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格林美(002340)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2340 格林美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废旧电池回收与动力电池材料制造业务、钴镍钨回收与硬质合金制造业务、再生资源业务环境治理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料(行业) 257.62亿 77.60 45.67亿 89.97 17.7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74.37亿 22.40 5.09亿 10.03 6.84 ───────────────────────────────────────────────── 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料:三元前驱体(产 160.75亿 48.42 27.41亿 53.99 17.05 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料:镍资源(MHP、 58.48亿 17.61 14.69亿 28.94 25.12 镍板)(产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钴回收业务(钴 20.55亿 6.19 2.59亿 5.11 12.62 粉、钴片等)(产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料:四氧化三钴(产 20.32亿 6.12 2.21亿 4.35 10.86 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料:正极材料(产品 18.07亿 5.44 1.37亿 2.70 7.59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钨资源回收利用 16.57亿 4.99 1.38亿 2.72 8.33 业务(APT、碳化钨粉等)(产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贸易及其他(产品) 14.41亿 4.34 1193.60万 0.24 0.83 新能源回收利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 11.44亿 3.45 1.20亿 2.37 10.51 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综合利用(产 6.34亿 1.91 1705.63万 0.34 2.69 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子废弃物综合 5.06亿 1.52 -3772.77万 -0.74 -7.46 利用(产品) ───────────────────────────────────────────────── 境内(地区) 253.52亿 76.36 36.72亿 72.35 14.49 境外(地区) 78.48亿 23.64 14.04亿 27.65 17.89 ───────────────────────────────────────────────── 自营(销售模式) 332.00亿 100.00 50.76亿 100.00 15.2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121.12亿 69.86 20.25亿 86.45 16.7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52.26亿 30.14 3.17亿 13.55 6.07 ───────────────────────────────────────────────── 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 81.06亿 46.75 12.58亿 53.72 15.52 新能源电池材料:镍资源(产品) 19.42亿 11.20 5.86亿 25.01 30.16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钴回收业务(钴 15.79亿 9.11 1.70亿 7.26 10.77 粉、钴片等)(产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钴(产品) 12.20亿 7.04 1.24亿 5.31 10.1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镍板(产品) 11.85亿 6.83 4545.79万 1.94 3.84 新能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产品) 8.43亿 4.86 5662.68万 2.42 6.7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钨资源回收利用 7.69亿 4.43 4738.00万 2.02 6.16 业务(APT、碳化钨粉等)(产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贸易及其他(产品) 5.90亿 3.41 336.90万 0.14 0.57 新能源回收利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 4.48亿 2.58 4431.91万 1.89 9.89 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综合利用(产 4.14亿 2.39 1272.88万 0.54 3.07 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子废弃物综合 2.13亿 1.23 -827.17万 -0.35 -3.88 利用(产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环境服务(含固体废 2714.60万 0.16 237.58万 0.10 8.75 物处置、污水治理、江河治理等)(产 品) ───────────────────────────────────────────────── 境内(地区) 127.83亿 73.73 16.21亿 69.21 12.68 境外(地区) 45.55亿 26.27 7.21亿 30.79 15.83 ───────────────────────────────────────────────── 自营(销售模式) 173.38亿 100.00 23.43亿 100.00 13.5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229.69亿 75.24 34.16亿 91.42 14.87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75.60亿 