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957 科瑞技术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精密零部件制造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设备制造业(行业) 24.28亿 99.20 8.78亿 99.05 36.16
其他(行业) 1957.60万 0.80 840.94万 0.95 42.96
─────────────────────────────────────────────────
自动化设备(产品) 18.33亿 74.87 6.35亿 71.65 34.66
精密零部件(产品) 2.62亿 10.71 8405.31万 9.48 32.07
自动化设备配件(产品) 2.24亿 9.14 9264.01万 10.45 41.39
技术服务(产品) 1.10亿 4.48 6624.80万 7.47 60.42
其他(产品) 1957.60万 0.80 840.94万 0.95 42.96
─────────────────────────────────────────────────
内销(地区) 16.15亿 65.99 5.21亿 58.72 32.23
出口(地区) 8.32亿 34.01 3.66亿 41.28 43.97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24.48亿 100.00 8.87亿 100.00 36.2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设备制造业(行业) 10.31亿 99.03 3.94亿 98.63 38.20
其他(行业) 1012.83万 0.97 547.71万 1.37 54.08
─────────────────────────────────────────────────
自动化设备(产品) 7.71亿 74.09 2.84亿 71.26 36.89
精密零部件(产品) 1.19亿 11.44 3829.50万 9.59 32.17
自动化设备配件(产品) 8913.06万 8.56 3829.94万 9.59 42.97
技术服务(产品) 5134.14万 4.93 3264.28万 8.18 63.58
其他(产品) 1012.83万 0.97 547.71万 1.37 54.08
─────────────────────────────────────────────────
内销(地区) 7.44亿 71.53 2.66亿 66.58 35.70
出口(地区) 2.96亿 28.47 1.33亿 33.42 45.03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设备制造业(行业) 28.40亿 99.38 9.45亿 99.40 33.27
其他(行业) 1771.16万 0.62 567.04万 0.60 32.02
─────────────────────────────────────────────────
自动化设备(产品) 22.62亿 79.18 7.10亿 74.73 31.39
精密零部件(产品) 2.33亿 8.16 7527.53万 7.92 32.29
自动化设备配件(产品) 2.18亿 7.64 8563.71万 9.01 39.22
技术服务(产品) 1.26亿 4.41 7355.56万 7.74 58.42
其他(产品) 1771.16万 0.62 567.04万 0.60 32.02
─────────────────────────────────────────────────
内销(地区) 21.58亿 75.52 6.74亿 70.91 31.23
出口(地区) 7.00亿 24.48 2.76亿 29.09 39.53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28.57亿 100.00 9.50亿 100.00 33.2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设备制造业(行业) 12.19亿 99.37 4.24亿 98.25 34.80
其他(行业) 771.30万 0.63 490.93万 1.14 63.65
─────────────────────────────────────────────────
自动化设备(产品) 9.11亿 74.22 3.00亿 69.53 32.98
自动化设备配件(产品) 1.42亿 11.59 5595.97万 12.96 39.36
精密零部件(产品) 1.13亿 9.17 --- --- ---
技术服务(产品) 5382.22万 4.39 --- --- ---
其他(产品) 771.30万 0.63 490.93万 1.14 63.65
─────────────────────────────────────────────────
内销(地区) 9.00亿 73.36 2.97亿 68.70 32.97
出口(地区) 3.27亿 26.64 1.35亿 31.30 41.3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0.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3.0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2749.62│ 13.38│
│第二名 │ 24655.64│ 10.07│
│第三名 │ 19124.37│ 7.81│
│第四名 │ 14776.15│ 6.04│
│第五名 │ 14106.34│ 5.76│
│合计 │ 105412.11│ 43.0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1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7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406.06│ 3.21│
│第二名 │ 2999.75│ 2.83│
│第三名 │ 1792.71│ 1.69│
│第四名 │ 1708.40│ 1.61│
│第五名 │ 1528.15│ 1.44│
│合计 │ 11435.08│ 10.7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精密零部件制造业务。公司
产品线丰富多元,涵盖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设备配件、精密零部件以及智能制造解决
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新能源、光伏、半导体、汽车、硬盘、医疗健康等行业。根据《国民经济
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1)”。
我国制造业体量庞大,正处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加速阶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自动化行
业孕育出一批具备强劲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定制化产品与技术、响应速度及个性化服务特点
,构筑起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中国较为发达的行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移动终端行业,生产制造环节,特别是产品装配和功能检测,定制化要求较高,且受下游客户的产品
升级换代影响较大。国际领先品牌客户对定制化设备的需求持续且稳定,现阶段中国设备供应商在该领域占
据主导地位。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6
.4%,这标志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增速下降后出现了复苏。IDC预计,该市场将在2025年继续
