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华昌化工(002274)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002274 华昌化工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煤化工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精细化工行业(行业) 32.71亿 41.25 8.34亿 75.97 25.51 化学肥料行业(行业) 25.55亿 32.22 2.21亿 20.11 8.64 联碱行业(行业) 13.89亿 17.51 -130.88万 -0.12 -0.09 其他(行业) 7.14亿 9.01 4435.88万 4.04 6.21 ───────────────────────────────────────────────── 多元醇(产品) 31.81亿 40.11 8.52亿 77.57 26.78 肥料系列产品(产品) 27.81亿 35.07 1.83亿 16.71 6.60 纯碱(产品) 11.63亿 14.67 3605.64万 3.28 3.10 其他(产品) 7.14亿 9.01 4435.88万 4.04 6.21 精甲醇(产品) 9033.73万 1.14 -1754.19万 -1.60 -19.42 ───────────────────────────────────────────────── 内销(地区) 72.77亿 91.77 10.69亿 97.34 14.69 外销(地区) 6.53亿 8.23 2925.09万 2.66 4.4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精细化工行业(行业) 17.34亿 40.95 5.33亿 65.27 30.77 化学肥料行业(行业) 13.32亿 31.47 1.57亿 19.22 11.79 联碱行业(行业) 7.82亿 18.48 9330.06万 11.42 11.92 其他(行业) 3.85亿 9.10 3350.18万 4.10 8.69 ───────────────────────────────────────────────── 多元醇(产品) 16.90亿 39.91 5.41亿 66.14 31.99 肥料系列产品(产品) 14.60亿 34.49 1.47亿 18.05 10.10 纯碱(产品) 6.55亿 15.46 1.03亿 12.59 15.71 其他(产品) 3.85亿 9.10 3350.18万 4.10 8.69 精甲醇(产品) 4399.88万 1.04 -709.91万 -0.87 -16.13 ───────────────────────────────────────────────── 内销(地区) 38.77亿 91.57 8.05亿 98.52 20.77 外销(地区) 3.57亿 8.43 1212.37万 1.48 3.4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精细化工行业(行业) 29.57亿 35.99 6.96亿 48.57 23.53 化学肥料行业(行业) 26.82亿 32.65 3.01亿 21.02 11.23 联碱行业(行业) 18.15亿 22.09 4.11亿 28.72 22.66 其他(行业) 7.61亿 9.26 2418.52万 1.69 3.18 ───────────────────────────────────────────────── 肥料系列产品(产品) 29.93亿 36.44 3.80亿 26.56 12.71 多元醇(产品) 28.56亿 34.77 7.40亿 51.68 25.92 纯碱(产品) 15.04亿 18.31 3.32亿 23.18 22.07 其他(产品) 7.61亿 9.26 2418.52万 1.69 3.18 精甲醇(产品) 1.01亿 1.23 -4449.83万 -3.11 -44.13 ───────────────────────────────────────────────── 内销(地区) 76.33亿 92.92 13.87亿 96.87 18.18 外销(地区) 5.82亿 7.08 4482.28万 3.13 7.70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精细化工行业(行业) 14.09亿 34.22 2.48亿 38.76 17.60 化学肥料行业(行业) 13.42亿 32.59 1.49亿 23.26 11.08 联碱行业(行业) 9.81亿 23.82 2.34亿 36.63 23.88 其他(行业) 3.86亿 9.37 864.37万 1.35 2.24 ───────────────────────────────────────────────── 肥料系列产品(产品) 15.22亿 36.96 2.05亿 31.98 13.44 多元醇(产品) 13.49亿 32.76 2.77亿 43.36 20.56 纯碱(产品) 8.01亿 19.46 1.78亿 27.90 22.28 其他(产品) 3.86亿 9.37 864.37万 1.35 2.24 精甲醇(产品) 6000.06万 1.46 -2941.83万 -4.60 -49.03 ───────────────────────────────────────────────── 内销(地区) 38.61亿 93.75 6.05亿 94.64 15.68 外销(地区) 2.57亿 6.25 3429.70万 5.36 13.3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7.2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8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客户 │ 50676.75│ 6.39│ │第二名客户 │ 41061.22│ 5.18│ │第三名客户 │ 36996.00│ 4.67│ │第四名客户 │ 25830.33│ 3.26│ │第五名客户 │ 18378.17│ 2.32│ │合计 │ 172942.48│ 21.8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7.5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1.9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供应商 │ 129268.29│ 21.34│ │第二名供应商 │ 122187.88│ 20.17│ │第三名供应商 │ 59451.34│ 9.81│ │第四名供应商 │ 33145.98│ 5.47│ │第五名供应商 │ 31473.28│ 5.19│ │合计 │ 375526.78│ 61.9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在国家“节能降碳、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的指引下,行业企业发展呈现以 下几个方面发展趋势。一是以采用新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更新装备等,实现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二是以 延链、补链、强链、扩群为特点,强化技术研发,发展壮大高端化学品,包括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等;三是 尝试化学工业与新能源深度耦合(即“绿电”、“绿氢”、“生物质”),探索、推进低碳绿色发展。行业 整体上呈现创新发展、转型迭代、提质增效的特点,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度,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 .1亿元,同比下降8.8%;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4%。其中,三大板块:油气板块实现营业收 入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3,360.8亿元,同比增长12.4%。炼油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112.3%。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76万亿元、同比增长4.6% ;实现利润4,544.4亿元、同比下降6.4%。 1、纯碱行业。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数据,2024年1-12月份纯碱产量3,818.6万吨,同比增长16.3% ;全年进口量为97.38万吨,同比增长42.5%;全年出口量为122.06万吨,同比下降18%。根据国家统计局产 量数据和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量测算,2024年度全国纯碱表观消费量为3,793.9万吨,同比增长19.2%。行业协 会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国纯碱产能3,838万吨,较2023年底增长180万吨,同比增长4.9%。纯碱产能主 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地区。纯碱供应的增长主要来自新产能投放、装置稳定运行及进口量增加 ,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光伏玻璃和浮法玻璃对纯碱的整体用量适度增加,碳酸锂、味精、两钠和泡花碱行业 对轻碱的用量增幅扩大,同时轻碱对液碱的替代量也在增加。 2、化学肥料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度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6,006万吨(折纯),同比增长8.5% 。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化肥(实物量下同)进口1,411万吨,同比增长7.8%,出口3,213万吨,同比增长2. 0%。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度尿素产能新增196万吨,尿素产量约为6,723万吨,同比增长6.9%。