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孚医疗启动“A+H”双重上市!背背佳年销5亿却陷“智商税”争议
记者 | 石潇懿
时隔四年,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可孚医疗”)再度向着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8月29日,可孚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公司继2021年10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后,首次向港交所递表,标志着可孚医疗正式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
时间拉回2024年5月,可孚医疗旗下矫姿品牌“背背佳”凭借明星代言的助力成功翻红,重新回到消费者视野。同年,该公司的背背佳及其他矫姿带产品便交出了亮眼的销售答卷,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不过,在这股热销热潮之下,“背背佳”主打的“矫正体态”核心功效却引发争议,不少消费者对其效果提出质疑,认为该产品属于“智商税”。
回溯可孚医疗的发展历程,它从湖南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医疗器械贸易公司,逐步成长为如今国内家用医疗器械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隐形冠军”。那么,在这一跨越式发展背后,可孚医疗究竟手握怎样的核心底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家企业所讲述的资本故事,又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一港股上市背后的多重考量
可孚医疗的资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可孚医疗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彼时,医疗器械企业几乎都在攻克医院大型设备,而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创始人张敏瞄定家庭健康消费的缺口,带着一支不足10人的团队,从最简单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基础医疗产品做起,硬是在这条当时几乎无人在意的“偏门野路”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对电商赛道的押注,再一次证明了张敏的眼光。
2014年,当多数医疗企业还在依赖线下药店渠道时,张敏带领可孚医疗率先进军电商,首年销售额破千万元;2015年“双十一”期间,可孚医疗的血压计在电商平台销量破万,一举成为类目销量冠军,为品牌全国推广奠定基础。自2015年起,公司线上销售额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可孚”品牌在主流电商平台医疗器械类目常年位列交易指数榜首。
2021年10月,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少数几家以消费医疗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之一。彼时,可孚医疗的市值一度超过142亿元人民币,成为消费医疗赛道的一匹黑马。
次年,可孚医疗以1.77亿元的战略性收购,将“背背佳”品牌纳入囊中。“背背佳”也不负所望,迅速成为可孚医疗康复产品线中当之无愧的“现金奶牛”。
然而,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A股市场对消费类企业的估值逻辑逐渐收紧,尤其是对于可孚医疗这种非药品类的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产品的重复消费属性,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Wind数据显示,上市初期,可孚医疗的市盈率曾处于30倍以上的较高水平,此后逐步回落,最低触及24倍左右;其市净率同样从上市初的11倍以上震荡下行,一度降至约1.5倍。
而港股市场近年来逐步回暖,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尤其在生物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更是展现出较强的包容性。此外,相较A股市场,港股的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化——既有来自亚洲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也有欧美等地的成熟资本,这或许有助于公司在国际范围内吸引更广泛的资金关注。
在A股市场估值承压、港股市场回暖的大环境下,可孚医疗选择启动A+H双重上市计划,希望借助港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据了解,此次上市由华泰国际与法国巴黎证券联席保荐,募资将聚焦三大方向:扩充康复辅具与呼吸支持类产品管线、升级738家自有门店组成的零售网络、加速海外市场渗透。