增长,但因为换机周期继续延长,过去几年积压的换机需求在2024年逐渐得到了释放,2025年增速将有所放
缓。与此同时,AI风潮加速在智能手机行业落地,AI手机成为整个智能手机产业新的竞争高地。据洛图科技
(RUNTO)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XR设备出货量为731万台,同比下降10.3%。其中VR/MR设备的出
货量为653万台,同比下降13.9%;而AR设备继续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同比增长36.8%,总量达到78万台
。
近年来,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共识加速形成的大背景下,主要汽车生产及消费国均着力发展新
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极大拉动了锂电行业相关需求,国产锂电设备产业也随之经历了一段
快速发展时期。在2018-2022年的快速扩张后,“降价”成为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关键词。国内各家动力
电池厂商扩产步伐均不同程度放缓,锂电设备行业的增长重点逐步由国内转向海外。海外市场方面,国产锂
电设备以优良性价比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获得海外客户的青睐,国内锂电设备公司积极抢滩海外市场。据工
信部发布2024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
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精密零部件及模具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制造业。随着设备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升级,关键零
部件国产化需求不断提升,为国内精密零部件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在传统的关键零部件领域,
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逐步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也在初步的形成。国外装备行业为缩短交期
与成本,纷纷到中国寻求精密零部件供应商。制造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随着行业结构升级加速,
市场对于高精密和大型零件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精密零部件制造业务。产品
主要包括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设备配件、精密零部件。
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自动化技术、精密零部件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的跨行业应用。公司
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硬盘、医疗等领域或下游行业。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
大环境下,公司致力于自动化技术的迭代与创新和高精度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与各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均建立
了良好与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持续积累机器视觉与光学、精密传感与测试、运动控制与机器人、软件
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五大领域的相关技术,形成了高速自动化、精密测控、数字智能互联三大共性技术平台
,以及与下游行业各类产品相关的专用核心技术平台,能够满足多种复杂自动化系统集成的技术要求。同时
,公司还坚持投入高端加工设备资源,培养操作技术人才,不断提升高精度专用零部件加工能力。
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优异的产品质量、快速稳定的全球交付能力
,为多行业头部客户提供包括行业专用设备,超高精度零部件、工厂物流、立库、智能制造信息系统等智能
制造全流程解决方案,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业务订单。
(二)报告期公司主要产品应用及其行业地位
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定位并专注在非标自动化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跨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是跨行业
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及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在移动终端业务领域,公司定位于整机检测设备领先供应商;在
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定位于新能源锂电制造设备行业中后段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精密零部件业务上,公司
定位于成为中高端精密零部件及夹治具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在研发技术实力、快速交付能力、售后服务等
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与国内外各行业领先或知名品牌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受到了客户广泛的认可和信
赖,也获得了持续的业务机会。
在移动终端领域,公司主要为国外品牌客户提供各类摄像头检测设备、摄像头模组检测设备、红外安全
检测设备、马达振动检测设备、光感应传感器设备、气密性检测设备等检测设备以及摄像头模组装配设备,
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整机及模组的检测,拥有行业内最为完整的整机检测方案,是移动终端行业整机检测设
备领先供应商。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摄像头及光学模组检测(光波导、VSCEL&TOF等)和标定技术代表着
行业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行业领先品牌客户。针对XR产品检测,公司自研全套硬件及软件算法,可
实现XR/VR全关键参数指标测试,可为客户提供光学显示模组(如光波导模组、PANCAKE模组等)以及终端成
品的性能测试,成功应用于各种AR技术路线如BB、阵列波导、衍射波导、全息波导等产品,目前已批量为头
部客户出货。行业首创整线测试方案,取代单机测试工站,进一步节省操作人力,减少测试误差,降低检测
及产品升级成本,综合提高测试效率。公司持续深化与国内智能终端行业TOP5头部客户的业务合作、技术共
研乃至战略协同。聚焦移动通讯终端(手机)、智能穿戴终端及计算机终端(PC)三大核心领域,为客户提
供包括气密性检测、摄像头组装,TP贴片,折弯老化测试,高速点胶,高精度贴装等多品类的自动化产品;
并凭借深厚的行业理解,多元的技术能力,在研发端与客户深度合作,如与客户联合开发的4C类产品通用零
