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加强科创人才引育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瑞栋
新华财经呼和浩特6月20日电(记者王宁、孙广见、王艳刚)在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鄂尔多斯市正在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科技、绿色、创新发展转型,人才需求量激增。当地如何创新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育,破解发展难题?记者专访了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瑞栋。
产业转型需解人才之“渴”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鄂尔多斯市的人才总量与结构。
杨瑞栋:鄂尔多斯是一座“天赋异禀”的资源之城,全域8.7万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所环绕。2023年,全市GDP总量达到约5849.9(对外公布5849.86)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43位、连续16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经济总量、工业体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区1/4、1/4和1/3,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排头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人才总量也持续增长。
目前,鄂尔多斯市总人口222万人,人才总量51.3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9.8万人、高技能人才6.36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8.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1.12万人、党政人才1.3万人,占总人口的23%,近两年人才数量增加5.5万人。
记者:当前,鄂尔多斯市人才引育的主要特点与亮点是什么?
杨瑞栋:高端人才持续集聚是最大亮点。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全职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8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等高端人才44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5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稳步增加。
人才载体持续扩容。全市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各类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达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400余家。
此外,全市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究机构7家,建成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获批首批内蒙古实验室,创新要素承载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记者:鄂尔多斯市还有哪些急需引育的人才?
杨瑞栋:一方面,高端科创类人才集聚虽然已初见成效,但总量还不够多,需继续加强;另一方面,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发展的技能人才也存在短板,特别是青年人才比较短缺,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
打出“组合拳”汇聚高端人才
记者: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育方面推出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
杨瑞栋:鄂尔多斯市十分重视人才引育工作,近几年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1—2023年,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人才专项经费2.28亿元、科技专项资金17.1亿元,人才和科技支出总量居全自治区首位;2024年,鄂尔多斯市本级预算安排人才专项经费2.965亿元、科技专项经费12.32亿元,为人才科创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2021年和2023年,相继出台 “人才新政30条”和“人才新政2.0版”,配套制定40余项实施办法和落实细则,构建起力度大、惠及广、方式活、比较优势突出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对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回头看”,着力破解“堵点”“难点”问题。
二是打出“组合拳”集聚高端人才队伍。鄂尔多斯市综合运用平台育才、活动招才、以才引才等人才引育“组合拳”,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发挥金之钧、武强2个院士团队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以才引才”方式,累计招引正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等创新研发人才180余人。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以项目合作为先导促进高端人才引育。围绕青年人才招聘开展“名校引才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全职引进正高级职称紧缺人才、硕博研究生和重点高校本科生2700余名。
三是加速载体平台能级跃升。聚焦提升高端人才集聚能力和创新发展支撑能力,新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等11个研发创新平台,并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启动实施智慧矿山、零碳机场等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发布智能运载机器人首台(套)创新成果,围绕新型储能技术、绿氢制备工艺和装备研发、煤化工先进技术、碳基新材料研发等部署一批产业化课题项目。
四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要,给予10个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和18个产业创新创业团队1900万元经费支持,持续放大“人才+科技+项目”联动效应。同步开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液化天然气提取高纯氦气、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等2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实施。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一流人才高地
记者:下一步,鄂尔多斯市人才引育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
杨瑞栋:鄂尔多斯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制度、发展、环境、民生、文化“五维友好”的人才友好型城市,着力增强产业能级、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创优人才生态、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城人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暖城”鄂尔多斯对人才更友好,人才在“暖城”鄂尔多斯更有为。
一是打造心之所向、纷至沓来的人才集聚热地。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长17%,计划新增紧缺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5万人以上。到2035年,全市人才总量力争突破100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提高到150人,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
二是打造开放包容、崇尚创新的人才创新高地。大幅提升各类人才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能力,到2025年,新增一批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35年,围绕“四个世界级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现代能源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三是打造“四链”融合、成就未来的人才发展金地。形成更加完备的创新创业要素支撑体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等关键科技创新指标加速提升。到2035年,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30强,成果转化能力进入全国前20强。
四是打造“三公”暖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生态绿地。全方位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暖”才于心“城”就未来感召更多“城市合伙人”。到2025年,建设3家以上示范性产业化中试基地,建成投用人才主题文化公园,启用数字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到2035年,形成有效支撑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生态系统。
五是打造求贤若渴、一诺千金的人才政策洼地。不断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完善人才治理体系、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到2035年,构建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人才优先发展、人人皆可成才”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和常态长效。(参与调研:李志红、蔡博腾、杨静)
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