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213 佳讯飞鸿 更新日期:2025-05-0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通信信息领域的技术应用创新,向客户提供通信、信息、控制一体化的指挥调度系统及全面解决方案。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交通行业(行业) 7.01亿 60.74 3.90亿 78.74 55.63
金融及其他行业(行业) 2.59亿 22.48 3676.40万 7.43 14.18
政府及国防行业(行业) 1.94亿 16.78 6848.67万 13.83 35.38
─────────────────────────────────────────────────
指挥调度类(产品) 5.41亿 46.92 2.73亿 55.23 50.51
智能应用类(产品) 3.74亿 32.44 8183.46万 16.53 21.87
行业物联网应用类(产品) 1.68亿 14.52 8922.21万 18.02 53.25
维保服务类(产品) 7060.47万 6.12 --- --- ---
─────────────────────────────────────────────────
境内(地区) 11.54亿 100.00 4.95亿 100.00 42.91
─────────────────────────────────────────────────
指挥调度类(业务) 5.41亿 46.92 2.73亿 55.23 50.51
智能应用类(业务) 3.74亿 32.44 8183.46万 16.53 21.87
行业物联网应用类及维保服务类(业务) 2.38亿 20.64 1.40亿 28.25 58.72
─────────────────────────────────────────────────
直销(销售模式) 11.54亿 100.00 4.95亿 100.00 42.91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交通行业(行业) 3.28亿 71.08 1.51亿 77.64 46.23
其他行业(行业) 6692.44万 14.52 2255.37万 11.56 33.70
政府及国防行业(行业) 6634.58万 14.40 2106.46万 10.80 31.75
─────────────────────────────────────────────────
指挥调度类(产品) 2.52亿 54.74 1.11亿 56.95 44.03
智能应用类(产品) 1.19亿 25.80 3565.85万 18.28 30.00
行业物联网应用类及维保服务类(产品) 8969.15万 19.46 4832.40万 24.77 53.88
─────────────────────────────────────────────────
境内(地区) 4.61亿 100.00 1.95亿 100.00 42.33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交通行业(行业) 6.63亿 59.03 3.08亿 68.54 46.43
政府及国防行业(行业) 2.87亿 25.53 1.13亿 25.17 39.42
其他行业(行业) 1.74亿 15.45 2826.25万 6.29 16.29
─────────────────────────────────────────────────
指挥调度类(产品) 5.48亿 48.75 2.53亿 56.28 46.16
智能应用类(产品) 3.11亿 27.64 6730.55万 14.98 21.67
行业物联网应用类(产品) 1.97亿 17.55 8194.61万 18.24 41.56
维保服务类(产品) 6797.34万 6.05 4712.74万 10.49 69.33
─────────────────────────────────────────────────
境内(地区) 11.23亿 100.00 4.49亿 100.00 39.99
─────────────────────────────────────────────────
直销(销售模式) 11.23亿 100.00 4.49亿 100.00 39.9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交通行业(行业) 3.13亿 74.93 1.40亿 83.17 44.63
政府及国防行业(行业) 5920.86万 14.19 1956.49万 11.66 33.04
其他行业(行业) 4535.58万 10.87 865.85万 5.16 19.09
─────────────────────────────────────────────────
指挥调度类(产品) 2.76亿 66.16 1.18亿 70.43 42.80
智能应用类(产品) 8156.91万 19.55 2346.92万 13.99 28.77
行业物联网应用类及维保服务类(产品) 5958.61万 14.28 --- --- ---
─────────────────────────────────────────────────
境内(地区) 4.17亿 100.00 1.68亿 100.00 40.2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6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1216.30│ 9.72│
│客户二 │ 9864.38│ 8.55│
│客户三 │ 9840.51│ 8.53│
│客户四 │ 5576.24│ 4.83│
│客户五 │ 4628.18│ 4.01│
│合计 │ 41125.61│ 35.6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4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3.6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8328.97│ 11.42│
│供应商二 │ 5076.05│ 6.96│
│供应商三 │ 4884.96│ 6.70│
│供应商四 │ 3934.92│ 5.40│
│供应商五 │ 2302.28│ 3.16│
│合计 │ 24527.18│ 33.6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交通领域:数智化铁路新时代开启,“四网融合”全面发展
交通领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随着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增长,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交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质
生产力,正驱动交通领域迈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新时代。轨道交通与民用航空,作为关键基础设施
与重大民生工程,在交通领域的数智化转型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轨道交通:铁路数智化景气度攀升,海外铁路建设持续升温
(1)铁路投资高位运行,信息通信设备自主替代
2024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3%,创历史新高;实际投产新线3,113
公里,超计划211.30%,其中高速铁路2,457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高速
铁路4.8万公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提出,2025年计划投产新线2,600公
里,较2024年计划投产新线增长160%。《“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2025年全国铁
路营业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万公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以下简称“《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规划》”)提到,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铁
5.3万公里,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央层
面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纲要》指出,到203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
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左右。因此,未来十一年(2025年—2035年),我国将继续建设完成3.8万公里左右的铁
路,年均增长3,45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左右,年均增长2,000公里。
过去十余年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快速扩张的铁路基础建设显著提高了人民生
活质量和社会经济流通能力,与此同时,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当前至关重要的目标。国务院印