部件装配平台,扩大行业通用度,提升产线的标准化程度;公司与国内多家头部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
系,作为各头部客户的核心供应商,共同成长,携手推动国内移动终端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定位于电芯制造中后段解决方案提供商,聚焦行业头部客户的需求,是裸电芯制作
、电芯装配段、化成分容设备、电芯包绝缘膜的领先供应商。公司产品聚焦叠片、包蓝膜、压力成型、化成
分容等锂电池中后段生产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和性能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其中,公司的叠片技术,在叠片效率和对齐精度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的化成分容设备可应用于
各类型二次充放电电池,产品系列齐全,尤其在一体机、高压直流母线等技术上行业首创并持续领先,通过
高效节能电源技术以及创新性结构设计,降低设备能耗和产线运行能耗,提高设备充放电效率,同时减少产
线布局占地面积,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和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模块化结构设计提高现场安装调试效率,产品
质量和售后服务获得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与持续好评。
公司的精密零部件及模具产品主要应用于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公司拥有500+台套高精
度、超高精度精密零部件加工高端设备,具备各种材料、各工序精密零部件制造加工能力,下游客户涵盖领
域广泛,长期服务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计量仪器、医疗、LED、硬盘等领域的国内外品牌客户,产
品精度、质量及服务广受认可及好评,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及稳健的盈利能力。
此外,公司持续深耕非标自动化系统集成领域,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平台和工业物联网技术,为各
战略新兴行业提供定制化智造解决方案。在光伏、汽车、医疗、半导体、智能物流及硬盘等领域作为核心供
应商为国内外头部客户提供核心工艺或整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在光伏新能源领域,为国内头部客户提供整厂
端到端物料传送及调度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国内外多家头部客户提供电驱、电控、
电子电气、智能驾驶零部件及相关模组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生产线。在医疗设备领域,为多家客户提供异形
瓶灌装,多联杯灌装,POCT灌装,微量试剂仓灌封等多种IVD试剂灌装及包装产线;在半导体领域,为行业
多家头部客户提供高精度贴装及装配设备,最高精度可达50nm左右。在智能物流领域,通过构建“装备智造
+工业互联+云端服务”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体系,实现了国内多家头部客户智慧工厂场景需求的落地。同时
,凭借着完善的全球化交付能力,实现了泰国、印尼等海外订单的高品质交付。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业务和客户优势
公司专注于自动化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的跨行业应用。自2001年为硬盘行业客户提供精密自动化装配与
检测设备以来,始终伴随着中国制造发展和下游客户的自动化需求提升。2007年进入新能源锂电业务,2008
年,进入智能手机整机检测业务,近年来陆续开始为电子烟、汽车、医疗、光伏、半导体与物流等多个行业
领先品牌客户提供自动化设备与相关服务。公司坚持品牌大客户战略,在各下游行业,公司主要客户均是国
内外行业领导或知名品牌,跨行业发展与大客户战略有效保障了公司整体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研发及技术优势
公司建立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具有专业的研发条件,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经
过二十二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与应用经验。公司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结合
各业务板块及产品特点,构建了相关平台化技术和平台产品,形成了从行业专用技术、共性平台技术、到平
台产品以及各行业产品线的多层架构。围绕自动化核心技术需求,公司形成了“高速、高精、高智、高效”
四大技术战略指引。通过推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公司能够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包括行业专用设备,
工厂物流、立库、智能制造信息系统等全流程、系统性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移动终端摄像头检测与标定
技术、新能源叠片技术均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
在软件领域,公司成功部署了基于私有容器云的智能制造平台系统,该系统广泛应用于3C电子、光伏等
多个行业。同时,公司精心构建了智能物流平台,该平台通过WMS(仓库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
及RCS(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插拔式集成设计,显著增强了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实力。特别针对3C行业,
公司推出了模块化的单机控制系统,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缩减了项目周期,提升了效率。此外,在机器视觉
领域,公司整合2D、3D、AI视觉算法,打造出新版视觉系统产品,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展
现了广泛的行业适应性和技术先进性。
公司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出色的服务于2024年获得“第三届深圳品牌百强企业”“KRONES-
最佳质量供应商”“高工咨询2024年度智能制造先锋”“时代上汽2024年度最佳协同”e-works数字化企业
网评选的“2024年度中国智能研发杰出应用奖”及多家客户评选的“最佳供应商”“最佳交付奖”“年度最
佳合作伙伴”“质量优秀协作奖”等奖项及荣誉。
为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及可持续性,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了研发团队的建设、加大了关键核心技术
的研发投入。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769人,公司累计获批520件,其中有效专利278件,有效发
明93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7件,对公司各项主营业务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三)快速响应与运营优势
