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的“囚徒困境”

查股网  2025-04-28 16:09  华熙生物(688363)个股分析

曾几何时,华熙生物凭借玻尿酸领域的绝对统治力稳坐"玻尿酸三巨头"之首,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其原料业务毛利率高达87.56%的"暴利神话"更是令同行望尘莫及。

而如今,随着2024年年报披露,华熙生物全年净利润仅1.74亿元,较巅峰期暴跌82%,截至4月23日收盘,华熙生物股价报47.33元,市值缩水至227.98亿元。

其颓势被投资者调侃为"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之前在华熙面前提鞋都不配,现在涨得看都不看华熙一眼了"。这句看似夸张的对比,实则精准勾勒出彼时的“玻尿酸霸主”,今时的尴尬处境。

华熙生物的"失速陷阱"

2024年,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暴跌70.59%,创上市以来最大跌幅。第四季度单季亏损1.8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毛利率虽微增至74.07%,但净利率仅剩3.14%,较2021年巅峰时期的31%骤降近90%。

尽管公司在年报中强调“战略性投入”与“管理变革”的必要性,但市场对其财务数据的质疑声未减。

纵向对比近年数据,2019-2023年,华熙生物营收增速分别为49.28%、39.63%、87.93%、28.53%、-4.45%、-11.61%。可以看到,自2022年起增长引擎明显失速,营收增速腰斩,2023年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2024年降幅进一步扩大,显示其增长模型已触及天花板。

更为严峻的是其利润指标的塌方式下跌。在2022年净利润仍保持24.11%增长的表象下,实则暗藏危机——该年度36.8%的销售费用增速已远超营收增幅,为后续衰退埋下伏笔。2023年净利润暴跌38.97%,2024年跌幅扩大至70%以上。

毛利率和净利率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暴露出华熙生物商业模式深层次的效率危机。2019-2024年,华熙生物毛利率始终维持在70%-81%的高位(2021年达81.41%峰值),这得益于其全球领先的透明质酸原料垄断地位带来的成本优势。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净利率从2019年的31%断崖式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3.14%,6年间蒸发近90%的盈利能力。

华熙生物陷入了"增收不增利-失收更失利"的恶性循环,也折射出其从原料商向品牌商转型过程中战略配称的断裂。

费用方面,2019-2022年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率始终高居45%-49%区间,远超贝泰妮(38%-42%)、珀莱雅(33%-37%)等同行,这种高举高打的投入虽在2021年创造出87.9%的营收暴增,却也埋下畸形发展的伏笔。

2023年销售费用率首度降至43.2%,但伴随的是营收4.45%的负增长;2024年上半年费用率进一步压降到40.1%,营收跌幅却扩大至-11.61%。这种"费用降、收入跌得更快"的倒挂现象,彻底暴露其"销售费用敏感型"体质。

与同业对比更显其战略失误,同期贝泰妮销售费用率稳定在41%-45%区间,却维持着15%-18%的净利率;珀莱雅以35%左右的销售费用率支撑12%-14%的净利率水平。反观华熙生物,2024年,高达45.88%的销售费用率仅换来3.14%的净利率。

销售费用下降的同时,华熙生物的研发与管理费用方面,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1.41亿元增至2024年的4.66亿元,费用率从5.36%增至8.68%。管理费用更从1.62亿元增至6.58亿元,费用率从6.15%增至12.26%。

增长引擎坍塌

分板块来看,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占比最高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出现了严重下滑。报告期内,收入25.69亿元,占营收47.92%,同比下滑31.62%,其主打品牌润百颜、夸迪的市场声量被可复美、薇旖美等胶原蛋白产品蚕食,医美注射业务亦未能复制爱美客的"童颜针"突围路径。

其原料业务实现收入12.3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3.06%,虽实现同比增长9.47%;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 32.03%,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6.85%,成为唯一增长引擎,但体量不足以对冲护肤品下滑。

