
直销(销售模式) 25.54亿 100.00 12.64亿 100.00 49.47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吸附分离(行业) 12.74亿 98.44 6.05亿 98.37 47.45
其他(补充)(行业) 1543.07万 1.19 682.58万 1.11 44.24
其他业务(行业) 478.82万 0.37 319.47万 0.52 66.72
─────────────────────────────────────────────────
吸附分离材料(产品) 9.74亿 75.22 4.97亿 80.85 51.03
系统装置(产品) 2.89亿 22.32 1.04亿 16.85 35.85
其他(产品) 2021.89万 1.56 1002.05万 1.63 49.56
技术服务(产品) 1160.17万 0.90 406.24万 0.66 35.02
─────────────────────────────────────────────────
国内(地区) 9.43亿 72.81 4.30亿 69.94 45.61
国外(地区) 3.52亿 27.19 1.85亿 30.06 52.5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吸附分离(行业) 24.46亿 98.28 11.96亿 98.74 48.90
其他(行业) 4286.51万 1.72 --- --- ---
─────────────────────────────────────────────────
吸附材料(产品) 15.56亿 62.54 7.96亿 65.70 51.13
系统装置(产品) 8.25亿 33.14 3.71亿 30.59 44.92
技术服务(产品) 6468.99万 2.60 2970.64万 2.45 45.92
其他(产品) 4286.51万 1.72 --- --- ---
─────────────────────────────────────────────────
国内(地区) 20.37亿 81.86 9.94亿 82.09 48.80
国外(地区) 4.51亿 18.14 2.17亿 17.91 48.05
─────────────────────────────────────────────────
直销(销售模式) 24.89亿 100.00 12.11亿 100.00 48.6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吸附材料(产品) 7.33亿 72.77 3.63亿 75.18 49.50
系统装置(产品) 2.10亿 20.80 9459.77万 19.60 45.14
其他(产品) 2826.95万 2.81 --- --- ---
技术服务(产品) 2802.85万 2.78 1443.70万 2.99 51.51
其他(补充)(产品) 846.94万 0.84 --- --- ---
─────────────────────────────────────────────────
国内(地区) 7.73亿 76.73 3.92亿 81.26 50.74
国外(地区) 2.26亿 22.43 8867.50万 18.37 39.25
其他(补充)(地区) 846.94万 0.84 175.72万 0.36 20.7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8.0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2979.01│ 5.08│
│第二名 │ 10581.00│ 4.14│
│第三名 │ 8336.94│ 3.26│
│第四名 │ 7838.34│ 3.07│
│第五名 │ 6454.83│ 2.53│
│合计 │ 46190.12│ 18.0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3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2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6617.52│ 4.63│
│第二名 │ 4273.64│ 2.99│
│第三名 │ 4216.28│ 2.95│
│第四名 │ 4052.91│ 2.84│
│第五名 │ 4007.37│ 2.81│
│合计 │ 23167.71│ 16.2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
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
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吸附分离材料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种,所处行业为新材料行业。吸附分离技
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是实现高效提取、浓缩和精制的重要分离手段,在下游生产过程中起到分离、纯化
的作用,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
吸附分离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竞相发展。《中国制造2025》、《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指南》等均将其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发展的功能
性高分子材料,是下游客户提质增效、成本控制、节能减排、资源化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应用广
泛的关键技术,吸附分离技术成为新一轮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众多国家进行大力支持、重点发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发布的“十大突破性技术”,如2024年的减肥药,2023年的电池回收利用,2022年
的除碳工厂,2021年的mRNA疫苗、锂金属电池等,吸附分离技术在上述突破性技术中均为其核心关键环节,
也与公司提前布局的业务方向契合。
吸附分离材料有着近百年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新兴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在焕发着新的勃勃生机
。吸附分离材料凭借其无限可创新的技术特点,正展现出永久的绿色刚需、宽广的应用领域、巨大的市场空
间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吸附分离材料是从民生到尖端技术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刚需和战略重要性的行
业特点。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用于饮用水、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材料、光伏核电等民生领域,也是新能
源、减碳、资源金属、高纯电子用超纯水和超纯湿化学品、化工催化等不可或缺的核心分离和纯化单元,部