24.76 3.21亿 8.58 4.24 ───────────────────────────────────────────────── 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 175.82亿 57.59 25.69亿 68.76 14.61 新能源电池材料:镍资源(产品) 20.02亿 6.56 6.58亿 17.60 32.85 新能源回收利用:贸易及其他(产品) 19.24亿 6.30 1105.16万 0.30 0.57 新能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产品) 17.56亿 5.75 1.25亿 3.34 7.1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钴回收业务(钴 16.28亿 5.33 1.09亿 2.92 6.70 粉、钴片等)(产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钴(产品) 16.28亿 5.33 6409.10万 1.72 3.94 新能源回收利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 11.31亿 3.71 1.18亿 3.16 10.43 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子废弃物综合 10.27亿 3.36 4805.83万 1.29 4.68 利用(产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钨资源回收利用 10.13亿 3.32 6921.00万 1.85 6.83 业务(APT、碳化钨粉等)(产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镍板(产品) 4.00亿 1.31 1988.44万 0.53 4.97 新能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综合利用(产 3.70亿 1.21 -6143.72万 -1.64 -16.60 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环境服务(含固体废 6649.87万 0.22 667.59万 0.18 10.04 物处置、污水治理、江河治理等)(产 品) ───────────────────────────────────────────────── 境内(地区) 214.74亿 70.34 24.87亿 66.56 11.58 境外(地区) 90.55亿 29.66 12.49亿 33.44 13.80 ───────────────────────────────────────────────── 自营(销售模式) 305.29亿 100.00 37.36亿 100.00 12.24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97.57亿 75.41 14.52亿 89.18 14.88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 31.82亿 24.59 1.76亿 10.82 5.53 ───────────────────────────────────────────────── 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 75.52亿 58.37 10.10亿 62.01 13.37 新能源电池材料-镍产品(产品) 11.61亿 8.97 3.92亿 24.10 33.81 新能源回收利用-贸易及其他(产品) 7.08亿 5.47 480.35万 0.29 0.68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钴回收业务(钴 7.03亿 5.44 5925.90万 3.64 8.43 粉、钴片等)(产品)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子废弃物综合 6.43亿 4.97 4347.50万 2.67 6.76 利用(产品) 新能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产品) 5.30亿 4.10 3336.60万 2.05 6.29 新能源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钴(产品) 5.14亿 3.97 1667.20万 1.02 3.25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钨资源回收利用 4.80亿 3.71 3732.70万 2.29 7.78 业务(APT、碳化钨粉等)(产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 4.04亿 3.12 4598.90万 2.82 11.38 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综合利用(产 2.08亿 1.61 -1833.61万 -1.13 -8.83 品) 新能源回收利用-环境服务(含固体废 3547.19万 0.27 362.19万 0.22 10.21 物处置、污水治理、江河治理等)(产 品) ───────────────────────────────────────────────── 境内(地区) 82.32亿 63.62 8.94亿 54.90 10.86 境外(地区) 47.07亿 36.38 7.34亿 45.10 15.60 ───────────────────────────────────────────────── 自营(销售模式) 129.40亿 100.00 16.28亿 100.00 12.5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0.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2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01305.45│ 15.10│ │第二名 │ 286689.39│ 8.64│ │第三名 │ 118003.58│ 3.55│ │第四名 │ 99905.25│ 3.01│ │第五名 │ 96412.84│ 2.90│ │合计 │ 1102316.51│ 33.2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46.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4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77247.69│ 6.23│ │第二名 │ 95465.80│ 3.36│ │第三名 │ 82812.18│ 2.91│ │第四名 │ 55629.95│ 1.96│ │第五名 │ 55254.52│ 1.94│ │合计 │ 466410.14│ 16.40│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基于“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产业理念,形成了“城市矿山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的双轨驱动 业务模式。