随着技术的快速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
力。作为具有二十三年跨行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和丰富项目经验的团队,公司能够快速为各行业客户提供各类
高效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具备迅速抓住新行业、新兴领域的能力。同时,公司在与国内外知名客户的合
作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充分利用各分子公司区域布局优势,实施资源协调和分配,能够实现跨
地区的大项目协作,高效完成大批量多地产品同时交付。公司也建立了覆盖中国各区域、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的售后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设备预防性维护、操作培训及设备故障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服务。公司遍及全球
的运营网络,有力的支持了国内外品牌客户业务在中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
(四)国际化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着眼于全球化布局,重视国际化探索,与国内外客户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
在国际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为了拓展境外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在香港、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设立了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有助于公司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目
前,公司建立了一支由中国、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员工组成的人才队伍,分布于研发、生产、销售等
环节,跨国的人才体系构成了公司多元的企业文化。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与团队,国际化的业务实施与交付能
力构成了公司的国际化优势。近年来,公司紧跟国际客户战略布局调整,持续加强海外业务能力建设,2022
年成立越南公司,2024年马来西亚办事处正式启用,2024年成立美国办事处,不仅高效承接了品牌客户的海
外产能需求,也标志着公司海外布局取得初步成效。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进一步丰富了
公司的应对策略,增强了我们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公司围绕3+N业务战略开展经营活动,受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影响,经营结果低于预期,公司积
极采取提质增效举措,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利润目标的达成。移动终端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头部
客户持续外迁的影响,公司积极应对组建越南生产基地,并在国际客户的自动测试线以及国内领先客户的自
动化业务、摄像头及光学模组检测业务拓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行业领域仍处于行业周期底部,公司聚
焦新能源行业头部客户订单获取、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通过积极管控物料成本、生产成本和应收账款催收
管理等措施,主动控制经营风险;精密零部件业务加快超高精度领域能力建设,补充优质产能,经营规模持
续扩大,并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N类业务经营稳定,功率半导体相关精密贴片及自动化整线方案、AI算力
相关光通讯模块高精密零部件贴合等设备获得广泛认可,并凭借多元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及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支撑了国内头部客户高端产品紧急大批量交付的需求,成为头部品牌客户的非标自
动化核心供应商,业务进一步拓展,订单取得较大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770.13万元,同比下降14.34%;其中,移动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85
,440.14万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4.91%;新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75,218.24万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0.73%;
精密零部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8,397.44万元,占总体营业收入的15.69%。三大战略业务收入占比合计81.32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37.57万元,同比下降19.71%。主要原因是移动
终端收入同比下降,利润减少;新能源行业领域成本管控初步取得成效,海外客户产线顺利交付,支撑了毛
利率水平;精密零部件受收入产品结构变化、原材料价格及固定成本增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
●未来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在三大主营业务方面,移动终端业务坚持针对AR/VR、模组及整机测试技术、摄像头模组装配段的组装
技术及标定技术、3D感知技术和空间计算的持续研发和投入,围绕核心测试技术深挖整机检测、模组检测、
AR/VR、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发挥技术积累和业务经验,深挖国内品牌客户需求,拓展国内
业务。
新能源业务将延续战略定位,在超高速叠片技术、高速智能电芯装配线、高速电芯包绝缘膜技术等产品
持续迭代。
聚焦于制芯、电芯装配、化成分容设备和电芯包绝缘膜等细分市场,增强业务竞争力以提升市占率与业
务增长。加强推进海外市场开拓,强化交付质量,同时,推行稳健的经营策略,收窄业务和产品布局,聚焦
在利润率较高、竞争力更强的产品线上,改善经营结果。
在精密零部件业务上,公司将紧抓行业机会,加大资源投入,并持续拓展超高精度零部件加工业务,为
客户提供高精密、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智能设备精密零部件产品。
在N类业务方面,公司服务海内外头部客户,包括光伏、半导体、汽车、物流等行业,未来将重点推进
半导体贴片技术,光伏行业的智慧物流搬运,智能仓储及调度系统的进一步研发和重点客户的业务拓展。同
时将关注新兴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储备,为未来持续的业绩增长提供研发支持。为应对不确定的国际局势
,公司也将稳健提升海外市场的业务功能和占比,吸纳国际品牌客户的海外产能需求。同时持续优化并整合
N类培育型业务,聚焦至有明确发展机会的行业或产品。
在投资方面,公司将依照战略布局,重点寻找优质资源,补强、提升移动终端和精密零部件业务的市场
