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出手重组 广汽三菱体面说再见

http://ddx.gubit.cn  2023-10-25 16:17  广汽集团(601238)公司分析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在接连数日传闻“三菱退出中国市场”之后,“三菱”这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命运终于揭晓。

10月24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通过《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关联交易公告》,将与三菱方面重组广汽三菱。具体来看,首先广汽与三菱将通过重组后的广汽三菱继续为车主提供备件与售后服务,最大限度保障现有车主的权益;同时,原有的整车产能将由广汽埃安接手,从而满足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

简言之,消费者不吃亏,接盘方能得利。在各方的努力下,搭乘着新能源汽车的“顺风车”,广汽集团为三菱的中国故事编排了一节既体面又经济的终章。

体面对待车主: “广汽三菱” 一直都在

根据公告,广汽集团将与股东方重组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以此持续为三菱车主提供高品质备件和高质量的售后服务。

北青汽车注意到,广汽三菱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此前为广汽三菱的全资子公司;重组将成为广汽集团、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的合资公司,成为向“广汽三菱”这一品牌提供服务的实体。

也就是说,虽然作为整车制造企业的广汽三菱不再有,但作为售后服务企业的“广汽三菱”一直都在。

据统计,自2012年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广汽三菱凭借欧蓝德这样经典SUV车型实现了快速上量,并在2017-2019年实现了年销量的连续“10万+”,一度成为合资SUV的主流品牌,十余年间累积销量在80万辆左右。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转型期的到来,三菱在这一领域的短板也影响到了广汽三菱的竞争力。从2020年开始,在外部环境与市场内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广汽三菱的销量开始逐步下跌,到2022年,年销量已经低至3万余辆。

但无论如何,经营多年的广汽三菱也积攒了相当大的保有量。因此,对现存广汽三菱车主的后续服务做得如何,将是决定了这家合资车企能否体面落幕的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广汽三菱虽然退出了整车市场,但通过三方合资、保留广汽三菱销售公司的形式,各方得以继续向消费者提供备件和售后服务,与简单的“一走了之”相比,此举更能体现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

不让资源闲置:埃安接手 盘活产能

广汽三菱虽然将退出整车生产,但其核心资产仍具备较高的价值。公告显示,这部分资产的“接盘方”是广汽埃安。按照各方规划,广汽三菱重组后,现有工厂产能将由广汽埃安接手,相应的作价为4.42亿元。

据悉,广汽埃安将对这部分产能进行升级改造,用于纯电动车型的生产,以弥补产能缺口。

目前广汽埃安的两座工厂拥有每年40万辆的产能,而今年前三季度,埃安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5万辆,全年目标则是冲刺50万辆。

显然,这一目标已经超出了埃安的规划产能,距离今年的目标还有10万辆的缺口。尽管通过加紧排产,埃安完全可以覆盖这额外的10万辆新车的需求,但按照现在的增长步伐,明年的产能缺口可能会更大。

可以说,提升产能对广汽埃安来说刻不容缓。

但新建一座工厂绝非易事,其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不说,还牵涉复杂的环节、手续、流程等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改造现有闲置产能就成了事半功倍之举。实际上,去年12月新投产的埃安第二工厂,就是利用了之前广汽集团的闲置产能。

据悉,广汽三菱此前在长沙拥有一座年产能20万辆的工厂,此番由埃安接手改造,可谓驾轻就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产能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对埃安来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一座配套齐全的整车工厂,这个“接盘侠”当得挺值。

用市场的方式 解决市场的问题

三菱汽车退出在华整车制造业务,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压力、有自主品牌的竞争、甚至有三菱汽车背后雷诺-日产-三菱集团的战略选择,但归根到底,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要妥善应对三菱的退出,给广汽三菱一个体面的谢幕,广汽集团的选择是市场化的操作方式。

通过三方合资公司的形式继续保障备件与服务供应,为广汽三菱的车主们建立一个可持续、可信赖的售后保养渠道;借助广汽埃安对产能的急切需求,将闲置资源科学灵活配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而通过在整个新能源转型大局中合理调配资源,广汽集团将三菱的退出转化为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一次有力举措。

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变局”,广汽集团能够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在推动企业纾困转型的同时保障消费者、股东等多方利益,让曾经有过高光时刻的合资品牌广汽三菱体面说再见,既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智慧。

文/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