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瑞贺雪琴创新引领,为全球新能源注入中国动力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表示,在当今全球新能源产业如汹涌浪潮般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技术革新宛如关键的引擎,深刻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数据表明,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预计将达到216.73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的市场份额更是大幅攀升至98.5%。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中,深圳贝特瑞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全球顶尖的负极材料品牌,董事长贺雪琴可谓居功至伟。
2002年,贺雪琴在高交会上敏锐地捕捉到贝特瑞的潜力,推动宝安集团入股,从最初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到如今在硅基负极和高镍三元正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贺雪琴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打破技术壁垒,为全球新能源行业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动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理念,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了贝特瑞的整个发展历程。过去五年,公司在研发上投入超过38亿元,打造了多元化的研发平台,涵盖材料合成、计算模拟和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研发团队,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贝特瑞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全球新能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表示,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传统能源依赖的逐渐降低,全球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同时,储能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规模储能电站的建设越来越多,为新能源的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而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正负极材料作为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技术突破对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球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加大对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投入,以争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中国负极材料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全球负极材料市场中,中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份额飙升至98.5%,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国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强大实力。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加工,再到电池的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为负极材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不断提高负极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满足了全球市场的需求。
贝特瑞就是中国负极材料企业的杰出代表,它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负极材料行业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赢得了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