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交通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
年增长25%以上;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支持交通运输设备更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
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国铁集团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
断塑造铁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列为2025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2025年1月,国铁集团印发《铁路设
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其中将“信息通信设备自主替代”列为五大行动之一。该方案强调,将加快推进北
斗主用设备应用替代,有序推进无线通信设备升级换代,统筹推进信息通信设备更新换代;到2027年,实现
设备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
(2)数智铁路席卷而来,新质生产力激发内生动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各行各业,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政
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
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数智化铁路作为铁路行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
、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对传统铁路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为这一传统行业注入强大的内生动能,从根本上
重塑着铁路行业的格局与未来。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数智铁路建设加速推进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的运维模式已难以满足智能铁路的发展要求,对轨道交通行业
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数智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
策支持: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铁集团批复了5G-R试验频率。《“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
系发展规划》“智能铁路”专栏中明确,2025年要“实施新一代铁路移动通信专网工程”。《“十四五”铁
路科技创新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智能铁路成套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北斗卫星导航、5G、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铁路实现更广泛、成体系应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5G规模化应用”列为20
25年重要任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运用现代控制技术提升铁路
全路网列车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国家铁路局联合多部门印发的《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
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发展列车智能调度和编组技术,采用5G、北斗等新的通信信
息技术,优化列车调度和编组,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推进调度指挥智慧化进程;提升运营检修的数字化、智
能化水平;推广智能巡、检、修技术和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
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赋能铁路数智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而数据要素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型生产要素,具有
显著的乘数效应和创新引擎作用,已逐渐被认定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
据要素乘数效应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为铁路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数据要素×”
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交通运输列为数据要素应用的十二个重点聚焦领域之一。《数字铁路规
划》指出到2027年,铁路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实现智能化,基本形成纵向贯通各层级业务场景,
横向联通各专业系统的推进格局,数字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铁
路数字化转型全面完成,铁路各业务领域智能化程度全面提高,铁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铁路信息
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全面覆盖,铁路数据要素价值全面释放。2025年3月,国铁集团召开党组会议强调,要加
快推进铁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研究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应用方案,促进铁路新质生产
力加快发展。
公司积极布局,抢占数智铁路发展先机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数智铁路领域,已完成了基于5G-R的指挥调度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的
研发,并拥有包括智能融合调度通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综合防灾安全监控系统、铁路线路安全
环境巡防解决方案、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在内的多种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伴随着数智化铁路建设景气度的
节节攀升,将进一步激发对公司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相关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需
求,为公司在万物互联的大时代背景下,拓展更多行业应用场景奠定坚实基础,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与
发展空间。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底座,不断挖掘并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全力助推铁路智能化
、数字化建设迈向新高度,为实现铁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全面覆盖,以及铁路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
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3)“一带一路”深入实践,海外铁路建设未来可期
在成功走过成果丰硕的第一个十年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入崭新的金色十年。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响应,海外铁路建设持续升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匈塞铁路第三段
建设正加速推进,塞尔维亚交通部已官宣与中国签署包含铁道建设协议在内的约40亿欧元合同。中泰铁路同
样进展显著,已步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其一期工程预计于2028年竣工并通车,二期工程规划于2025年开
工建设,预计2030年竣工通车。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中吉乌铁路项目也已正式拉开帷幕。而在与越南的合
