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三季报前瞻:华夏银行拨备破线,重庆银行业绩九年新高

两大梯队银行所表现出的业绩分化,本质上也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在相同经济周期考验下的不同结果。
出品/科技金融说
经济下行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以及自身调整等多重因素,银行业业绩分化也愈发鲜明。
截至目前,已有6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包括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和无锡农商行。
数据显示,两家股份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继续延续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态势;而三家城商行及无锡农商行则继续保持稳健增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重庆银行的营收与净利润更是实现近九年来的首次同比“双位数”增长。

01 两大股份行VS四大城农商行,对比鲜明
资产层面,能够看到,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重庆银行三大城商行增速皆较为迅猛,分别达16.65%、16.3%、24.1%。
相较之下,平安银行与华夏银行比较平缓。其中,平安银行资产同比增速为0.36%,华夏银行为5.54%。
业绩层面,平安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同比下降9.8%;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
其中,第三季度该行营业收入312.83亿元,同比下降9.2%;净利润134.69亿元,同比下降2.8%。
华夏银行的业绩下滑更为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同比下降2.86%。单季度表现更是“断崖式”下滑,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扩大至15.02%。
与股份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特别是三大城商行)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其中,宁波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
南京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80.05亿元,同比增长8.06%。
重庆银行表现尤为抢眼,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10.40%;实现净利润51.96亿元,同比增长10.42%。这是该行近9年来营收与净利润首次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
无锡银行作为农商行代表,同样实现了稳健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65亿元,同比增长3.87%;归母净利润18.33亿元,同比增长3.78%。
从资产质量来看,城商行的表现也更为稳健。
特别是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无锡农商行,其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不良率分别为0.76%、0.83%、0.78%。其中宁波银行、无锡农商银行均与年初持平,且宁波银行不良率已连续18年低于1%;南京银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也在持续优化。
重庆银行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为1.14%,较年初也下降0.11个百分点。
两大股份行平安银行与华夏银行,截至9月末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5%、1.58%。其中,华夏银行的不良率已经连续多年位于股份行前列。

02 原因在哪?
为何作为全国性股份行,其业绩却弱于区域性银行?
整体来看,既有行业共性因素,也有个体特殊原因。
对平安银行而言,近年来的业务结构调整显然是一大主因。该行三季报显示,受贷款利率下行和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其1-9月净息差1.79%,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
但整体来看,平安银行相较于过往几个季度的表现已有很大的改善迹象。这点,【科技金融说】在《营收利润双降却获券商“增持”评级,平安银行三季报背后暗藏什么玄机?》一文中已有所阐释。
如在零售贷款层面,其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1%,虽然降幅延续收窄趋势,但环比Q2增长0.2%。另从结构来看,住房按揭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1%,信用卡应收账款、消费贷和经营贷余额则分别较上年末下降7.9%、3.0%和3.0%,这也说明平安银行主动优化零售资产结构的策略仍在延续。
零售贷款调整,对公贷款增长相对显著,2025年三季度其企业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1%,环比增长0.4%。
且能够看到,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出清也在进行中。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平安银行“不良生成率回落”,25Q1~3测算不良生成率较上半年下降90bp。同时,该行前三季度核销贷款328.93亿元,同比减少148亿元,单季度核销规模为近年来最低。
华夏银行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针对营收下滑的原因,华夏银行行长瞿纲在三季报发布会上表示,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利息净收入基本稳定。
数据显示,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去年同期的33.26亿元暴跌至今年的-45.05亿元,降幅达235.45%,这一项就减少收入78.31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更需关注。从三季报数据来看,虽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商业银行1.49%的平均水平。且该行拨备覆盖率已降至149.33%,比上年末下降12.56个百分点,首次跌破150%监管警戒线。
城商行能够保持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
区域经济红利。可以看下,当前发展较为迅速的头部城商行,除了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还有目前还未发布三季报的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等,其所在区域经济都是相当有活力的,且民营经济较为发达。
创新更为敏捷。以宁波银行为典范,其构建的“9+4”利润中心模式(公司本体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4个利润中心)是关键。这种结构使其不依赖单一的息差收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中间业务收入有效对冲了息差收窄的压力。
机制灵活,成本控制也更为出色。如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上年末大幅下降4.81个百分点至23.27%。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和聚焦区域的策略,使其决策链条更短,运营效率更高。
结语
整体来看,头部城商行业绩的普遍向好,并非短暂的周期性现象,而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结构性优势的集中体现。如凭借“小而美”的灵活模式,避开了与巨头的正面厮杀,在区域经济的沃土中精耕细作;以创新为刃,通过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和科技赋能,构建了更抗冲击的盈利模式;坚守风险底线,优异的风控能力确保了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反观一些股份行,之所以面临系统性困境,一是市场层面,它们身处“资产荒”与“利率下行”的宏观逆风中最前沿;二是行业层面,传统的“规模扩张”和“息差依赖”模式在新时代已难以为继;且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结构也使其转型步伐沉重而缓慢。
上述所表现出的分化,本质上也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在相同经济周期考验下的不同结果。且未来又将如何也无法预判,不过不管对于哪类银行来说,从传统存贷业务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都是必须面临的共同课题,寻找新趋势下的第二增长曲线,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