根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数据月度报告》,2024年1-12月化肥(氮磷钾养分折纯)表观消费量为5,823.8万 吨,同比增长8.8%。2024年《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深入实施,对粮食产 量提升提出明确要求,为实现粮食增产目标,需要保障充足的肥料供应,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用量 也随之增加。 3、多元醇行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度正丁醇产能增至363万吨,同比增加38万吨,企业家数由 21家增至22家。从产量数据来看,近五年来,正丁醇产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024年正丁醇产量为251万吨 。2024年辛醇产能为314万吨,企业数量为18家,同比增加65万吨;其中,华北(含山东)辛醇产能为169万 吨,华东辛醇产能为93.5万吨,其余地区占比较小。2024年度,中国仍是丁醇、辛醇净进口国,丁醇进口量 同比下降、出口量同比上涨,辛醇进口量和出口量均同比上涨。其中,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度,进 口正丁醇13.06万吨,同比下降30.9%;出口正丁醇1.66万吨,同比上涨353.1%;进口异辛醇33.68万吨,同 比上涨7.42%,出口异辛醇8.86万吨,同比上涨248.9%。 4、新能源汽车行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同比增长 34.4%;销量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0.5万辆,同比下降12%;其中,氢能源 重卡销售量0.4万辆,同比增长23%。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统 筹推进氢能发展;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 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表决通过,正式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与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水能等并列作为能源进行管理。有望 推动全国放开制氢、加氢站、储运氢的报批和建设限制,降低无效成本支出,推动氢能应用加速落地。据统 计,2024年我国超过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区从不同侧重点积极发展氢能。2024年 以来,国家级层面在氢能行业发布了大量的政策,政策覆盖了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设备推广、城市公 交更新、氢能运输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及行业情况 1、中央一号文件及农业强国规划。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此为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包含六个部分 内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 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既 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 振兴长效机制。其中,对农业生产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 积单产提升行动,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强农业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文件首次提到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并强调要支持发 展智慧农业、提升粮油作物单产、完善稻谷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主要目标是 :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稳 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科技装备支 撑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育种攻关取得显著进展,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效。现代 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拓展,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 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逐步实现出行、用 水、如厕便利,稳步提升污水治理、诊疗服务、养老保障、乡风文明、产业带农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 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到2035年, 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 条件。粮食产能稳固、供给更加安全,乡村产业链升级完善、融合更加充分,乡村设施完备配套、生活更加 便利,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更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 更加安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乡村产业链健全高效,田园乡村文明秀美,农民生活幸福美好, 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2、环保与绿色发展政策。 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2024年6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 务会议部署,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节能降 碳工作力度,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深入挖掘节能 降碳潜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0号)、《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 改环资〔2024〕731号)、《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2号)、《水泥行业 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3号)。《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2024 —2025年,通过实施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约1,300万吨。《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 吨以内。2024—2025年,通过实施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万吨标准煤,减 排二氧化碳约500万吨。到2030年底,炼油行业生产过程绿电、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从重点任务来看, 炼油和合成氨行业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能源 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升级等方面部署了节能降碳重点任务。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方案要求:2024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 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 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发布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2024年6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公布2023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 者”企业名单。此次名单涉及30个行业的69家企业,其中包括石化行业企业9家、化工行业企业29家。该名 单涉及的石化化工行业包括甲醇、煤制烯烃、烧碱、纯碱、乙烯、对二甲苯、乙二醇、黄磷、合成氨、尿素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钛白粉、聚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子午线轮胎等。本公司纯碱、合成氨生产均为 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按规划,到2025年底,炼油、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均达到30% 。