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茅台再落“重子”,以科技驱动白酒转型
7月22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关联方茅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公司”)。
新华网认为,技术创新贯穿茅台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对传承发扬传统酿造工艺、永葆卓越产品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座拟成立的科研中枢,正成为茅台在新发展趋势下从传统酿造向科技驱动转型的缩影。
十亿级“科研航母”正式启航
据了解,研究院公司注册资本金为 10 亿元人民币,其中贵州茅台以货币+实物(实验仪器)形式出资 4.9 亿元(占股 49%),茅台集团以货币+实物(科技大楼)形式出资 5.1 亿元(占股 51%)。
研究院聚焦白酒酿造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创新,其业务范围覆盖生物技术研发、环境治理、资源再生等前沿领域。
设立研究院公司的目的是什么?贵州茅台在公告中表示,设立研究院公司,有利于公司整合公司内外和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资源,聚焦主业发展和白酒酿造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茅台集团公布2024年业绩中提到,2024年茅台集团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同时把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2%作为2025年的工作目标之一。贵州茅台最近3年研发投入也呈双位数比例增长,2024年相关费用为2.18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研究院公司的成立,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科研体系的革命。新机构将整合“1+M+N”协同网络(茅台核心+多所高校+N个产业链伙伴),推动白酒行业构建覆盖“原料育种—发酵调控—生态保护”的全链条科研体系。
顶刊井喷背后的技术突破
研究院公司的成立恰逢茅台科研成果“井喷期”:2025上半年,茅台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在8篇SCI论文中披露多项颠覆性技术,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了15.4,累计影响因子达53.6,创行业新高。
其突破集中在多个领域:
——智慧农业:卫星遥感种高粱。在仁怀高粱示范基地,无人机掠过抽穗期的田野,将光谱数据实时传回遥感平台。茅台与武汉大学开发的全生育期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能够准确估算高粱全生育期的生物量。与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有效地提高了高粱等生殖生长期穗显著作物的生物量估算精度,能够为小区尺度的作物生长评价及产量估算提供可靠信息和技术支撑。
——微生物密码:解码“菌群宇宙”。发表于《Bioresource Technology》的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分析,构建了包含8,379,551个非冗余基因和5,159个基因组的资源库。其中20%为新发现,并且微生物群落组装以确定性过程主导。《Food Chemistry: X》论文发现了黄曲、白曲、黑曲中的主要微生物,以及三种茅台大曲之间的差异,为提高茅台大曲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酿造:传统工艺的智能重生。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的论文中,茅台集团研究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提出多组学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应用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分析方法,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仿真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微生物动态并优化发酵参数,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生产效率。
——感官科学:给风味装上“标尺”。面对全球市场对白酒风味认知的差异,茅台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Food Science & Nutrition》发布酱香型白酒感官词典。该研究从88个感官描述语,中提炼出35个核心风味指标,结合M值和多元统计方法将其缩减至35个,并建立了相应的定义。
分析人士表示,研究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茅台在科研成果上的三重变革,即从单一技术攻关转向全产业链整合的研发模式变革、从微生物资源库等基础研究到生产工艺优化的技术转化变革、从环保技术(如酒糟生物肥料研发)延伸至绿色制造的行业边界扩宽。
白酒巨头科研实体化加速
贵州茅台此次联合茅台集团注资10亿元成立研究院公司,聚焦白酒酿造技术转化,覆盖微生物研究、发酵优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全链条。
无独有偶,五粮液于7月17日成立宜宾五粮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重点攻关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等。
两大巨头斥巨资先后成立科研实体机构,标志着白酒行业技术竞争进入深水区,技术突破正在重构行业逻辑。
如茅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微生物发酵虚拟系统,实时优化参数,破解生产稳定性难题,五粮液则建立白酒风味物质数据库,推动勾调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白酒品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在今年2月表示,通过深入研究白酒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和风味物质的生成途径,可以优化白酒酿造工艺,提升白酒的风味品质和稳定性,从而增强白酒的国际竞争力。
业内专家认为,科研机构实体化解决了三大矛盾:高校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单一企业研发成本过高、技术转化周期过长。而茅台、五粮液的实践表明,实体科研平台能加速技术从论文走向生产线。
盛夏的赤水河畔,茅台科技大楼正在建设中;数十公里外的高粱田里,遥感无人机再次升空采集数据。从一粒粮到一滴酒,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酿酒基因链,正在科技赋能下重新改写发展的密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