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002657 中科金财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金融科技整体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综合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6.78亿 58.15 1.34亿 59.60 19.74
企业(行业) 3.65亿 31.26 5848.47万 26.02 16.04
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 1.24亿 10.59 3230.65万 14.38 26.14
─────────────────────────────────────────────────
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产品) 6.40亿 54.83 1.16亿 51.53 18.10
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产品) 2.97亿 25.48 6443.69万 28.67 21.68
人工智能综合服务(产品) 2.08亿 17.80 4299.17万 19.13 20.70
其他业务(产品) 2204.56万 1.89 149.45万 0.67 6.78
─────────────────────────────────────────────────
华北(地区) 8.02亿 68.74 1.39亿 61.92 17.35
其他(地区) 3.65亿 31.26 8557.37万 38.08 23.4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2.18亿 72.11 4875.00万 71.36 22.40
企业(行业) 5703.82万 18.90 1291.27万 18.90 22.64
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 2713.96万 8.99 665.69万 9.74 24.53
─────────────────────────────────────────────────
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产品) 2.19亿 72.61 4915.47万 71.95 22.43
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产品) 7337.39万 24.31 1763.27万 25.81 24.03
其他业务(产品) 930.27万 3.08 153.24万 2.24 16.47
─────────────────────────────────────────────────
华北(地区) 2.13亿 70.54 4012.44万 58.73 18.85
其他(地区) 8892.41万 29.46 2819.53万 41.27 31.7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6.58亿 65.65 1.19亿 57.57 18.15
企业(行业) 2.21亿 22.09 5769.18万 27.82 26.07
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 1.23亿 12.26 3029.73万 14.61 24.66
─────────────────────────────────────────────────
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产品) 6.57亿 65.56 1.27亿 61.13 19.30
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产品) 3.14亿 31.34 7414.01万 35.75 23.61
其他业务(产品) 3110.45万 3.10 646.98万 3.12 20.80
─────────────────────────────────────────────────
华北(地区) 7.97亿 79.57 1.54亿 74.49 19.38
其他(地区) 2.05亿 20.43 5289.73万 25.51 25.8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金融(行业) 3.21亿 70.64 5156.03万 59.12 16.04
企业(行业) 8117.42万 17.84 2463.06万 28.24 30.34
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 5245.18万 11.53 1101.97万 12.64 21.01
─────────────────────────────────────────────────
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产品) 3.25亿 71.47 5366.04万 61.53 16.50
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产品) 1.24亿 27.16 3098.64万 35.53 25.07
其他业务(产品) 622.52万 1.37 256.38万 2.94 41.18
─────────────────────────────────────────────────
华北(地区) 3.50亿 76.86 6390.80万 73.28 18.27
其他(地区) 1.05亿 23.14 2330.25万 26.72 22.1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4.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7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9308.03│ 7.98│
│客户二 │ 8504.32│ 7.29│
│客户三 │ 8359.43│ 7.16│
│客户四 │ 7389.30│ 6.33│
│客户五 │ 7036.01│ 6.03│
│合计 │ 40597.10│ 34.7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4.2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2.1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3724.64│ 13.66│
│供应商二 │ 11180.56│ 11.13│
│供应商三 │ 8518.35│ 8.48│
│供应商四 │ 5896.24│ 5.87│
│供应商五 │ 3055.72│ 3.04│
│合计 │ 42375.52│ 42.1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其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
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
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中
国建设,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要求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
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
,2025年阶段性目标包括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注重提升数据质量,建立
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促进数据交易流通,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
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137,276亿元,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是
驱动软件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
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3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
模将达到4.8万亿美元。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大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塑各领域的发展格