分高端应用领域长期为少数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因此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化技术,也具有国家层面战略意义
。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家对食品医药安
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日趋严格化,吸附分离材料的传统应用市场随之稳步扩大。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下
游应用领域的巨大需求量,形成了吸附分离材料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熟领域市场稳定增长。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游客
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精度和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吸附分离技术在食品、化工等传统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
速增长,尤其是来自新兴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速较好。
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新需求,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研究的不
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都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带
动了锂、镍、钴等新能源金属的需求,加速了相关金属资源开发和回收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半导体、电子元
器件行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金属镓需求旺盛,同时,产业升级要求产品品质提升,对纯化技术提出更高
要求;在生命科学领域,伴随技术进步,对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的纯度提出更高的
要求。这些新兴领域对分离、纯化技术更高、更细分的要求将引导行业逐步向定制化、系统装置和集成服务
模式发展。新技术快速爆发式进步,带来更大、更尖端需求,拥有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机制的企业将迎来巨
大的机遇。
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促进了吸附分离材料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日益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吸附分
离树脂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水等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该类材料可以有效应用于烟气
捕捉有机气体、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及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十四五”期间,
国家将VOCs作为空气质量重点监测指标之一,对有机废气处理吸附材料和装置的需求快速增加;“碳达峰”
、“碳中和”含碳排放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进,加速了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面对日益紧迫
的环境治理和成本管控压力,兼具废水废气处理功能和资源化回收优势的吸附材料及技术成为众多工业企业
的最优方案,因而得以快速发展。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格局逐步发生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范围内,需求方面,家庭净水装置渗透
率提升拉动饮用水树脂需求,对PFOS等污染物的治理带来市政及大规模工业水处理中吸附材料的额外需求,
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对锂、钴、镍等金属的分离、纯化需求,上述市场趋势都给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带来新的
需求增量;供给方面,大型国际公司业务频繁调整,业务模式单一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带来良好
的市场窗口期。2009年4月,陶氏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两家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业务合并;2019年2月,丹
纳赫以214亿美元价格收购GE生命科学(GELifeSciences)旗下的GE生物医药(GEBiopharma)业务,对其生
物医药领域分离纯化业务进行整合;2021年10月,美国艺康公司(Ecolab)宣布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吸
附分离材料制造商Purolite,国际公司频繁的并购交易造成行业投资停滞,新增产能匮乏,供货周期延长。
国内方面,需求端来看,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求拉动对于吸附分离材料的强
劲需求;供给方面,面对国内环保安全管理政策持续趋严,国内行业原有小产能、落后产能逐步向先进制造
水平的产能集中。蓝晓科技作为国内产能最大,产值最高,最早上市的行业龙头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多年
来战略性布局新的高质量产能平台,加速市场拓展,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行业格局
的变化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以创新驱动、以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新材料领域高技术公司。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
新技术企业,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曾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单位。通过二十四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吸