盘点可孚医疗近年来的业绩,尽管其在2023年因渠道扩张出现4.14%的营收下滑,但2024年又迅速回升4.53%,毛利率也从43.28%攀升至51.90%,同比提升8.6个百分点,接近行业头部水平。2025年以来,其盈利能力仍在优化,二季度毛利率稳定增长至52.80%。这份业绩韧性,成为可孚医疗冲击港股的核心底气。
二“老网红”背背佳增长效应不复从前
说起可孚医疗,就不得不提及其明星矫姿产品——背背佳。
背背佳是“营销大师”杜国楹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杜国楹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矫正坐姿”的专利,并由此创立了“背背佳”品牌。在电视购物的黄金时代,背背佳洗脑式的广告语反复在各大频道响起。仅一年时间,背背佳的销售额就高达4.5亿元,年仅25岁的杜国楹借此一举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然而,随着电视购物热潮的消退,背背佳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2005年,杜国楹将背背佳品牌卖给了橡果国际。遗憾的是,橡果国际未能延续其辉煌,背背佳一度销声匿迹。2022年4月,可孚医疗收购了背背佳,并实施战略重新定位,使其成为“体态管理专家”。同时,可孚医疗还请来流量明星白鹿做品牌代言人,并深度融合电商推广,一番操作之下,背背佳成功翻红。2024年背背佳单品牌收入突破5亿元,证明了这款“国民IP”的长尾价值。
在港股市场,消费健康类企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尤其是在具备较强品牌力和用户基础的情况下。因此,背背佳品牌的成功转型,不仅增强了可孚医疗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港股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消费故事,有望带动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提升。
不过,“重生归来”的背背佳带来的增长效应不复从前。
2025年上半年,可孚医疗实现营业收入约14.96亿元,同比下滑4.03%。其中,康复辅具类产品收入同比下降6.41%,成为公司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业务板块。与此同时,销售费用上涨至4.8亿元,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约9.51%,整体盈利承压。
从二十年前以“预防驼背”切入市场,到如今聚焦“改善体态”升级定位,背背佳的核心客群始终锚定着成长中的80后、90后——从童年时家长为其选购的“矫正工具”,到成年后自主选择的“体态管理产品”,品牌伴随两代人完成了用户生命周期的深度绑定。
三争议从未停歇
然而,与品牌长青形成反差的是,围绕背背佳产品的争议从未停歇。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企查查投诉平台等渠道,“佩戴后未见明显矫正效果”的反馈长期占据投诉主流,部分用户更提及“长期佩戴后肩背有压迫感”“停用后体态问题反弹”“腋下被勒得生疼”等体验痛点。此类声音不仅拉低了产品口碑,也让“物理矫正类产品的实际效用”持续成为行业讨论焦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某医师认为,相关矫姿产品只是一个支具,如果有脊柱侧弯,或者腰椎术后,可以佩戴这个支具。“正常人想通过佩戴支具达到体态塑型、美态的效果,我觉得这是很难的。”他提示,长期佩戴支具,有可能造成腰椎的活动下降,肌肉僵硬,进而诱发腰腿疼痛,腰肌劳损等疾病。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骨关节与脊柱科的主任医师张文捷同样表示,此类矫姿产品不宜长时间佩戴,“仅靠外力矫正体态的作用有限,真正的体态管理,还是要靠良好的日常习惯和加强运动。”
其实,早在可孚医疗接手之前,围绕“背背佳”的争议就已存在。
2006年6月,一封由多名家长联合署名的投诉信被提交至四川省工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引发广泛关注。信中反映,不少孩子在佩戴背背佳后,反而出现腰椎前凸、胸椎后凸等体态问题。有医生在诊断后指出,若不及时干预矫正,可能进一步导致脊柱滑脱、肌肉力线异常,甚至引发长期劳损。
多年之后,背背佳在可孚医疗手中再放异彩,甚至凭借明星效应和电商的快车道,一年卖了5个亿。
某平台种草博主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虽然背背佳产品经常被质疑是‘智商税’,但是诸如此类的‘智商税’在市场上并不少见。商家有推广预算,消费者也乐得为‘美丽’买单,我们(种草博主)何乐而不为?”
2009年,可孚医疗精准切入家庭健康消费赛道,初步构建起自身的商业版图;2014年,公司抓住电商爆发机遇,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两次关键的押注,证实了可孚医疗超凡的投资眼光,也为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作为一家专业的医疗器械巨头企业,面对长期以来未曾平息的产品争议,可孚医疗是否有必要对背背佳的品牌定位和营销方式重新展开评估?同样,在市场持续质疑的背景下,背背佳能否真正承担起公司新增长极的重任,也需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