竞争力。针对国家政策鼓励、技术壁垒高的产业领域,公司将协同产业基金持续为公司探索各类新兴商业模
式,并通过收并购补强公司整体业务能力,形成业务+投资双轮驱动的生态化发展模式。同时,公司也将全
面管控风险,保障投后项目的保值、增值与双向赋能。
在财务管理方面,公司坚持基于净现金流、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健康指标进行运营规划与
管理,不断提高运营效率、资本质量和资产利用率;提升组织成本管控,整合供应链管理,助力公司降本增
效;提高授信及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
在技术研发方面,着重建设软件研发能力并持续提升公司平台化研发能力,围绕“高速、高精、高智、
高效”,打造科瑞技术“六张名片”,加强系统集成软件研发,通过技术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投入
,保持技术竞争力。通过研发管理标准化,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在供应链与资源配置方面,公司将持续追求降本增效,进一步加强与战略供应商的深度合作,推行标准
化成本管理;加强供应链情报搜集,提升采购专业能力和海外覆盖能力;建立智慧中央仓,提升资源的有效
规划与运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公司将加快推进管理团队年轻化的目标。基于公司各业务单元发展的阶段的不同,制
定差异化薪酬体系。强化结果导向的薪酬激励政策以提升公司领导队伍工作的积极性。
为提高公司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公司也将进一步提升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在公司管理中的参与程
度,发挥独立董事和专业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上的重要作用,在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方向、人力资源政策、技
术研发路径等重大事项决策中,提供专业意见。同时全面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交流,广泛吸纳各方的意见
与建议。
(二)报告期经营计划完成情况
2024年公司围绕3+N业务战略开展经营活动,受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影响,经营结果低于预期,公司积
极采取提质增效举措,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利润目标的达成。移动终端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头部
客户持续外迁的影响,公司积极应对组建越南生产基地,并在国际客户的自动测试线以及国内领先客户的自
动化业务、摄像头及光学模组检测业务拓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行业领域仍处于行业周期底部,公司聚
焦新能源行业头部客户订单获取、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通过积极管控物料成本、生产成本和应收账款催收
管理等措施,主动控制经营风险;精密零部件业务加快超高精度领域能力建设,补充优质产能,经营规模持
续扩大,并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N类业务经营稳定,功率半导体相关精密贴片及自动化整线方案、AI算力
相关光通讯模块高精密零部件贴合等设备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头部品牌客户的非标自动化核心供应商,业务
进一步拓展,订单取得较大突破。
(三)2025年度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锚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坚持稳健经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价值稳定增长。公司将
持续优化商业模式设计,强化业务组合管理与成本管理,稳固三大主营业务占比份额与盈利能力的稳态,提
升国内优质业务占比,同时将积极开拓海外业务与海外产能建设,提高业务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移动终端业务领域将持续深耕检测设备应用工序及细分领域,重点挖掘国内客户业务潜力,保持AR/VR
相关检测及装备设备的技术领先性;新能源业务领域密切跟进海外新增客户的业务机会,切实做好客户风险
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成本管控,提升整体板块的盈利能力;精密零部件业务领域提高超高精度、
小批量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持续挖掘大客户的业务潜力,提高经营规模;N类业务领域关注汽车工业、智慧
物流、智能工厂的业务发展,加大海外客户业务拓展,综合提高公司整体业务组合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
在业务规划方面,公司将强化业务组合规划与管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领域,给予持续的研发投
入与支持;继续加强国内大客户拓展及销售能力建设,同时加速海外基地建设与团队搭建,提升海外业务占
比。
在运营与管理方面,公司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的组织管理模型,完善多层次法人管理模式
,持续的提升团队协作与管理效率,关注人才梯队建设。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构建海外供应链能力,强化东
南亚基地营运能力,建设北美基地的售前售后能力。
战略与投资方面,公司将延续自我发展和投资并行的战略,积极寻找能够与公司实现产业协同、技术补
充的优质资源,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人力发展与规划方面,公司将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支能
够面向未来、持续成功的领导与员工队伍。
2025年度公司总体经营目标为实现销售收入25-28亿元,以上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5年的盈利预测。全
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都将对公司业务带来直接和间接
的影响,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经营环境不稳定的风险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多变,或将导致市场供需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公司订单减
少、盈利能力下降等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妥善制定应对措施,同时布局跨领域业务,分
散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及通货膨胀加剧,或将导致包括芯片在内的众多原材料价格波动、交付周期延长。原
材料价格的上涨、交付周期的延长会对公司的生产成本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有可能带来公司毛利率水平和
利润水平降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