局。赛迪认为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领跑全球,2025年至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
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6%。算法、算力和数据作为人工智能产
业的基础设施已全面加速,驱动产业变革。在算法层面,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
年)》,语言大模型技术多维度能力持续进化,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加速迭代。大模型支持多任务多模
态能力持续增强,可执行任务已经从文本对话拓展到多模态理解、多模态生成等场景。在算力和数据层,国
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各方积极推动算力产业建设,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根据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大模型应用工具主要围绕Agent(智能体)、多模型
编排、大小模型协同、知识库集成、检索增强生成(RAG)及多组件融合等核心要素持续创新。Agent的引入
,实现了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执行与智能决策。各行各业正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尤其
在金融、政务、营销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赋能效应与商业化潜力。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为软件业提供关键资源与价值源泉。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
要素的代表,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我国数据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数字经济发展进
入新阶段,工信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围绕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安全与治理、产业融合等出台了
多项政策,数据要素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国家数据局计划同有关部门推动2025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
工作,包括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组织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
创新发展试点,以公共数据为突破口深化数据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抓好隐私计算、
区块链等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试先行;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梯次培育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支柱型、区域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据产业、数据标注产业高质
量发展,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金融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子行业,其中银行业发展
尤为瞩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95.59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银行业
机构总资产为444.57万亿元,同比增长6.5%。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提出,
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新质生产
力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风险管控、流程重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银行业蓬勃发展的数字
化历程显示,金融行业已成为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系统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而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行业参与者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根据中研普华发布的《2025
-203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竞争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已达2.8万亿
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以上。Wind数据统计,2024年国有六大行在金融
科技领域的投入合计达到1,254.59亿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继续加紧布局金融科技赛道,部分银
行科技投入总量、增速创下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业技融合,深化数据治
理,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金融领域应用。
金融与人工智能有天然的契合点,AI大模型技术能够充分挖掘银行业的海量数据,而银行业具有适用AI大模
型技术的丰富场景。当前AI大模型正推进我国银行业服务、营销、产品等领域的全面革新,催化“未来银行
”加速到来。
政府行业是国内信息化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利用信
息化手段提升政务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的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市场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和
迭代速度加快,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也在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数智技术在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愈加全面的驱动作
用。数字政府发展强调政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促进数据要素充分开发利用,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
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聚焦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推动国民经
济增长、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的强大动力。在新技术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智
能化与自身经营及业务融合的重要性,催生企业持续的智能化建设需求,中国企业已进入全面智能化发展新
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遵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以数字科技为切入点,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等客户
