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八年砺进筑新城

http://ddx.gubit.cn  2023-06-30 10:36  新城控股(601155)公司分析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程 晖

江苏南京,长江北岸的广袤大地,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如奔涌的大江,永不停歇地向东奔流。新区的发展让城市面貌迭代更新,八年砺进筑新城,幸福蓝图今已现。

作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成立8年来,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这根主线,重塑经济发展“脉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的“3+3+X”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从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了解到,新区全域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超3700亿元,较成立之初占全市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新区第7名;逐年谋划编排重大项目计划,累计推进实施省市重大项目469个,总投资规模1.2万亿元;2022年生命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实现10%以上增长,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速超过30%……一连串闪亮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的担当与作为。

从精心布局,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到优化服务,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再到助企纾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守正创新、笃行实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铸就“强引擎”。

精心布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江北新区正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以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江北新区举办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本次集中开工的40个项目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围绕新区“3+3+X”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新材料、智能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3大优势产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现代服务业3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若干未来产业,40个项目均在此列。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江北新区并非推倒重建,而是坚定不移实施“做强做精优势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双管齐下的战略。

曾几何时,钢铁和石化一直是江北大地上的产业标签,虽然产业规模可观,但由此带来的能耗、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制约着区域整体发展。

江北新区成立后,顺应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升级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由此开启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江北新区的三大优势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石化、碳一两大主导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醋酸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EO/PO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培育迪威尔高端制造、工大数控等具有行业影响力、发展潜力的“链主”企业,为区域内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汽车及轨道交通产业依托中车浦镇车辆厂、上汽集团新区基地为龙头,形成集整车制造、大部件制造、零配件制造、轨道交通服务等产业链。

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版图上,江北新区承担着打造“新的重要增长极”的作用。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江北新区一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下苦功,并取得了显著回报。

如今,江北新区的3大新兴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了新思科技、长晶科技、芯华章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以IC设计为核心,以光电子芯片和射频芯片为特色,涵盖制造、封测、材料、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链结构;生命健康产业逐步形成以生物制药、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体,基因检测、第三方检验服务为特色,诊断试剂、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领域为潜力的产业体系。现已拥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0余个,在研Ⅰ类创新药百余个;以新金融为代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近1000家,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570余家。

创新驱动

激活产业转型动能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区经济发展局也费尽了一番思量。

近年来,新区经济发展局通过精准施策、优化服务,不断释放“技改红利”,鼓励支持辖区内工业企业加大智能化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发展活力倍增,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一块中控大屏上详细记录着焊接厂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每一条产线都进行可视化管理,操作人员只需关注大屏便可对厂房现场进行实时无死角监控……走进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厂,里面每条产线正有序运作,其中,科技感十足的焊接智能化产线的效能尤为突出。除了“智慧大脑”——中控MES系统之外,还有应用于智能产线生产的头道工序自动化装配机器人,它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人工劳作的强度,同时也能够保证产品尺寸精度。

据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厂建成后,所有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5%,组装、装配作业单车生产效率提升40%,数控中心自动化覆盖率达到95%……今年一季度,中车浦镇(含城轨)产值增速达17%,有力拉动了新区工业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江北新区不少“老”企业焕发出“新”活力。走进南京金三力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精密橡胶制品智能制造车间,密炼自动生产集成控制室内,智能面板滚动播放着配料实时动态,包括配方名称、工艺步骤、机器温度等在内的生产数据清晰可见,只需要极少数工人在控制室的电脑上控制操作,就能实现生产。

在江北新区,像中车浦镇、南京金三力这样完成“智改数转”的企业还有很多。这得益于新区出台的“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新区经发局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紧扣产业质态提升行动主线,积极促进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技改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智造”领域打造竞争新优势。

优化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经济发展的加速跑,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一直以来,江北新区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聚焦项目、聚焦企业,不断延伸服务内涵和提升服务水平。从2019年开始,新区先后对南京市三个“100条”和《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进行细化研究,梳理新区任务,整理新区工作方案;2021年,《江北新区(南京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条(2021年)》正式发布,包括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构建精准监管体系、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扩大市场开放透明度、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国际化法律服务等六个部分,覆盖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方方面面;2022年,江北新区发布“保供应、促发展”专项服务指南,针对企业反映的相关诉求困难,及时回应并协调解决;2023年,江北新区正式发布《南京江北新区关于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该政策立足企业发展共性问题、共性需求,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将加速打造有利于市场主体“蓬勃生长”的环境,夯实经济“基本盘”。

今年4月22日,江北新区举行2023年重大项目观摩暨“双亮行动”,60余人的观摩团用时近7个小时,先后观摩了19个重点项目现场,考察项目建设进度、面对面督促项目设施完成情况;在随后的工作会议上,13家服务效能组单位汇报服务项目情况和创新举措,参会人员现场打分并公布结果。

“亮项目建设、亮服务效能。”江北新区开展“双亮行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新区上下抓项目、优服务、促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充分调动起来,让项目的进度快起来、增长的支撑硬起来、经济的油门轰起来,巩固和扩大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良好态势。

夯实根基

加力助推乡村振兴

仓廪实,天下安。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江北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助力。

尽管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体量不大,但江北新区的“三农”工作也形成了自身特色。

告别传统农业,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去年,新区完成葛塘街道3000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建成以来,高标准农田采用机械化种植,农产品成立区域公用品牌,在提升产量和销路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

此外,江北新区还高质量实施特色化农业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以葡萄种植为核心,积极参与全市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色鱼、南京鸭等产业链建设。聚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推动葡萄全产业链发展,葡萄种植核心示范区面积约3500亩,2022年盘城葡萄销售800多万斤,产值约2.1亿元,举办江北新区第六届盘城葡萄节等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产值约4000万元,产生综合收益约2.5亿元。

高水平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新区充分利用“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动态跟踪监测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变化、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帮促措施等情况。还出台了《江北新区精准防贫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快推进精准防贫保险服务保障工作,抓住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工作机制。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江北新区的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锚定目标,创新实干,在打造“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征途上,江北新区将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