作方面,双方签署了关于跨境标轨铁路合作项目的政府间协议,明确将携手共同修建三条标准轨距铁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
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意愿的不断增强,相关合作持续稳步落地,进一步促进全球铁路需求的迅
速释放。作为承接了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多项“一带一路”重大铁路项目,且部分产品和解决方案在相关
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的公司,无疑将在海外业务中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市场活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地方铁路和企业自有铁路快速发展,“四网融合”需求迫切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地方铁路和企业自有铁路迎来发展机遇在国有铁路持续朝着高速、重载、智能化方
向蓬勃发展的同时,地方铁路和大型企业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国家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地方铁路和企业
自有铁路建设,并积极推进“四网融合”发展。《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
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全面实现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实施方案》亦强调,需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
展,持续扩大铁水联运规模,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系统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指出,健全多式联运运行体系,加快铁水、公铁等多式联运发
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运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支持地方控股铁路企业自主选择运营管理模
式。公司在深耕国有铁路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大型企业自有铁路和地方铁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
制具有特色的“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拓展公司新技术、新产品在铁路领域的应
用范围,深化应用程度,稳步推进公司业务链的延伸,积极创造多极利润增长点;充分满足铁路更安全、更
高速以及更智能化的运营需求,为智能铁路赋能。
“四网融合”需求迫切,市域铁路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不断发展,对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地铁与城际铁路
、市域(郊)铁路的互联互通及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未来要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
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
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着重强调“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并将“推动干线铁路、
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列为重要任务。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发
布的《关于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监督管理的意见》,亦将在土建工程、信号制式、供电制式、通
信信息系统等方面,实现不同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标准协调配套和相互兼容,实现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提
高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水平作为重要工作措施。
2024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攀升至12,160.77公里,净增长达936.23公里。自2020年起,我国城轨
交通运营里程始终保持着每年约1,000公里的较高增长幅度,行业持续呈现高景气发展态势。在各种系统制
式中,市域快轨发展引人注目。2024年,市域快轨新增里程142.39公里,同比增长9.79%,达到1,597.25公
里,占比13.13%。2021年-2024年,市域铁路累计新增里程777.65公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尽管市
域铁路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的进程中,它依然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对照《十四五纲要》所设定的目标,到2035年,城际铁路和市域(郊
)铁路运营里程需新增3,000公里,可见市域铁路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积极参与“四网融合”建设,打造成功应用案例
公司一直致力于交通领域解决方案的应用,凭借对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度洞察、传统业务与未来业务
的无缝扩展能力、技术与业务场景的创新融合,灵活多变的组网方式以及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等独特优势,
公司相关产品已实现国铁集团全覆盖。同时,公司已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多个城市轨
道交通以及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项目中提前布局、全面投入并参与相关建设。公司相继参与了北京大
兴机场线、重庆地铁、成灌快速铁路、广珠城际、莞惠城际、佛莞城际以及山东济莱市域、青连城际等众多
市域、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市场拓展经验,打造了一系列成功应用案例。
民航:智慧民航融合发展,空管系统自主可控战略核心
民航产业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的重点领域,其行业组织架构、运行网络体系以及重要信息
系统等,均是国家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是民航高速高质量发展期。《“十四五”民用航空
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民航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民用机场数量要由580个提升到7
70个;保障起降架次从905万架次提升到1,700万架次,年均增长率12.9%;运输总周转量由799亿吨公里提升
到1,75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17.0%;旅客运输量由4.2亿人次提升到9.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7.2%。《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
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4年,民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连续5年投资规模超千亿元,
再创历史新高。2025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指出,将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千亿水平,并明确将大力推
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传统通用航空转型升级,夯实低空飞行安全管控基础,列为重点任务
。
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5G、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广泛应用及发展
,“十四五”期间民航保障起降架次、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等目标均接近翻倍,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
