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天安化工:这样推进“智改数转”
人民网记者 刘天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正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走出了一条传统化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智能诊断,赋能预防性维护
在天安化工的合成氨系统中,1000多台设备、上万个控制点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任何一环出现异常都可能引发全线停车。以往,设备检修普遍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判断”的传统模式,依靠听诊、触检、目视检查等手段评估设备状态,存在隐性故障难感知、被动式抢修等困局,同时存在管理效能瓶颈。如今,公司借助5G、云平台等搭建自主设计的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实现“机器人为机器看病”的功能。异常工况系统自动采集、远程预警,此外,系统还会根据机器情况给出科学的诊断方案,辅助维修人员快速解决异常问题,该系统目前已覆盖50%的设备,年报警次数下降61%,操作频次降低80%,设备缺陷故障总量下降50%以上,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人与物的消耗,控制平稳性也得到大幅提升,从“看病”到“算病”,真正实现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因突发故障造成装置停车停产。

先进控制,助力操作智能化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驱动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天安化工正大力推进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应用,完成变量调节,操作人员仅需“监控异常”无需“频繁调整”。公司硫酸、锅炉、煤气化、合成氨等17套装置实现APC控制,实现人效、能效双提升。硫酸装置通过优化除氧器指标减少蒸汽用量,年创效128万元;热电装置APC投用后,锅炉自控投入率和装置平稳率均超98%,工艺参数控制精度较手动控制提升30%以上,锅炉综合效率提高1.5%,年节煤约2800吨;煤气化与合成氨APC项目投用后关键工艺参数波动标准偏差降低30%以上,操作频次降低50%,标煤耗降低1%以上。APC的实施,不仅大幅提升生产平稳性,实时优化生产工况,更成功预警多起潜在故障,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数字卫士”。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全厂蒸汽系统实时优化(RTO)等项目建设。
“大创新”和“小改进”并重,天安化工直面发展短板,加强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利用。云南省技术能手、云岭工匠陈甲带领团队自主升级DCS系统,完成3000多个控制逻辑组态,构建“防误操作系统”,使报警次数下降80%,且控制系统达到了国家过程工业报警标准的要求。他正推动“专家经验复制系统”研发,将优秀操作模式转化为可复制的智能流程,实现“一键控制”,全面提升操作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全面监测,提升运维可靠性
设备是生产的根基,是保障生产连续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天安化工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石,构建覆盖动、静、电、仪四大专业的智能运维体系。动设备监测已实现A类设备全覆盖、B类设备覆盖40%,大幅减少非计划停机;静设备通过在线测厚、脉冲涡流等技术实现腐蚀实时监控;电气系统部署超2000个无线测温点,实现70%以上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仪表专业则基于HART协议搭建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阀门与仪表现场状态实时反馈,DCS机房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控,DCS故障处理时间下降60%。

无人值守,实现自主运行
天安化工持续推进“无人化、少人化”实践,从西门磅房无人过磅,到磷肥自动包装、自动配仓,实现车辆自动识别、数据实时上传,过磅效率提升50%。磷肥自动包装系统有效“消除非增值作业”,自动配仓系统有效杜绝空仓、溢仓问题,提升包装安全与效率。
信息团队坚持“一平台、多模块”建设理念,自主开发包括技术创新、工单管理、智能BI等7大数字化管理模块,节省外部开发费用约200万元,初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推动企业管理从“应用工具”向“构建系统”深刻转变。
近年来,天安化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智改数转”不断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瓶颈,实现了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多重目标。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力争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为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