群体,提供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通过科技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一轮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
公司依托20余年行业经验沉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在国内外金融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银行为公
司主要客户群体,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覆盖银行前、中、后台全业务流程,累计服务国内外银行客户500
余家,涵盖全部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累计覆盖过约5万个银行营业网点。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依托前瞻且全面的
技术服务能力,构建起覆盖需求洞察、服务交付到价值共创的全链条领先优势,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
位。
报告期内,公司深度聚焦银行智能化转型需求,通过领先的技术能力与行业洞察,持续打造和增强覆盖
银行前、中、后台的全链路智能银行解决方案。公司以“数智融合”为核心,帮助银行夯实业务基础,优化
业务流程,推动从渠道交互到中后台运营的全面升级,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化为引擎,助力银行突破传统
服务边界,实现效率提升、风险可控与业务创新的协同发展。在渠道前台,公司以前沿技术推动银行服务场
景创新,重点通过元宇宙空间、数字员工、智能客服等新型交互模式,构建沉浸式金融服务体验,打破物理
时空限制,实现客户触达方式的创新。在运营中台,聚焦数字化运营中心转型,依托智能风控、自动化流程
等技术,优化银行作业效率,强化实时风险监测能力,并推动运营体系向精准营销方向演进。在数据后台,
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提供数据治理、建模与分析服务,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为银行战略决策、产品设
计及用户洞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前台增强体验、中台高效敏捷、后台数字智能”的一体化架构,助力银
行实现全业务链的智能化跃迁。
报告期内,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营业收入639,725,232.65元,续签客户数量达69.62%,稳定的续签客
户为公司提供了可持续的收入。截止目前,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已形成了《金融业务流程智能编排系统V1.0
》《新一代远程银行系统V1.0》《事后监督管理系统V1.0》《数字消保管理平台V1.0》《数字人民币智能合
约安全规划平台V1.0》《账管机器人系统V1.0》《银行数字运营管理平台V1.0》等227余项软件著作权、13
项发明专利。
(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
公司立足于全球AI发展前沿,与国际国内AI领域各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保持科技的领先性和
业务的前瞻性,不断探索并逐步落地在AI领域的产品及服务,推动AI技术在更多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公司
搭建了覆盖算力基础设施、AI算法、大模型、多模态应用、AIAgent的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业界领先的人
工智能综合服务。
公司秉持AI-Native技术设计理念,推动业技融合,致力于搭建从底层架构、交互逻辑到应用场景均以A
I为核心重新设计的人工智能服务链条,一是构建自主进化的技术基座,打破行业数据壁垒,实现多模态交
互闭环;二是依托联邦学习生态与数据湖,贯通数据网络,打造“场景-数据-模型”共生体系;三是通过标
杆项目实践,使技术从单点应用发展到全链条重构、从效率优化提升到价值创造,实现AI从“功能赋能”到
“原生驱动”的质变。
报告期内,公司人工智能综合服务营业收入207,717,031.53元,销售合同签订金额293,207,455.86元。
公司在多模态(文生视频、视觉理解大模型等)、AIAgent(含业务流程智能体、多智能体、多模态智能体
等)、大语言模型(LLM)等方向投入研发,并关注液态神经网络(LNNs),神经符号人工智能方向。在算
法层面,公司结合行业痛点,深化AI技术在业务场景的研究,公司自研的“多场景多基座大模型算法”“语
音合成算法”及“大模型多轮对话搜索算法”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在数据工程层面,公司在数据治理
、特征工程等方向投入研发。在模型层面,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起的“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公司成功入选模型伙伴
名单。公司拥有完善的模型“选、评、用”体系,定期对国内外前沿大模型进行评测,并根据业务场景需求
,更新适配最新、最优的模型接入解决方案。目前已接入包括阿里千问、MetaLlaMa、谷歌Gemini系列等在
内的30余款国内外模型,并结合行业垂类数据积累,采用多专家模型(MoE)框架,利用剪枝、量化、蒸馏
等技术优化垂类模型。截至目前,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共获得《一种基于AI大模型的Agent搭建平台V1.0
》《银行大模型应用及大模型管理平台V1.0》《生成式流程大模型系统V1.0》《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Agent
平台V1.0》《多场景多基座大模型MaaS平台V1.0》《多模态大模型数据集及数据管理平台V1.0》《多模态大
模型训练及推理平台V1.0》《AIGC算法库智能管理系统V1.0》等135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
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生态合作模式,覆盖基础设施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全产业链合作。在基础设施层,
公司是阿里云、腾讯云、微软云、谷歌云等的合作伙伴,并与华为、新华三、海光信息、浪潮等国产厂商建
立合作,共同推出软硬一体联合解决方案;在模型层,公司是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AI大模型服务商,是火山
引擎、智谱AI、MiniMax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大模型对产业发展的赋能。
在业务拓展上,公司开展了以下人工智能综合服务业务:
(1)AIAgent。公司以打造多任务、复杂任务的智能体为目标,在部分产品中使用MultipleAgent架构
,构建任务编排层、认知计算层、决策优化层技术架构体系,形成了AIAgent开发运行平台及覆盖银行前、
中、后台业务场景的AIAgent产品,包括业务流程智能体、智能客服Agent、智能信贷Agent、智能投研Agent
、账户管理Agent、智能营销Agent等,并依托MCP(ModelContextProtocol)协议,实现与外部数据源及工具
的无缝链接,打造流程闭环。其中在业务流程智能体领域,公司聚焦运营管理、经营决策管理、产品管理、
风控管理、客户营销与渠道管理五大核心业务场景,融合AIAgent、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重塑银行
运营逻辑。业务流程智能体具备对业务流程的意义还原、质量诊断、效能优化及面向目标的流程改进能力,
支持自动化生成业务流程、设计业务产品与执行操作。业务流程智能体通过整合全域数据,实现长距离特征
下的多维数据间的关联分析,为成本控制与效益优化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通过MultipleAgent架构实现
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决策,大幅压缩决策周期和产品研发周期,实现AI驱动战略规划。
(2)算力基础设施。公司探索发展算力中心建设、算力中心改建、算力部署、算力调优、算力中心维
保等服务,开展国内外主流GPU芯片的性能测评,并针对国内信创需求,联合国内多家厂商推出云算力及应
用一体机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算力综合服务。公司参与多家地方政府算力中心、高校算力中心建设,成功