到2030年底,炼油、合成氨行业产能布局进一步优化,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 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减污降碳、提高能效为主攻方向,以创新技术和管理为动力,以完善政策和标准为支撑,从构建绿 色协同的开发体系、安全环保的生产体系、清洁完善的储运体系、多元高效的煤炭使用体系四个方面部署了 十五项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推动全面加强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链条各 环节清洁高效利用。 构建绿色协同的开发体系方面。一是加大煤炭绿色勘查力度,运用绿色勘查技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勘 查、分类分级评价和煤矿精细化勘查。二是合理优化矿区规划布局,统筹资源禀赋、输送通道、消费需求等 ,科学谋划煤炭产能布局,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三是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开 采技术,科学划分矿区井(矿)田,合理确定煤矿建设规模,科学设置禁采限采区域,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 协同开发。 构建安全环保的生产体系方面。一是加快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新建煤矿原则上按照智能化标准设计建 设,推动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煤矿智能化开采水平。二是提升煤矿清洁生产水平 ,加快现有洗选设施改造升级,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提升矿井水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煤矸石分质分类利用处置。三是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提高煤矿节能环保水平,深入挖掘煤矿生 产系统节能潜力,合理降低煤矿生产能耗,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清洁完善的储运体系方面。一是优化煤炭储运网络,不断完善煤炭铁路运输网络,改善区域煤炭运 输公路网结构,优化煤炭港口布局,合理布局煤炭储备。二是提高煤炭储运清洁化水平,持续推进煤炭运输 “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进一步提高煤炭主产区中长距离煤炭铁路运输比例,鼓励采用封闭式方 式和新能源车辆短距离运输煤炭,提高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储煤设施清洁环保水平。三是提升煤炭流通 效率,推动煤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煤炭物流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化煤炭市场体系 建设,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构建多元高效的煤炭使用体系方面。一是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强化新上 用煤项目源头把关,加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日常调度、预警提醒和工作检查。二是推动煤电行业高 效协同减污降碳,合理布局建设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稳妥有序做好煤电淘汰落 后产能工作。三是提高主要耗煤行业用煤效能,定期更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及时制修订主要耗煤行业用煤技术标准,动态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用煤技术和设备。四是有序发展煤炭原 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加快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和产能、技术储备,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 高效转化产业链。五是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有序开展散煤替代,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稳 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六是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完善商品煤质量标准,鼓励优质煤炭进口,加强全流程 煤炭质量监管,加快推进富油煤等稀缺特殊煤种保护性开发和高值化利用。 3、安全生产政策。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 、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方面重点任务,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以数字化 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 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 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 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 比重持续提高。在此之前,3月和5月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及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文件,要求行业企业要利用先进技术和节能设备,加快行业节能降碳改 造和工艺流程再造。同时,对于能效水平低下、载荷较小的设备要逐步淘汰;要加快采用高效节能型换热设 备、驱动设备,高效节能的造粒机、干燥机,高效甲醇蒸馏设备等;要有序推进蒸汽驱动改电力驱动。 江苏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理条例。2024年5月,《江苏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理条例》发布 ,2024年11月1日生效。条例规定了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等的培训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安全风险辨识 、管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提高全员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的意识 和能力,保证从业人员了解本岗位安全风险基本情况,熟悉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掌握事故应急处置要点。 4、能源政策。 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 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一 是到2025年,碳排放相关统计核算、监测计量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 奠定基础。二是“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 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三是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 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 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方案》明确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建 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一是完善 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完善碳排放双控 相关法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 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三是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完善 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和预警。四是完善企业节能降 碳管理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绿证交易等市场机制调控作用。五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 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规范。六是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 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 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简称《方案》)提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 、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 盖。