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丰华股东套现7700万背后:上市首亏、业绩暴跌107%
9月3日,翔丰华(300890)一则股东减持公告,瞬间吸引了市场各方的目光。股东钟英浩女士计划在2025年9月24日至12月23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238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2%。以9月3日收盘价32.45元/股计算,此次减持涉及股份总市值约7700万元。截至公告日,钟英浩持有公司股份5951473股,占总股本的4.99%。这一减持计划,无疑在翔丰华本就波澜起伏的发展进程中,投入了一颗影响未知的石子。
翔丰华自2009年6月成立,到2020年9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一路走来,构建起了以锂离子电池用高端石墨类、硅碳类负极材料,以及高温气冷堆用核石墨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素材料的研产销一体化业务体系,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一员。然而,近年来,翔丰华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从业绩数据的直观呈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6.88亿元,同比下滑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94.59万元,同比暴跌107.7%;扣非净利润约-1479.72万元,同比下滑159.65%,这是其上市以来半年度业绩首次陷入亏损泥沼。回溯到202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3.88亿元,同比下降17.67%;归母净利润4955.46万元,同比下降40.23%;扣非净利润3023.19万元,同比下降63.3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37.95万元,同比下降91.19%,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公司业绩下滑的严峻曲线。
深入探究业绩下滑的根源,市场竞争加剧与行业产能过剩是两大关键因素。在负极材料市场,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纷纷入局,导致产能迅速扩张。从2020年至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从81.1万吨激增至354.6万吨,增幅高达337%,平均每天新增近2000吨产能。而需求端的增长却相对滞后,2024年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速26%,远低于动力电池装车量41.5%的增速,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持续加剧。在翔丰华所在的细分领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品价格不断承压。以2020至2024年间为例,负极材料价格累计下跌40%,行业利润跌幅高达98%,翔丰华也难以独善其身。公司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压缩了毛利空间,而财务费用的增加、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上升,以及下游客户回款周期的延长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等因素,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侵蚀了公司的利润。
与此同时,翔丰华自身产能扩张策略在当前行业环境下也面临挑战。截至5月,公司石墨负极材料产能达9万吨,其中福建三明基地在2024年完成改造并投产,新增2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及1.5万吨配套石墨化产能,技改后总产能提升至5万吨/年。但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这一扩张行为使得公司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据行业预测,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约247万吨,而产能将突破360万吨,过剩量足以吞噬整个行业半年产量。在这种情况下,翔丰华的产能扩张不仅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反而可能因产能闲置带来成本压力,对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因经营困境而愈发紧张。截至6月末,有息负债高达17.3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5.6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04亿元,长期借款5.86亿元,应付债券4.76亿元),同比增长17%;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2.06%,较2024年底增长超3个百分点。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及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截至2025年3月底高达9.85亿元,占2024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4%,近半净资产被质押,财务风险显著增加。现金流方面,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364.68%至净流出1.81亿元,应收账款在6月末飙升至6.69亿元,同比增长32%。客户回款能力恶化,使得公司资金周转面临极大压力,上半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仅5500万元,同比减少3.39亿元,降幅达86%。财务费用因可转债利息持续高企,上半年超过3000万元,公司实质上已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艰难循环,今年上半年筹资现金流净额3.65亿元,恰是经营现金流枯竭的无奈“输血”证明。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翔丰华也在积极探寻破局之路。在技术研发层面,公司持续投入,试图在硅基负极等新技术以及高端产品转型方面寻求突破。但高端负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面临重重困难,不仅需要匹配电池厂漫长的18-24个月认证周期,而且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两次推迟至2026年7月,6万吨人造石墨项目延期至2026年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技术突围的艰难与不确定性。在市场布局上,翔丰华瞄准储能赛道,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达64%,远高于动力电池。不过,负极材料在储能领域占比仅18%,且更倾向低成本磷酸铁锂路线,对石墨负极的拉动作用有限,公司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股东减持这一表象,深入剖析翔丰华业绩下滑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一家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艰难前行的身影。股东减持或许是基于自身资金需求,但在市场层面,无疑会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担忧。翔丰华能否成功应对当前的困境,突破业绩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考验着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也牵动着众多投资者的心。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翔丰华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