在城市矿山开采领域,公司回收利用镍钴锂钨关键矿产资源、退役动力电池、电子废弃物、报废 汽车、废塑料等典型废弃物,构建了“电池回收箱—废弃物回收超市—废弃资源集散大市场—低碳循环工厂 —城市矿山开采产业园”等多层次开采城市矿山的示范模式,实现镍、钴、锂、铜、锰、钨、金、银、铂、 锗、镓、钪等20余种关键矿产资源的再制造,是全球城市矿山开采的领导者与世界领先的废物循环企业;在 新能源领域,公司“把红土镍矿投进去,把电池材料炼出来”,构建了“镍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的镍 资源新能源全产业链,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与3C数码电池用四氧化三钴材料等均已进入全 球头部市场链,是世界新能源供应链的头部企业。 2015年以来,公司率先提出构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理念,构建了“电池回收—电池梯次再利用 —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电池再装配”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成为连接“回收端—电池厂—车厂 —消费者”的全球典型企业,将有效促进全球电池护照的实施。 公司在中国8省市以及在南非、韩国、印尼等地建设了16个废物循环处理工厂与新能源材料制造工厂, 构建了以中国主要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矿山开采体系,绿色发展的足迹辐射世界、纵横中国3000公里,年回收 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占中国总量的10%以上,年回收处理的报废汽车占中国报废总量的6%以上,年回收的镍资 源占中国原镍开采量的20%以上,成为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杰出代表。 公司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核心企业。公司已与SAMSUNGSDI、CATL、SK On、ECOPRO、LGC、ATL、Umicore、Sandvik、Kennametal、BYD、中国五矿、广汽集团、青山等全球知名企 业展开供应链合作。公司的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居全球市场第二,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装 配了世界15%的三元电池新能源汽车;公司3C电池用四氧化三钴产品出货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的20%以 上;公司的超细钴粉位居世界行业市场第一,占据世界硬质合金市场的50%以上。 公司于2017年11月以中国新能源行业第一家企业率先到印尼投资发展,首次提出“把红土镍矿投进去, 把电池材料炼出来”的产业理念,成为推动全球镍资源由传统不锈钢火法冶炼模式向新能源的绿色冶炼模式 转型的先行者。2019年以来,公司率先倡导“科技+文化”的柔性力量出海模式,为印尼建设科学研究中心 与培养高级冶金工程与新能源材料技术人才,推动印尼冶金矿业技术本土化、技术人才本土化与知识产权本 土化,让中国技术与教育造福印尼,惠及民心,创造中国印尼科技文化交流的新历史。 1、电池材料业务行业情况 2024年,全球绿色发展新规则带来新机遇。中国国内,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扎实推进,国务院 陆续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球层面,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正式生效,美国发布最终版《通胀 削减法案》(IRA),同时明确“敏感外国实体(FEOC)”定义的最终细则。国内外各类政策与法规的出台 ,一方面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竞争规则,另一方面也让公司多年来的循环布局、出海 成就转化为全球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在新的竞争规则下抓住全球市场机遇。 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展,拉动锂电池需求高速增长。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 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同比增长3 5.5%,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2025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 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 %。 全球电动化趋势锐不可当,三元材料展示良好产业前景。在中国,2025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 透率历史性地达到了51.1%,这是一个新能源车真正替代燃油车的开始。至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规模有望突破5000万辆,未来6年复合增速将超20%,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突破4TWh。中国、欧美与亚洲 新兴市场成为三个主流市场。东南亚、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空间广阔,市场活力澎湃。2024年,中国以外的 车用动力电池市场依旧以三元电池装机为主。随着超高镍9系材料与中镍高电压等新一代三元材料的商用化 ,尤其是大圆柱电池与“双三元”双核电池的技术突破与和快速商用化,展示“六边形战士”般的优越性能 ,纯电续航里程更是突破1500公里,将性能与续航推向新高峰。三元电池不仅在高端车应用破局,而且良好 匹配低空飞行器、无人机、人形机器人、eVTOL等代表未来的新兴动力市场,为三元电池与三元材料带来广 阔的新市场。 未来,三元电池与磷酸(锰)铁锂(LFP&LMFP)电池将在市场平衡存在,在各自优势市场领域生存。三 元电池代表着高容量、长里程、资源全循环,有着优越的循环经济性能。磷酸(锰)铁锂(LFP&LMFP)电池 代表着低成本、长寿命,将在储能领域展现独特优势。 