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中交通管理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高效运行的中枢。空中交通
管理系统自主可控是民航行业发展战略核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发展新一代空管系统,
推进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民航发展规划》提出,强化空管资源能力保障;推进空
管保障设施建设;完善传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设施,按需推进新技术应用,建立空地一体的空
管保障设施设备体系。推动国产空管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推进空管设备技术自主可控;到2025年,我国
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率要由2020年的60%提升到80%。2025年《民航空管系统安全工作报告》强调将
持续开展VOIP(语音通话技术)、5GAeroMACS(航空5G机场场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和验证评
估,全面提升专业保障能力。作为民航领域完全自主的国产品牌供应商,公司将在民航领域进一步深耕拓展
,不断完善战略布局,始终致力于为民航安全运行提供坚实支撑,为旅客便捷出行打造全方位保障,以专业
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为行业提供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与优质产品。
2、国防领域:国防预算快速增长,信息化建设浪潮来临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俄乌战争升级,中东地区博弈加剧,国际形势紧张。2025年,全球
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国防投入,国防预算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美国的国防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创
历史新高;俄罗斯的国防预算增至约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日本的国防预算达到了551.4亿美元,
保持连年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2025年,我国国防预算为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2%,较2010年的0.53万
亿元大幅提升,1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8.41%。国防预算的稳定快速增长为我国军工行业的整体
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与美、俄、印等军事大国相比,国防支出在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仍
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国防领域的融合加速,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成为主导趋势。传统的武器对抗模式逐渐演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体系对抗模式,智能化战
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并强调
“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推动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发展”。“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统
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
信息能力已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关键,C4ISR系统作为国防信息化的核心载体,在现代战争中扮演
着“神经中枢”的角色。202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C4ISR建设进入新
阶段。随着国防预算的持续增长和军用信息化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化装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
域持续拓展。旧有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新型装备的推广应用,为国防信息化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商
务部投资促进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国防信息化开支将达到2,513亿元,2015-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作为国防高科技领域内的先驱企业,公司自创立伊始,便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导向,依托全产业链布局,实
现了多业务技术节点的高效联动。公司深度融合智能科技、信息通信技术与军工科技,长期致力于为国防信
息化建设量身定制研发方案和全方位服务。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公司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在客户中树立了卓越口碑,拥有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和稳固的市场地位。目前,公司已成长为我军军事通信网
通信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旗下某类军用通信设备覆盖了战略通信网、战役通信网和战术通信网等,产品
在军事通信网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国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产品
和解决方案将迎来愈加广阔的应用空间,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更快速的业务增长。公司将继续在国防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安全与繁荣贡献力量。
3、政府领域:智慧口岸建设全面推进,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不仅是国际交往和经贸合作的关键枢纽,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
屏障。其通关效率与管理运营水平直接影响跨境贸易的顺畅性和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自“十三五"以
来,我国对口岸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标准日趋严格。“十四五”规划为我国口岸建设分别设定了20
25年及2035年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高质量完成“五型”口岸建设。《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强调,要建设智慧口岸,围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数字化转型,推进国际间互联互通,全
面提升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拓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智慧海关建设中的应用途径,应用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新技术提升口岸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集成化、移动化、国产化
程度;推动优化口岸与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各类开发开放平
台布局,促进协同发展。《“十四五”海关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海关业务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将达到
100%。2024年9月,海关总署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口岸
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智慧口岸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分阶段建设目标:到2025年,普通口岸设
