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芯微赴港IPO获备案,高增长背后暗含亏损隐忧

国内领先的模拟芯片企业纳芯微,正携其强劲的营收增长与难以掩饰的亏损困境,奔赴香港资本市场。
10月25日,纳芯微(688052.SH)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4097.69万股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根据最新公告,公司已于10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这家专注于模拟芯片的科创板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营收同比增长79.49%的亮眼成绩,但其背后却是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
高速增长
纳芯微的营收增长堪称行业翘楚。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5.24亿元,同比大增79.49%。
这一增长势头从2024年就已开始,当年公司营收达到19.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9.53%。
细分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收入约8.07亿元,环比增长12.49%,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增长。
业绩增长主要源自汽车电子领域的强劲表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累计出货量已突破9.8亿颗。
与营收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纳芯微深陷亏损困境。
2024年,公司归母净亏损扩大至4.03亿元,同比增亏32%,创下历史“新高”。加上2023年亏损的3.05亿元,两年累计净利润亏损超7亿元。
进入2025年,公司仍未能扭亏为盈,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0.78亿元。不过,从环比数据看,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27亿元,较第一季度减亏48.05%,显示亏损幅度正在收窄。
纳芯微“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行业价格战是主要因素。
2024年,纳芯微主要产品线毛利率全线下滑。其中定制服务产品毛利率暴跌至-165.32%,传感器、电源管理等产品毛利率降幅均在7个百分点以上。
整体毛利率下降逾6个百分点,三大主营产品中,毛利率降幅最大的达到8.23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在芯片价格上“内卷”,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售价承压,而代工成本却呈上升趋势。
三费叠加代工成本上升,形成“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业务亮点
尽管面临盈利困境,纳芯微在业务布局上却不乏亮点。
公司已成为国内模拟芯片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2024年模拟芯片收入计,公司在所有模拟芯片公司中位列第14名,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位列中国厂商第五名,占市场份额0.9%。
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自2016年进入市场以来,已形成涵盖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OBC、DC-DC、BMS、热管理与车身控制的完整芯片布局。
公司还获得了IATF16949支持场所认证与ISO26262 ASIL D“Defined-Practiced”认证。
这是国内少数在功能安全领域完成从“体系建立”到“体系实践”能力跃迁的芯片企业。
纳芯微的业务增长与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提升至44.3%。
在泛能源领域,工控、光伏及AI服务器等行业需求回升,带动功率和信号链芯片放量。消费电子市场也呈现回暖迹象,压力与温湿度传感器实现批量出货。
与此同时,国产替代趋势加快,为本土芯片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纳芯微凭借本土供应链、快速响应及产品竞争力,赢得客户信赖。
纳芯微的港股上市计划早已启动。今年3月26日,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议案》。
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是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同时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
根据备案通知书,纳芯微拟发行不逾4097.69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建银国际。
民生证券分析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加速,纳芯微将以技术创新和客户协同推动产品迭代,持续提升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与影响力。
然而二级市场似乎另有担忧,2024年以来公司原始股东持续减持。
资本市场会否为这家仍在亏损但高速发展的芯片企业买单,仍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