附分离材料与技术行业的国内行业龙头、国际知名企业。
1、特种吸附分离材料产能最大、品系齐全、应用领域跨度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突破活跃的新材料制
造企业
2020年初公司投产高陵产业园及蒲城新材料基地2个高质量产能基地,总产能从不到1万吨上升到5万吨
。品系涵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螯合树脂、均粒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应用
领域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水、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公司不断突破创新
,持续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如盐湖卤水提锂整线技术,合成生物材料分离纯化等领域
。公司立足全球视角,践行绿色健康发展理念,顺应ESG发展趋势。
2、行业内首家创新实施“材料+设备”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长期以来,公司强调材料、工艺和系统设备的融合发展,坚持认为要发挥出蓝晓科技高品质的吸附分离
材料性能,需要“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协调配合,“软件”指具有独特适应性的应用工艺技术,“硬
件”指定制化的系统装置,从而形成对客户一体化的应用解决方案。这种一体化方案更加适合新兴应用领域
领先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符合下游行业新建产能的要求,是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创新发展的高技术方
向。
3、按板块模式孵育并有序开发六大应用领域,形成吸附技术工业化创新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从材料、工艺到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服务,从民生行业到战略新兴行业,公
司孵育多板块发展,融合大跨度资源,大力培养人才梯队。根据各板块的不同特点匹配资源,使每一个方向
都可能成长为具有相当厚度、广度和长度的业绩板块。各板块有序发展,建立后劲十足的创新发展态势,形
成六板块综合发展的平台型高技术公司。
4、重视基础技术研究,以材料突破为内核,不断开辟新的尖端应用,致力于从全行业技术进步角度推
动吸附分离技术向更广更深的新技术领域拓展与进步
公司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与科研投入,从原理上突破材料合成、官能团化、连续吸附工艺等,从工业化
角度实现对进口材料和技术进行替代,在部分新兴应用领域实现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工
艺革新。基于喷射造粒技术、保胶技术等基础原理突破,公司实现喷射法均粒白球的合成技术,并由此形成
包含超纯水、色谱等在内的多系列均粒产品。基于对造粒技术和官能化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锂吸附剂、镍吸
附剂以及系列琼脂糖葡聚糖层析介质,开启了涉锂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纯化介
质的国产化等。公司通过对吸附分离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开发,开拓了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更广泛的
应用领域,从产业进步的层面带动行业向更多、更深入的领域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核心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
分离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产品为吸附分离材料和系统集成装置两大类,具体如下:
1、吸附分离材料
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分离材料是一种特种高分子材料,既有吸附能力,又有精确选择性,在与混合
物接触时能够吸附其中的目标物而不吸附其他物质,或者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选择力,从而在下游用户
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发挥特殊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纯化等功能。公司提供的吸附分离材料按主要应用领域划
分如下:
(1)金属资源
湿法冶金是指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杂质
、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树脂吸附法是湿法冶金技术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工艺相比,提取效率
和经济性更高。吸附分离材料能从稀溶液中吸附、富集金属离子,并对混合的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选择性,
因而特别适用于从低品位矿物、尾矿的浸液或矿浆中提取分离金属,同时在分离性能相近的金属方面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矿石品位的不断降低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趋严格,吸附法湿法冶金工艺在有色金属、
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的冶炼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复杂、低品位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价金属的综合
回收以及加强冶炼过程的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公司提供的湿法冶金专用吸附剂可应用于镓
、锂、铀、钴、钪、铼、镍、铜、金、铟、钒等多种金属的提取。
(2)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提供层析介质、色谱填料、微载体、多肽合成固相载体、核酸固相合成载体、西
药专用吸附材料、固定化酶载体等产品。层析介质用于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生物蛋白、核
酸、病毒等的分离纯化;固相合成载体用于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合成,拥有丰富的产品品系;西药专用吸附
材料用于西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提纯分离,其中头孢系列树脂打破国外垄断,提供稳定、性能优良的医药级