入选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中国先进算力企业竞争力百强”。
(3)多模态应用。公司多模态技术在影视内容行业、视觉智算及数字人等领域落地应用。在影视内容
行业领域,公司形成了AI内容全球分发平台、AIGC创作平台等产品,融合视频生成技术,打造了多语言、多
文化的平台级解决方案,支持影视内容从创作到分发的全流程。公司研发了基于视觉理解大模型的多模态智
能体,可以高效理解分析视频内容,为用户提供准确简洁的短剧视频分析,结合用户创作意图设计、规划、
执行智能化视频剪辑创作。在视觉智算领域,公司落地AI视频监测项目。在数字人领域,公司与兴业数金签
署《兴业数字人平台项目》。公司在电商领域提供AI数字人直播、AI无人直播、AI实景/视频直播、AI机器
人走播解决方案,内嵌电商直播垂类大模型、多模态驱动影像模型,目前已在8个主流电商平台为200余家品
牌方提供AI数字人、AI无人直播及AI短视频服务。
(三)数据中心综合服务
公司一直以来向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提供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公司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包括
信息系统集成、IT运维管理、数据中心建设、设备维保服务、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服务等。公司通过多年积
累,资质及服务体系等较为全面,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建设及服务能力四级(CS4)、ITSS运维服务能力一
级、软件开发和集成服务能力五级(CMMI5)、信息安全服务一级、涉密信息系统总体集成乙级等100余项行
业资质。公司软件服务业资质完整性目前居中国软件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营业收入
297,283,151.27元,销售合同签订金额557,266,517.79元。在技术研发上,公司形成了《数据采集综合处理
系统V1.0》《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公司在数据要素领域持续探索,帮助客户进一步挖
掘数据价值,提升对内外提供数据应用与服务的能力,实现业务价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在数字经济领域长期坚定的发展战略和广受信任的品牌形象
遵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数字化的长期愿景,坚决贯彻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坚
持以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伴随着软件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公司在软件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
域不断拓展,得到政府部门、资本市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公司是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会长单位、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理事单位、ITSS信息技术服务分会委员单位、ITSS全权工作单位、信创工委会
成员单位、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成立至今,获得北京市“四个一批”工程企业、中关村“十百
千工程”及新锐百强企业、中关村最具影响力星级企业、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北京市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中国智能运维百强企业、中关村TOP100高成长企业、中国十佳金融行
业软件开发商、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金软件金服务十大杰出企业、AAA级信用企业、2023-20
24年多模态AI服务商排行榜50强、2024中国先进算力企业竞争力百强、2024年度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
赋能典型案例等各类荣誉及头衔近百项。公司累计参与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区块链和分布式记
账技术”等6项国家标准制定,参与了“信息技术服务-咨询设计、银行监管报表XBRL扩展分类标准、票据自
助柜员机(ATM)终端规范”3项行业标准制定,参与了“软件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工业区块链应用参考架构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3项团体标准制定。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由公司董事长朱烨东担任主编、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
模型研究中心主任唐杰教授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教授共同担任副主编,公司连续12年牵头
组织并出版《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3.0发展报告(2024)》由公司董事长朱烨东担任执
行主编,均获得了诸多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及行业用户的高度重视。
2、立足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紧跟技术创新趋势,与科技产业龙头、行业伙伴精诚合作
公司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各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通过持续跟踪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行业
经验和内部研发的创新实践,保持科技的领先性和业务的前瞻性,不断探索创新技术在应用场景的转化落地
,提升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先进性,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生态合作模式,覆盖基础设施
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全产业链合作。在基础设施层,公司是阿里云、腾讯云、微软云、谷歌云等的合作伙
伴,并与华为、新华三、海光信息、浪潮等国产厂商建立合作,共同推出软硬一体联合解决方案;在模型层
,公司是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AI大模型服务商,是火山引擎、智谱AI、MiniMax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大模
型对产业发展的赋能。
3、银行业内领先的“AI+数据+业务Know-How”的核心能力
公司持续聚焦金融行业,顺应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历程。银行为公司主要客户群体,累计
服务国内外银行客户500余家,累计实施交付5600余个银行项目。依托20余年的积累沉淀,公司拥有一支专
业领先、经验丰富的银行业务及技术团队,涵盖业务组件、业务建模、数据要素、数据建模等方面,精研银
行前、中、后台全业务流程,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和业务壁垒。业务组件团队熟悉银行核心业务运作逻辑,可
将创新前沿技术融入业务框架设计,构建贴合场景、务实落地、高效稳健的方案;业务建模团队凭借专业积
累,可将AI模型与算法深度融入银行业务场景,通过流程建模实现业务流程的梳理诊断与智能优化;数据要
素团队挖掘银行数据价值,梳理资产、明确权属、建立标准并保障数据质量;数据建模团队运用机器学习等
算法搭建模型,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数据训练垂类模型,为银行AI技术赋能提供数据支持。
4、专业为本,技术领先,公司软件服务业资质完整性居中国软件行业前列
公司所处的软件信息行业,技术迭代快、综合要求高,需要专业且专注的技术能力。公司是国家火炬计
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