全球车用动力电池中,欧美、东南亚新兴市场以三元电池为主导,中国市场以磷酸(锰)铁锂(LFP&LM FP)为主导,至2030年,全球三元动力电池与磷酸(锰)铁锂(LFP&LMFP)的比例有望平分天下。 至2030年,三元材料、三元前驱体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340万吨与351万吨,三元前驱体出货量CAGR为24 %。 全球3C电子消费回暖,四氧化三钴需求显著提升。根据IDC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连续第六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机械人、无人飞行器、各种随身智能设备等新兴智能产品涌现,终端市场强 劲复苏,拉动钴酸锂电池与钴酸锂材料持续增长。公司四氧化三钴全球市占率超20%,未来有望显著受益于3 C消费市场复苏。 2、镍资源行业情况 2.1镍资源储存有限,镍需求长期刚需巨大,动力电池端新增镍需求迎来爆发期,拉动全球镍资源趋于 紧缺 镍是稀有资源,全球储存量极为有限。依据行业数据,全球镍金属总储量约1亿吨,可供开采的镍资源 不超过7000万吨,尤其是中国镍资源匮乏,镍资源储存量仅为全球的3%。 根据SHENYANCAPITAL预测,2035年全球镍需求量有望达到718万吨,同时全球库存处于相对低位,资源 有限的储量与巨大需求增量的矛盾将造成全球中长期镍供应短缺。其中,至2035年,全球动力电池对镍需求 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动力电池对镍需求量CAGR约为18%。 根据WoodMackenzie预测,2025年全球镍产能将达到388万吨。2035年,全球镍需求量将达到718万吨, 按照当前全球开采速度与产能,2030年开始,全球镍矿将趋于严重紧缺,未来10年,全球镍金属价格将长期 维持高位。 2.2镍产业结构失衡,绿色镍前景广阔 火法镍产能过多,湿法镍产能偏少。根据Mysteel数据,2024年,印尼产出镍超过200万金属吨,占全球 产量的50%以上,其中火法工艺项目占比超87%,主要应用于不锈钢等传统领域。2024年火法设备开工率已不 足65%,湿法产能开工率100%。 依据预测,绿色镍的比重长期占比偏小,从2025年的13%到2030年34%,绿色镍将中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 状态。 火法工艺镍碳排放高,被誉为“脏镍”;湿法工艺(HPAL)镍低碳排放,满足全球绿色镍需要。 以红土镍矿为例,有RKEF火法工艺、富氧侧吹火法工艺和高压酸浸湿法工艺(HPAL)均能够从红土镍矿 冶炼新能源的原料与材料。 研究数据表明,传统火法工艺单位碳排放量可达湿法工艺的5-10倍,而采用高压酸浸(HPAL)湿法工艺 生产的氢氧化镍钴(MHP)碳排放强度仅相当于火法工艺镍生铁(NPI)与冰镍产品的10%,凸显其作为绿色 镍技术代表的环保优势。在镍金属的下游应用领域,镍生铁(NPI)加工为不锈钢的产业链环节仍具有较高 的碳足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从硫酸镍晶体制备、前驱体合成,到三元正极材 料加工及动力电池组装—整体生产过程展现出低碳特性。因此,新能源产业链的技术路径完全契合"双碳"战 略目标,应作为绿色镍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碳关税大趋势,绿色镍价值升级。2023年,欧盟将《可再生能源指令》中“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提 升至42.5%;此外,欧盟先后发布《碳关税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性,未来绿色、低碳的镍资源产品有望享受绿色溢价。因此,低碳的湿法高压酸浸工艺路线和绿色的镍资 源产品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湿法高压酸浸工艺(HPAL)能够有效消化低品位红土镍矿,原料来源广。当前,全球火法路线镍铁合金 产能约2000万吨/年,消耗200万吨金属镍对应的中高品位(镍>1.5%)红土镍矿,在火法路线消耗中高品位 红土镍矿的同时,每年亦会伴生出约245万吨金属镍对应的低品位(镍<1.2%)红土镍矿。这部分低品位红 土镍矿是火法工艺路线不能使用的,必须通过湿法工艺路线消化。据Mysteel统计,当前全球湿法工艺的MHP 年产能仅约50万金属吨,难以匹配新能源产业对低碳绿色镍的刚性需求,湿法工艺的MHP产品有广阔的发展 空间。 3、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行业情况 政策先行,中国首批“电池ID”发布。近年来,欧盟先后发布《碳关税法案》《新电池(回收)法案》 与《关键原材料法案》,均对动力电池回收与材料回收比例提出强制性要求。针对海外市场需求,2024年5 月,在电池ID联合研究交流会上,中汽中心与格林美、长城汽车、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企业代表共同签署 中国电池ID联合研究计划;2024年12月,中国电池ID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批中国电池ID,促成中国电池 ID已完成从规划设想到实际应用的根本性转变,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2025年2月,国常会审议 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政策基础。 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市场广阔,锂、镍、钴关键矿产未来将靠循环主流供应。近年来,随着首批装车动力 电池陆续退役,电池回收成为市场焦点。据SHENYANCAPITAL预测,动力电池有望在2026年进入规模化报废阶 段;2030年进入爆发性报废阶段,锂镍钴关键矿产依靠循环大量补充,动力电池领域回收的锂镍钴金属总量 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30%左右;2040年以后,循环回收便可成为锂镍钴关键矿产主流供应渠道;2050年开始 ,锂镍钴资源将以循环供应为主导,仅需少量原矿作为补充。 因此,回收好动力电池,不仅是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与全球碳足迹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化解我国锂、镍 、钴关键矿产的供应矛盾,解决锂、镍、钴关键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2024年,公司坚守“城市矿山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双轨驱动模式,在全球行业竞争中,公司管理层 正确洞察局势、精准出招、踏浪前行,推动公司成功跨越全球竞争挑战期,产能大释放,销售与业绩实现双 增长,迈向增量新通道。