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电/上海电气/远景加速绿色燃料规模化
(来源:势银能链)
添加文末微信,加绿色燃料群
7月,国家电投吉电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与远景零碳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三大绿色燃料项目接连投产。大安项目首创全球最大规模一次性投产绿氨项目、最大碱液与PEM混合制氢系统、最大直流微电网制氢工程、最大固态储氢装置(48000立方米)等4项全球之最。上海电气洮南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项目,首期年产能达到5万吨,也是国内首个通过欧盟 ISCC 全流程认证的绿色甲醇项目。远景赤峰项目是全球最大绿氨工厂的中国方案,且项目所产绿氨更是已在大连完成加注。
这三个位于中国北方的绿色燃料项目都是国家级大型绿色氢氨醇示范项目,规模巨大,目标明确,它们的投产无疑将对氢基能源产业和整个氢能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01
规模化示范效应,验证技术
三个项目单个产能都在万吨级以上,远景赤峰项目更是全球最大规模规划项目。如此庞大的规模,将首次在真实商业环境下验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ALK和PEM电解槽)、储运(管道、高压气态、液氢、固态储氢等)和应用(合成氨、甲醇、炼化、交通等)全链条的技术可行性。未来,三个项目的长期成功运行将极大地增强整个行业对大规模绿氢项目投资和运营的信心,降低潜在投资者和参与者的风险感知。
02
推动全产业链成本下降
大规模集中采购电解槽等核心设备(如远景赤峰计划采购超过1000台电解槽),将直接刺激电解槽制造商扩大产能、优化工艺、降低单位成本。这种“规模效应”会惠及整个行业,推动设备降本。
同时,大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将积累宝贵的系统集成知识、优化运营策略、提升效率,降低系统集成与运维成本,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OH)。当然,大规模项目的实施本身就是加速技术迭代和成熟的过程,将推动整个产业加快技术突破。
03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项目需要配套建设巨大的风光发电基地,直接拉动可再生能源装机,推动绿电配套设施建设。此外,大规模氢气的消纳必然催生对储运基础设施的需求。三个项目的实践将为未来区域乃至全国性氢能储运网络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奠定基础。
此外,这些项目初期主要用于化工原料(合成氨/甲醇),但部分氢能(尤其是交通用氢)和氨能(船舶燃料)的应用也会带动相关加注/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
04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创造市场需求
这些项目将绿氢应用于合成绿氨、绿甲醇,为传统化工(化肥、甲醇下游产业)提供大规模、可靠的绿色原料来源,是化工行业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绿氨、绿甲醇本身是重要的氢基能源载体和零碳燃料,可用于难以直接电气化的领域,如航运、重型卡车、工业高温供热等。项目的产出将实质性启动这些新兴市场的需求。
此外,远景赤峰项目明确规划绿氢用于炼化,为炼化行业绿氢替代灰氢提供示范。未来也可能探索绿氢直接还原炼铁等更前沿应用。
远景赤峰、上电洮南、吉电大安这三个“巨无霸”级别的绿色氢基能源项目,是中国推动氢能及绿色燃料产业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
对产业,是强大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将极大推动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基建完善、应用拓展,显著提升中国在全球绿氢及绿色燃料产业的地位和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头部设备商、配套风光企业、核心基建供应商或将收到直接订单,加速市场扩张。下游应用企业获得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中小型企业需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如可以在特定技术环节(如催化剂、膜材料、BOP部件、控制系统、检测服务)、特定应用场景(分布式制氢、加氢站运营)或区域市场找到发展空间。未来,所有企业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技术、成本门槛。
这三个项目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绿氢及绿色燃料产业未来的发展格局。它们的成功运行将证明大规模绿氢经济的可行性,并开启绿色燃料的新时代;反之,则可能延缓产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来看,它们承载着巨大的期望,也肩负着推动整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文章来源:势银(Trend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