新技术认定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认定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建
设及服务能力四级(CS4)、ITSS运维服务能力一级、安防工程企业一级、软件开发和集成服务能力五级(C
MMI5)、信息安全服务一级、涉密信息系统总体集成乙级、音视频智能系统集成工程壹级、增值电信业务经
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等系列行业资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
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0000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认证、五星级售后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等。截至目前,公司已具备100多项行业资质,拥有自主研发
的500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证书,多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公司软件服务
业资质完整性目前居中国软件行业前列。
5、以客户为中心,前瞻且全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长期以来为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客户提供金融科技、数据中心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服务
。由于客户需求有一定差异性、定制化特点,除提供专业技术外,更需要全面的科技服务能力以保证应用落
地。公司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赢得客户的持续信任,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
实的支持,保持了较高的业务连续性。
公司具备丰富的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大量精通业务的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公
司能够敏锐地洞察行业客户对科技的需求,前瞻性地规划发展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公司还与清华大学五道
口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和昆山杜克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
实验室,以及和北京邮电大学开展深入科研合作,形成了整套“产学研用”研发培训、协同创新体系。目前
公司研发人才储备雄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70%,汇集了AIAgent、大模型算法、AIGC算法、NLP算法、语音
算法、CV算法、AI模型工程等多个方向的优秀人才,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
竞争能力。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创新前沿的学术支持、领先的技术水平,保障公司持续具备
先进的科技服务能力。
6、以人为本,践行“中科金财多层级合伙人经营责任制”
公司扎实推行“中科金财多层级合伙人经营责任制”,通过调动员工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全员参与的经
营模式。中科金财多层级合伙人经营责任制注重发现及培养经营人才,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全局观及组织协
同性,打破了传统企业部门间的隔阂。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各经营单元体现出极强的经营智慧与合作意识,有
效降低了沟通成本、交易成本、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及操作风险,提升了经营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经营
风险。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面对不断创新的技术与应用场景,公司的人才需求越发多层次、多元化,
中科金财多层级合伙人经营责任制对人才的吸引、发掘、培养能力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数字科技为切入点,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等客户群体,提供金
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通过科技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一轮数字化、智能
化升级。主要业务模式包括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及软件产品开发等。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66,771,019.66元,研发费用172,805,425.91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55,405,119.51元,公司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额较2023年度有所减少。
●未来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持以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基础,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
各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保持科技的领先性和业务的前瞻性,不断探索并逐步落地创新技术的产品
及服务。通过深化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二)经营计划
为确保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公司2025年度经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公司旨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相关技术在垂直行业的深入应用,通
过科技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继续保持对人工智能、数据要
素等新技术、新趋势的密切关注和跟进,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投入,不断增强创新技术实力,保持
行业技术领先水平,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人工智能方向,公司将加大在AIAgent、多模态应用、云
服务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继续在金融等行业拓展应用。
2、加快推进新业务的研发和外部市场开拓,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外部市场份额。公司继续以数字科技
为切入点,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等客户群体,提供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
及人工智能综合服务,不断促进业务实施中的新技术融合。
3、公司将在执行合同过程中深入了解挖掘现有客户需求,努力在完成当前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利用公
司长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对客户的需求加以引领、合理规划,引导客户形成及完善新的需求,以获取继续与
客户进行深入合作的机会,以此增加客户的粘性。同时公司拥有众多长期稳定的高粘性客户,通过客户对公
司认可,横向或纵向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从而赢得发展新客户。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