施设备和信息化短板基本补齐等;到2030年,初步建立口岸各参与主体智慧互联等良好生态;到2035年,基
本建成现代化口岸,引领全球智慧口岸发展。2024年12月,海关总署出台《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企
业便利化通关16条措施》,聚焦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增量、跨境贸易便利化提效能等四大方面,提出优化通关
作业流程、提升跨境物流效率等措施,并要求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贸易
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202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了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成都天府空港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等
,同时开放云南勐满公路口岸、湖北花湖机场口岸等多个口岸。海关总署等四部门批复设立湖北温州保税物
流中心、宁德保税物流中心、鄂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内蒙古通辽保税物流中心等多个保税物流中心。此外
,各类监管场所和功能性口岸不断新增,为行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出台,为“
十四五”时期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不断开放和设立,共同绘制了行业发展的
宏伟蓝图。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口岸管理效率亟需提升。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
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深入
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区域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畅通。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上,宣布实施“智慧海
关”合作伙伴计划。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的批复》(国函
【2024】40号),这是我国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立足打造沿边区的高水平开放平台,“一带一路”中蒙
俄走廊的重要节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中国首个跨境智慧口岸——中越
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项目已进入全面完工“倒计时”,无人化、智能化的跨境运输愿景即将在友谊关口岸
成为现实。
作为唯一的海关总署互市统一版本开发商,公司始终站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前沿,深度融合物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机器人、智能眼镜、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全
面且强大的技术矩阵。依托智慧海关、智慧口岸(水运、公路、铁路、航空)、智慧综保区、智慧保税物流
中心、智慧边民互市、海关监管作业监管场所信息化等解决方案,以及新一代智慧卡口系统、海关全景业务
动态监测系统、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平台、口岸数字孪生全景综合管理平台、口岸数字
底座、远程查验系统、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海关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风险监控系统、物流链可视化系统
、智慧旅检现场管控系统、智慧卫检远程防疫系统等多种产品,持续打造公司在智慧海关信息化领域的领先
竞争实力。公司参与了云南、广东、内蒙古、广西、重庆、北京、福建、湖北、陕西、宁夏、安徽、湖南等
多个省市的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边民互市贸易场所、跨境电商物流园、海关快件监管中心及
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建设,以坚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夯实了行业领先地位,助力我国智慧
海关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数据要素价值的指数级释放,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
着各行各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公司敏锐洞察这一时代机遇,积极投身于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之中,以
精准的战略眼光把握时代脉搏,紧密追踪行业动态,深度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公司聚焦铁路、民航、国防、
海关等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将先进的信息通信理念与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赋能行业数字化升级,共建数字经济底
座;积极优化经营策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努力
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创新引擎,
通过“场景落地+技术深耕”的双轮驱动策略,公司将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ICT技术与行业场
景深度融合,为轨道交通、国防、政府、能源、金融等领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助力垂直行业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公司以“数智驱动、场景应用双向赋能”为发展路径,聚焦主业,紧抓市场机遇,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
、优质的服务以及广泛的产业合作,成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基础平台及应用平台,包括:私有云
平台——“飞鸿云”平台,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算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大数据平台——“飞鸿数”平台,
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支持;智能视觉平台——“飞鸿安视”平台,以先
进的视觉识别技术助力安全监控与智能管理;物联网平台——“飞鸿物联”平台,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与智能协同等。这些平台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具备智能感知、传输、决策与分析能力的“智慧指挥调度全
产业链”,涵盖以下核心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智能融合调度通信系统、军事通信网通信设备、应急通信系
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综合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智能现场作业管理系统、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智能监
管系统、通信安全监测系统等,助力行业客户实现智慧化运营、运维与管理,显著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性。
在公司众多的产品中,公司的营业线作业安全智能视觉监测系统、铁路安全管控平台、邻近营业线施工
安全防护系统、铁路桥智能防护系统等,更是实现了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深度且有机地融合。通过对算法
和模型的标准化,公司实现了智能视觉能力的动态管理,并基于海量的视频数据资源构建了大量的预训练模
型,具备强大的模型算法扩展能力,显著提升了产品在不同业务场景中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为行业客户
和自身增长带来了双赢的价值。此外,公司基于铁路行业标准与专业知识,创新性地运用语言大模型技术,
自主研发并推出了国内首个铁路行业大模型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