纵向复盘可以看到,华熙生物陷入“失速陷阱”与其增长引擎的崩塌有着直接关系。

2018年华熙生物推出润百颜、夸迪等四大功能性护肤品牌,依托“玻尿酸原料+医美级功效”定位抢占市场。2019-2021年护肤品营收从6.34亿元飙升至33.19亿元,CAGR达123.6%,占营收比重从33.7%跃升至67%。

2022年恰逢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突破(巨子生物)、轻医美市场爆发(爱美客),竞品通过技术替代和场景创新持续蚕食华熙生物的基本盘。而公司仍沉迷于"玻尿酸+"的路径依赖,2023年护肤品收入占比虽达62%,但明星单品价格带持续下移,爆品生命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不足12个月,被迫陷入"促销换流水"的死亡螺旋。

华熙生物的困境,本质上是中国化妆品产业从流量红利期向品牌价值期转型的缩影。当流量成本超过临界点(通常认为销售费用率40%是美妆企业的生死线),缺乏真正技术壁垒和品牌忠诚度的企业,终将陷入"不烧钱等死,烧钱找死"的双杀困局。

资产减值风险如影随形

华熙生物净利润同比骤降超七成,其深层动因持续引发市场热议。根据年报,其业绩承压主要源于三大核心支线的成本攀升与风险计提。

首先,战略前置投入持续加码。华熙生物在财报中表示,为构筑长期竞争优势,公司在供应链智能化改造领域投入超亿元,同步推进海口、天津、东营、湘潭等多地产能布局。创新业务板块的战略性投入亦突破亿元大关,叠加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46%至4.66亿元(占营收比8.68%)。

其次,资产质量与运营调整成本双承压。风险管控方面,对应收账款、存货及商誉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高达1.89亿元,直接侵蚀当期利润。组织架构升级引发的管理变革成本同样显著,包含薪酬体系调整、咨询费用及股权激励在内的支出超过7000万元。叠加政府补助同比减少近6000万元,多重因素共同挤压利润空间。

最后是存货管理暗藏潜在风险。截至2024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达12.48亿元,相较2019年的4.77亿元,攀升近三倍之多。存货周转天数已增加至307.9天,创近八年新高。

这反映出华熙生物的动销困境与减值风险。若未来出现行业竞争加剧、客户需求萎缩或销售渠道拓展不及预期等情况,可能引发新一轮存货减值,形成业绩波动的"第二冲击波"。

管理风暴加剧经营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提及的超7000万元变革相关费用中,华熙生物2024年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总薪酬从2543.43万元增至4355.02万元,个别高管涨薪超500万元。

具体来看,董事长、总经理赵燕2024年报酬总额为222.82万元,相比2023年的202.49万元增加20万元;副总经理刘爱华报酬总额从182.09万元增至335.04万元,增加150余万元;董事、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郭学平报酬总额由94.67万元增加至343.18万元,增加近250万元;董事、副总经理郭珈均报酬总额增幅更大,由92.53万元增至622.13万元,增加约530万元。

董事、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2024年报酬总额分别为331.41万元、198.60万元,而2023年上述两人的报酬总额分别为86.29万元、62.69万元。彼时,樊媛、邹松岩均为董事,尚未获得副总裁职务。

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亦争涨薪幅度相对较小,仅从2023年的170.04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186.96万元。

与之形成对比鲜明的是,2024年,华熙生物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4444人,2023年这一数字为4655人,同比减少211人,占比5%。在今年3月华熙生物发布的赵燕内部讲话全文中,赵燕明确提到要从严建设团队、治理组织,重返创业型组织,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

这场"刮骨疗毒"式反腐,导致三位任职超20年的高管离任。相关报道披露,该公司强制低价回购员工股票、渠道价格体系混乱等问题,暴露出组织熵增严重。截至2024年末,华熙生物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再创新低,仅剩6.14亿元。

核心高管年薪暴涨500万元的同时,员工总数缩减5%、现金储备跌至6亿元……这种"既要应对市场寒流,又要承受改革阵痛"的双重压力,让华熙生物陷入战略调整的囚徒困境。华熙生物的转型阵痛为产业写下最残酷的进化论注脚:没有永恒的暴利神话,只有持续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