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8.75%,创历史新高,维持稳定与增长;实现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增长9.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 净利润12.91亿元,同比增长636.2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0.55亿元,同比增长41.14%;综合毛 利率提升3.05%,达到15.29%。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91 亿元,同比增长636.24%。非经常性损益中主要为持有ECOPROMAT股票公允价值变动影响-6.62亿元,扣除这 一偶然事件的影响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入销售与业绩双增长的通道。 1、双轨绽放,经营总量逆势增长 2024年,在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新能源业务与城市矿山业务的产销量实现了逆势双增长。公司 新能源材料业务的销售规模占比总销售规模的77.59%,城市矿山开采业务销售规模占总销售规模的22.41%; 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62亿元,同比增长10.24%;公司城市矿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4.37亿 元,同比增长3.87%。 (1)新能源业务产能大释放,核心市场地位稳固 2024年,新能源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平均达到95%以上,远超行业产能平均利用率;核心产品产销量同比 大幅增长,核心产品出货量的平均增长率为65%;毛利率提升工程效果明显,毛利率逆势增长3.03%,彰显公 司产能规划的预见性与产品结构切合市场的需要,推动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核心产品动力电 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全年出货量达到18.90万吨,同比增长5%,稳居全球市场前二。中镍高电压三元前驱体 在行业大规模商用化,全年销售44000吨,同比增长66%。公司新一代9系核壳前驱体商用化,标志公司在全 球新一代前驱体制造技术与商用化速度领域继续领跑行业。此外,公司三元前驱体在小动力市场占据主导地 位,市场占比42%以上。 2024年,四氧化三钴产销量强力恢复,全年实现销量20664吨,同比增长88%,占全球四氧化三钴供应量 的25%以上,步入全球前二的市场地位。高电压4.45V-4.48V钴酸锂用掺铝四氧化三钴成为行业主流产品。 2024年,正极材料出货量20168吨,同比增长102%。正极材料向日本核心市场批量供应;超高镍NCMA正 极实现量产,并批量供应4680大圆柱电池市场,进一步夯实“总量控制、技术优先”的正极材料发展战略。 钠电前驱体实现量产,超高压实型层氧钠电正极实现吨级出货;钠电材料万吨级产线建成,进入钠电材 料第一方阵,为国内钠电的大规模商用化做好了产能准备。 固体锂电材料获得技术突破,跟上固体锂电产业化浪潮。 (2)城市矿山开采业务乘“两新”东风放量增长,动力电池与钨回收立起新的增长极 2024年,乘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战略的实施,公司动力电池回收、稀有金属资源回收 与报废汽车回收量大幅增长,其平均增长率达70%,创历史新高,展示城市矿山开采业务的广阔前景。 动力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业务营收大幅增长。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到35930吨,同比增长31%,折合4. 31GWh,同比增长41%。碳酸锂回收产量4000余吨,供应主流市场,同比增长超44%,锂回收率超过95%,回收 率向97%的超高水平进击;磷酸铁锂回收、低品位锂渣回收产线开通,再生磷酸锂、磷酸铁大规模供应厦钨 新能源等主流市场。公司与雅迪、九号、爱玛、新日等近20家头部两轮车企达成回收合作。公司签约电池厂 、汽车厂的合作企业900余家;公司与广汽集团合资的动力电池回收厂动工建设,2025年5月将竣工投产;打 通了与比亚迪等核心电池厂的锂镍钴定向循环通道。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在全行业盈利能力下滑与挑战严峻的 情况下,连续2年实现了盈利。钨回收总量达到6486吨(WC计),同比增长39%。再制造钨产品(APT、钨粉 )成为行业品牌产品,快速挺进世界领先的绿色钨资源产业基地。 钴产品(含超细钴粉、钴片)销售12557吨,同比增长76%,公司超细钴粉占据全球市场50%以上,连续1 2年占据全球市场第一。 报废汽车业务乘以旧换新政策东风大幅增长。报废汽车综合利用回收总量达到28万吨,同比增长133%。 再生塑料及制品6.88万吨,增长约9%,居行业第二位。再生塑料托盘全面进入新能源行业,出货量20万 片,同比增长72%。 格林美钴片、镍板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完成注册,表明公司镍钴资源基础 产品受到全球普遍认可,彰显公司在行业信任度、产品竞争力、ESG等领域的领先成就,深度护航海外业务 发展。 2、绿镍为剑,走向增量新通道 2024年,镍资源建设再次创造世界级辉煌成就,进入以绿镍定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2024年全年产出镍金属51677吨,同比增长91%,为2024年公司业绩稳定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在印尼建成15万金吨/年镍资源产能,目前公司控股产能为11万金吨镍/年,参股产能为4万金吨镍/ 年,在世界MHP镍产能领域排名前3,镍资源竞争力与影响力进入全球级。 公司以自主技术成功开通全球镍行业首座1168m3超高压湿法冶金反应器,工艺运行指标与产品质量指标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碳排放水平大幅降低,再次证明中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的巨大成就。公司镍资源产品MH P质量指标创全球一流品牌。经济运行指标不断优化,吨镍经济运行成本(扣钴后)为全球先进水平。 图青美邦二期1168m3HPAL产线开通仪式 公司全球先进湿法冶金技术,成就公司镍资源产业辉煌。公司深耕湿法冶金技术超过20年,拥有1000余 名湿法冶金行业先进的工程师、博士级工程技术人才。自2018年起,公司立足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为化解 新能源对镍资源的战略需求矛盾,以中国与印尼为双核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