《方案》还提出,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 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为 此,《方案》明确了16项重点任务。其中,在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推进 电力、煤炭、纺织、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 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同时制定面向园区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在加强产品 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 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 在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方面,《方案》强调,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 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 家标准体系。此外,《方案》强调,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 、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同时,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修订提高炼油、工业烧碱等重点行 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储能发展方案。2024年11月,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简称《意见稿》)的意见。《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至5家。《意 见稿》还提出6项实施行动。其中,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突破高 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攻关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等。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 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 方面,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力度。在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方面,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 应用、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其中,特别提到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绿氢—绿氨 /绿醇产业链。在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方面,提升标准体系支撑水平、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在产业 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方面,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等;在国际发展水平提 升行动方面,加快国际合作步伐。 《能源法》发布。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发布,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 《能源法》,能源被定义为通过直接获取或加工、转换而获得的各种有用能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和氢能等。这标志着氢能正式 纳入《能源法》的范畴,意味着氢能将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而非被视为危险化学品,这将对氢能产业的未来 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5、财税政策。 支持设备更新等。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 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符合《通知》条件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中央财政贴息从每年1个 百分点提高到每年1.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2年,贴息总规模200亿元,加力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营主体进行 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形成有效投资和消费。前期,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 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财金〔2024〕54号),中央财政对符合再 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6、其他产业政策。 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 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 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精细化 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在产品供给方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关键产品,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 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技术攻关方面,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挥 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在企业培育方面,培育5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 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集聚发展方面,创建20家以上以精细化 工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下游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实施 方案》提出3点措施:一是推进传统产业延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延伸,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新颖化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加快关键产品攻关。提升高端聚烯烃、特种橡胶、高性 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高端试剂等领域关键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精细化工用重 要装备、高端仪器、控制软件等配套保障。三是促进优势产品提质。推动涂料、染料、氟硅有机材料等具有 比较优势行业实施“三品”行动,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定制化、功能化、专用化、系列化的产品和服 务。《实施方案》设置2个专栏,“产业延链工程”提出石化、煤化工、盐(矿)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延 伸重点方向;“产品品质提升工程”提出涂料、染(颜)料、农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产品品质提 升方向,引导行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特色优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 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重点包括:大力发展非化石 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 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 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 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 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 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 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