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三度冲击港股IPO:资金链承压、研发缩水与产品困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贝达药业三度冲击港股IPO:资金链承压、研发缩水与产品困局
贝达药业(300558.SZ),作为A股创新药领域的“老将”,于2025年9月10日宣布第三次谋求港股IPO,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继2021年2月和12月两次递表失败后的再一次尝试。公司表示,此举旨在提升资本实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并为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市场普遍认为,此次IPO的核心动机在于缓解公司日益凸显的资金压力。2025年上半年,贝达药业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显著。账上货币资金仅5.27亿元,较2021年末的7.92亿元大幅下降。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公司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贝福替尼项目)近两年未决,益方生物已为此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凸显贝达资金链紧张。
此外,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45亿元,同比下降14.70%,进一步反映流动性趋紧。贝达药业拟将募资的40%用于在研管线研发,30%用于潜在收购,剩余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专家分析指出,缓解流动性压力可能是IPO的首要目标,而非单纯支持长期研发。
此前两次港股IPO的失败(2021年2月通过聆讯但未启动招股,同年12月再度递表未果)使得此次上市备受关注,贝达能否克服资金与业绩挑战,顺利闯关港股,仍是未知数。
业绩与产品:凯美纳独撑大局,新品青黄不接
贝达药业深耕肿瘤创新药领域二十余年,已布局8款上市产品,覆盖肺癌、肾癌、乳腺癌等多个领域,包括自研的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伏美纳(伏罗尼布)、康美纳(酒石酸泰瑞西利)、贝安汀(贝伐珠单抗)以及合作产品安瑞泽(曲妥珠单抗)和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
然而,业绩数据显示,公司收入高度依赖上市14年的基石产品凯美纳,年销售额超1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大半。贝美纳近年放量,2023-2024年销售额占比超10%,但受医保降价和竞品冲击,毛利率承压。新品贝福替尼(三代EGFR抑制剂)被寄予厚望,2023年获批一、二线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但销售表现低迷,2025年上半年收入未达主营业务10%(低于1.73亿元),远不及奥希替尼(阿斯利康)、阿美替尼(翰森制药)等竞品。
国内三代EGFR-TKI赛道竞争激烈,已有7款产品上市,若2025年更多竞品纳入医保,贝福替尼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受挤压。近期上市的康美纳(CDK4/6抑制剂)面临辉瑞、恒瑞医药等头部竞品,短期难有突破;奥福民仅为经销权,贡献有限。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7.31亿元(同比+15.37%),但归母净利润仅1.4亿元(同比-37.53%),二季度净利润0.4亿元(同比-68.36%),主要因折旧摊销等费用上升。业绩波动和产品青黄不接的现状,使贝达药业亟需通过IPO获取资金支持,以推动新品市场化并分散对凯美纳的依赖。
研发与费用:投入收缩与效率下降并存
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与费用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困境。2022-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从7亿元降至5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2.55亿元(同比-0.63%),研发团队规模从2022年的647人缩减至2024年的327人。
在研项目包括恩沙替尼、贝福替尼、EYP-1901和Balstilimab,但研发收缩与IPO募资用于研发的规划形成矛盾。专家指出,研发投入减少可能限制新药开发进度,削弱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公司费用高企,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13.34%)、管理费用2.61亿元(+23.47%)、财务费用0.4亿元(+118.06%),但营收增长仅15.37%,显示费用效率下降。特别是管理费用增速远超营收,财务费用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激增,反映资源分配失衡。
二级市场上,贝达药业股价表现疲软,2025年年内涨幅约30%,当前股价70.73元/股,远低于历史高点160.66元/股,弱于创新药板块整体(多只个股翻倍)。
市场人士认为,贝达需优化费用结构,加大新品推广力度,并加快在研管线进展,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此次港股IPO若成功,可能为公司注入资金活力,但能否解决产品单一、研发缩水和费用失控的深层问题,仍需观察其后续执行情况。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股东大会审议、证监会批文及港交所聆讯进展,同时警惕业绩波动与资金风险。 (综合 21 世纪经济报道,华夏时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