专用吸附材料产品;固定化酶载体突破7-ACA酶法工艺产业化,实现里程碑式技术革新,解决了化学法生产
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升级。
(3)水处理与超纯水
公司可以提供高端饮用水、超纯水及不同级别的工业水处理树脂产品。高端饮用水市场随着家用净水设
备装机量提高,拉升高端水处理树脂需求量明显上升。在国内,近年来在人均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的趋势之
下,中国饮用水净水机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超纯水领域,电子级/核级抛光树脂是超纯水制备过程必备
的工艺过程,公司自主研发了喷射法均粒技术一直是行业顶尖技术,打破了少数国外公司对该技术的垄断。
在电子级、核级超纯水领域取得重要工业化突破,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4)食品加工
在食品加工应用领域,公司提供技术覆盖果汁深加工、氨基酸、有机酸、乳酸、糖脱色等应用领域。浓
缩果汁质量控制系列吸附材料是公司最早研发和产业化的产品品系,推动了国内浓缩果汁深加工的产业升级
。
(5)节能环保
在节能环保应用领域,公司环保系列吸附分离材料特别适用于重度污染的有机废水、重金属污染废水的
资源化治理。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为下游用户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环保系列吸附分离材料广泛应用于
化工、染料、农药、医药等行业,协助用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开发的LXQ系列废气VOCs
(挥发性有机物)吸附分离材料用于中低浓度VOCs的分离回收,包括烷烃、卤代烃、芳烃及低碳醇、酮类、
酯类等有机物。二氧化碳专用吸附材料用于二氧化碳捕捉,对于“碳中和”尤其具有意义。
(6)化工与催化
在化工应用领域,公司主要提供离子膜烧碱用螯合系列树脂、双氧水、多晶硅等原料纯化树脂、MTBE等
系列催化树脂。经过不断改进工艺,产品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内三十余家氯碱企业得到良好应用。本公
司凭借优良的树脂性能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在离子膜烧碱行业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
2、系统集成装置
在提供高性能吸附分离材料的同时,公司集成材料合成技术、应用技术及系统设备,制造并销售系统集
成装置,帮助下游用户获得更好的材料应用效果。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阀阵式连续离子交换装置、多路阀装
置、模拟移动床连续色谱系统、高通量工业制备色谱等系统设备与材料协同,可以获取更优的吸附分离效果
,显著降低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是吸附分离技术较为先进的系统装置技术服务模式。近年
来,公司加大系统集成装置业务的推广力度,与一批强调技术创新的标志性客户展开合作,业务规模较快增
长,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二)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应用于不同工业领域,行业跨度大,生产工艺和应用条件差异大,对产品与客户生产工艺的匹
配度要求很高。为保证销售的针对性,采取了将技术支持与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技术营销
模式。技术营销体系主要由市场部、应用部、研发部和系统工程部等组成。市场部负责产品销售、商务谈判
、合同、客户维护等工作;应用部负责售前方案设计、售中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研发部主要负责吸附分
离材料合成、应用技术开发;系统工程部主要负责系统装置的设计、生产与调试等技术支持。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均自行采购,具体采购模式为公司采购部向国内厂商及经销商采购。公司主要原
材料,如苯乙烯等均为大宗石化产品,市场价格透明、标准统一。公司通过考察、筛选形成供应商名单。采
购部根据生产计划,从供应商名单中经过谈判确定最终供应商。货物到厂后,由质检部验收,合格品入库,
按合同执行。不合格品实行退换货。公司定期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价格进行核查和评估,适时调整供应商
或相应的合同条款。
3.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管理由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领导,原则上以销定产,根据销售计划制定出一段时期内的生产计
划,按照内部管理流程和沟通机制,组织协调采购、质检、生产车间等相关部门协作完成生产。生产过程要
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国际通用标准,符合环保、安全、职业健康方面的各项法规政策。按照国家和企业质
量管控体系、特定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完成生产任务。
(三)业绩驱动因素
1.下游市场的旺盛需求是推动业绩快速发展的外在动力
(1)金属资源板块
金属镓战略意义凸显。金属镓是制备砷化镓、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中国是全球最大
的金属镓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原生镓产量占据全球的90%。全球传统射频通信的平稳发展,以及5G通讯技
术的加速发展,将持续增加对砷化镓、氮化镓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并进一步带动金属镓消费增长。2024年,
金属镓(≥99.99%,Wind)均价为2330元/kg,相较于2023年度上涨28%。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海关总
署发布《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金属镓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公司通过自主研发
,实现了氧化铝生产拜耳母液提镓材料和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新能源金属需求。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持蓬勃发
展态势。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相较于上一年增长24%,其中中国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94.
