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群“零添加”营销翻车,千禾味业再被曝酱油有蛆
文/瑞财经 程孟瑶
今年3月因“零添加”营销翻车,还处于阵痛中的千禾味业(603027.SH),近日再次被消费者曝出“酱油有蛆”,
8月24日,有消费者在黑猫平台表示,“6月9日购买了千禾酱油,近日使用发现有蛆。8月24日告知商家协商,商家表示是正常现象联系京东客服,京东客服推诿不解决。”目前,该投诉进度显示“已回复”,而相关回复内容被隐藏。

点进黑猫平台,《瑞消费》发现,2023年起就有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千禾味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在保质期内酱油里发现大量活虫,仅开盖两天的酱油中长出了蛆虫。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度日益增强,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何况是本身就还未从“零添加”舆论风波中走出来的千禾味业。
“零添加”营销翻车
今年3月19日,有媒体曝光,送检的13款标榜“零添加”的酱油中,有12款检出微量镉元素,7款检出总砷,千禾味业出现在这份名单内,其旗下“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为0.011mg/kg。
事件发酵后,伍超群打造的千禾味业,创业近30年,首次被卷入大规模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大众表达不满与担忧。而千禾味业方的回应,更是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
其表示“镉”是原料带入的,而千禾味业的原料使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千禾0”是公司注册商标,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
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即便有四川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背书,伍超群亲自站出来发声,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千禾味业的信誉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零添加”这个核心卖点,未来也面临不确定性。
公开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反馈,千禾味业在宣传其产品时,常常将“零添加”、“健康”、“低盐”等作为卖点,但在购买并食用后发现,产品实际情况与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出入,比如其号称低盐的酱油,实际钠含量远高于国家定义的低钠标准;以为的千禾“0添加”,压根不是零添加的意思,这个“0”就是个注册商标。这种宣传与产品实际不符的情况,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并且迅速传导至销售端。
上半年净利跌去三成
8月27日,千禾味业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下降17.07%;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30.81%。其中酱油产品实现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16.09%;食醋产品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21.51%。
千禾味业指出,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主要是主要是受负面舆情影响,导致销售收入减少。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千禾味业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并未减少,收入承压背景下费率显著提升。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千禾味业销售费用率为22.4%,同比增长了6.4个百分点,主因为第二季度公司加大空中费用投放,包括央视节目冠名、线上平台营销等。管理、研发费用额相对稳定,但费用率同比分别增长1.4、2.0个百分点。
销售受阻,千禾味业此前大手笔扩产产能如何消化备受关注。2023年,伍超群向千禾味业输血8亿元,用于“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项目投产后,其总产能将跃升至120万吨,较2022年底翻一倍。
此外,千禾味业“零添加”产品还需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项规定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执行。
连续分红引关注
千禾味业可谓是近几年调味品行业里的“黑马”。2022年10月前后,行业“老大”海天味业(603288.SH)深陷“添加剂双标”风波,不少消费者连夜换酱油,意外成就了千禾味业的“零添加”品牌定位,随后千禾味业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千禾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24.36亿元、32.07亿元,同比增长26.55%、31.62%;对应归母净利润3.44亿元、5.30亿元,同比增长55.35%、54.22%。
2024年海天味业走出风波重回增长,千禾味业则遭遇增长瓶颈。2024年,千禾味业营收、净利自从2012年以来首次双降,分别为30.73亿元和5.14亿元。
业绩承压下,千禾味业却在2024年实施了大比例分红,以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共计分红约5.13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99.94%。这种“清仓式分红”引发了市场对公司资金安排的关注。
而不可忽视的是,2023年千禾味业同样进行过一次“清仓式分红”,分红金额5.14亿元是当年净利润的96.87%。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再度宣布分红1.02亿元,股利支付率59.16%。
相关公司:千禾味业sh6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