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弘股份2025年中报透视:电能质量独木难支,增长光环下的结构性隐忧

查股网  2025-09-07 06:17  盛弘股份(300693)个股分析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过半,盛弘股份交出了一份看似平稳却暗藏波澜的中期答卷。根据公司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62亿元,同比下降4.79%;归母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下滑12.91%。单季度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58亿元,同比下降8.87%,环比增长25.4%;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下降26.04%,环比增长16.8%。尽管环比数据有所回暖,但同比层面的全面下滑,暴露出公司在多重业务板块中面临的增长压力与结构性失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业绩表现与市场此前对公司高成长性的普遍预期形成反差,折射出其在新能源、充电桩等核心赛道的阶段性失速。

从业务结构来看,盛弘股份当前的业绩支撑呈现出明显的“一枝独秀”格局。工业配套电源中的电能质量业务成为唯一实现量利双升的亮点板块。报告期内,该板块实现营收2.80亿元,同比增长11.42%;毛利率高达58.66%,同比提升3.9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数据中心(AIDC)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成功推动APF(有源电力滤波器)、SVG(静止无功发生器)及UPS(不间断电源)等产品在智算中心场景中的渗透。公司更通过率先推出基于碳化硅技术的模块化产品,提升了器件的耐压与耐温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此外,HVDC(高压直流供电)和SST(固态变压器)等新型能源配套产品也在部分场景中展开技术布局,为未来在国内外数据中心市场的拓展预留了想象空间。从这一角度看,盛弘股份在高端工业电源领域的竞争力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其技术迭代与市场响应能力在行业内仍具领先性。

然而,电能质量板块的亮眼表现,难以掩盖公司其他核心业务的集体承压。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作为公司战略重点之一,在2025年上半年遭遇显著下滑。该板块实现营收2.8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8.98%;毛利率为27.79%,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业绩下滑的主因被归结为海外储能市场拓展进度不及预期。尽管公司在2025年下半年已开始向海外客户陆续出货,并预期海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50%以上,但上半年的“空窗期”已对整体营收和利润造成实质性拖累。更为关键的是,储能行业本身正处于高度竞争阶段,技术路线快速迭代、价格战频发,盛弘股份若不能在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化突破,其储能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持续面临挑战。即便下半年出货量回升,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利润增长,仍需打上问号。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板块。尽管该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32亿元,同比增长13.70%,看似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其背后隐藏着盈利质量的明显恶化。报告期内,充电桩业务毛利率为34.86%,同比下滑3.21个百分点。这一下滑并非源于成本失控,而是公司主动调整市场策略的结果。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重卡、工程机械及运营车辆等领域的电动化进程。盛弘股份借此机会切入大客户集中采购市场,虽带动了销量增长,但大客户议价能力强,导致销售单价与利润率被压缩。短期看,此举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但长期而言,若无法在高端产品、差异化服务或海外高毛利市场实现突破,公司将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充电桩行业本身已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国内价格战愈演愈烈,而海外市场虽有潜力,但面临认证壁垒、渠道建设、地缘政治等多重障碍,盛弘股份的“出海”战略能否真正落地见效,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此外,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板块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5.6%,但毛利率为39.3%,同比大幅下滑9.7个百分点。这一板块的毛利率下滑幅度远超其他业务,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或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作为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该板块的增长乏力与盈利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整体业绩的脆弱性。尽管公司预计该业务全年营收将与去年持平,但在高研发投入背景下,若低毛利业务占比持续扩大,将对整体盈利水平形成拖累。

从财务指标看,盛弘股份的经营效率在202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增长327.1%,实现由负转正,显示出公司在回款管理和运营效率上的提升。期间费用率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间费用为3.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期间费用率26.6%,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研发费用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8.9%,显示出公司仍在持续加大技术投入。财务费用为-439万元,主要得益于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的增加,反映出公司在资金管理和汇率波动应对上的一定优势。然而,高研发投入虽为长期竞争力奠基,但短期内并未有效转化为核心业务的盈利增长,反而在新能源和充电桩板块出现“投入产出比”失衡的局面。

面对业绩压力,多家券商机构纷纷下调对盛弘股份的盈利预测。有分析指出,由于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业务承压,将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从5.6亿元下调至5.0亿元,2026年和2027年预期分别为6.8亿元和8.2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6%、36%、20%,PE估值分别为27倍、20倍、17倍。另一机构则更为悲观,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5.24亿元、6.82亿元、8.74亿元,同比增长22%、30%、28%,对应PE估值为22倍、17倍、13倍。尽管多数机构仍维持“买入”评级,理由包括充电桩行业高景气、储能出海潜力、AIDC布局带来的业绩弹性等,但下调预期本身已说明市场对公司短期增长动能的担忧。

盛弘股份2025年中报呈现出一种“明褒暗贬”的复杂图景。表面看,公司在电能质量领域技术领先、毛利率提升,数据中心布局前瞻,现金流改善,研发持续投入,似乎具备长期成长逻辑。但深入剖析,其新能源储能业务海外拓展缓慢,充电桩业务陷入“以价换量”的增长陷阱,电池检测板块盈利大幅下滑,整体营收与利润双双同比下滑,暴露出公司增长动能的结构性失衡。所谓“出海”与“AIDC布局”带来的新增量,目前仍停留在预期层面,尚未形成坚实的业绩支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盛弘股份的多个核心业务板块均面临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双重挑战。储能领域,全球市场竞争白热化,欧美市场贸易壁垒高筑,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尚无定论;充电桩领域,国内需求受政策驱动短期放量,但长期盈利模式不明,海外市场拓展需要巨额投入与本地化运营能力,非一日之功;而电能质量虽技术领先,但市场规模相对有限,难以单独支撑公司整体增长预期。此外,高研发投入能否持续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也考验着公司的技术转化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盛弘股份当前的业绩表现,既是行业周期波动的反映,更是自身业务结构脆弱性的体现。公司寄望于“出海”与“AIDC”两大故事来重燃市场信心,但故事的兑现需要时间、资源与执行力的多重保障。在新能源与充电桩主业承压、增长引擎切换尚未完成的当下,电能质量的“独木”虽能暂时支撑,却难成“森林”。

投资者在关注其技术优势与长期布局的同时,更应警惕其短期业绩波动、毛利率下滑、海外拓展不确定性等现实风险。盛弘股份的转型之路,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