4GWh,同比增长27%;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48.4GWh,同比
增长4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拉动相关金属资源需求提升。
锂资源方面:根据安泰科估算,2024年全球锂资源供应约为135万吨LCE,同比增长22%。伴随着锂资源
产能的释放,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99.5%,安泰科)9.33万元/吨,同比下跌64%。锂资源供给方面,
中国82%的锂资源赋存于盐湖中,但中国盐湖镁锂比高、锂含量低、杂质多,提锂难度较大。蓝晓科技的吸
附分离法提锂技术能有效分离镁、锂离子,可组合模块式除杂、精制、回收单元,是解决中国盐湖高镁锂比
、实现贫卤提锂、卤水直提的有效工业化方案。从青海盐湖开始,公司推广吸附整线提锂技术至西藏盐湖、
南美盐湖,以及欧洲、北美其他资源卤水。随着“吸附法”提锂技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大规模
工业化盐湖卤水资源开发成为现实,这将加快盐湖提锂新增产能的落地,也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提供广阔市
场空间。2022年以来,作为全球领先的盐湖提锂技术提供商,公司紧紧抓住行业机遇,陆续签订多个盐湖卤
水提锂产业化订单,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近10万
吨。与此同时,以盐湖提锂为代表,公司在锂产业链广泛布局,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服务于矿石锂精制
、锂资源回收、地下水资源提锂、伴生矿等领域。
镍资源方面:长期受益于三元材料对镍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高镍化进程,金属镍需求持
续增长,INSG预计,2024年全球镍产量355万吨,消费量345万吨。2024年,镍期货结算均价(上海期货交易
所)为13.21万元/吨,同比下跌22%。供给结构方面,红土镍矿在全球镍矿供给中占比已经超过65%,预计未
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在红土镍矿开发中,湿法路线工艺以其产品纯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
成为大型矿企的投资方向,为吸附分离技术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钴资源方面:根据SMM统计,2024年全球钴产量26.8万吨,同比增长19%。2024年,LME钴期货结算价均
价2.66万美元/吨,同比下跌23%。在钴回收方面,公司在刚果(金)的整线项目已经投产并产出钴产品,该
项目将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拉动作用,公司提供的钴提取吸附材料及整线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生命科学板块
生物药方面:生物药是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2年中
国生物药市场规模4210亿元,2025年将增长至67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
0年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628亿美元,至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960亿美元;2020年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
模85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在生物药领域,色谱(层析)技术是
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制造基本都依赖于色谱(层析)技术。色谱(层析)纯化
也是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品的核心生产环节和主要成本所在。近年来,中国生物制
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制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我
国,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给下游生
物制药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同时也给予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材料厂商潜在市场机遇。近些年,伴随GLP-
1类多肽药物应用范围的拓展,其产品销售规模快速增长,为公司的固相合成载体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
间。
原料药方面:抗生素行业自限抗政策之后一直低位平稳运行。报告期内,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导致产业集
中度加强,市场份额重新分布;去库存带来需求回暖,人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价格明显回升,进而带动增
加公司头孢系列和酶载体系列产品的需求。
天然产物提取方面:近年来低糖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传统人工甜味剂糖精、甜蜜素等因具有健
康隐患,逐渐开始从餐桌中退出,以甜菊糖、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受到追捧。据MarketsandMarket
s数据,2019年植物提取物市场价值约23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4亿美元,2019年到2025年的复合
年增长率为16.5%。根据ValuatesReports预测,到2026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224.
9亿美元增长到27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甜菊糖、赤藓糖醇系列吸
附材料和装置,在提取效率和产品纯度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3)水处理与超纯水板块
核级、电子级超纯水领域:在超纯水领域,核电及电子产业对超纯水纯度要求较高,而树脂吸附法是达
到PPB和PPT级别的必要技术环节。受制于行业技术水平,之前我国在核电、芯片、面板等行业的纯水制备核
心材料均为国际厂商垄断。伴随公司在喷射法均粒技术工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超纯水制备树脂材料实现
产业化,成为该领域的少数核心竞争者。目前公司已形成量产均粒核级树脂、电子级阴阳树脂、抛光混床等
数十个品种,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
近年来中国实现了核电产业的起步和规模化发展,核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逐步增长,但相比世界先进水
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核电厂对高品质核级超纯水树脂的需求将会进一
步提升。与此同时,半导体产业的兴起为电子级超纯水市场创造巨大空间。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启动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第三代半导体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根据Global
Information数据,2022年超纯水市场规模为82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8.7亿美元,复合年增
长率为8.6%。
高端饮用水领域:功能性树脂使用广泛,如离子交换树脂、除铁树脂、除氟树脂、除磷树脂等,这一领
域对树脂产品的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较高,且长时间被国外少数厂商所垄断。目前,中国净水器普及率仍然
较低,与欧美及日本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显现,人们饮用水安全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净水器市场前景广阔。BCC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净水器市场规模约为901亿美元,预计2021-2
025年间将保持11.5%的复合增速。近年来,公司在高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