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项审批未过、股权遭冻结、钛价腰斩!安宁股份65亿收购踩了哪些雷?
2025年7月22日,攀枝花上市公司安宁股份(002978.SZ)抛出一枚震撼弹:拟以65.08亿元现金,鲸吞攀枝花市经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子公司鸿鑫工贸、立宇矿业100%股权。这纸公告瞬间点燃市场疑虑——这不仅是一场“掏空家底”的冒险,更是一次押上公司命运的豪赌。
冰冷的数字道出残酷现实:截至2025年3月底,安宁股份手握的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合计仅约48亿元。这意味着,为了凑足65亿天价,公司或将耗尽现金储备,甚至背上债务。而收购标的经质矿产,却深陷“超高溢价、长期停产、资不抵债、股权冻结”的泥潭。这场看似失衡的交易,究竟是战略突围,还是绝望下的铤而走险?
作为攀西钒钛磁铁矿龙头,安宁股份近年增长乏力,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困境中,它将目光锁定了与自家潘家田铁矿同属一脉的小黑箐铁矿——这正是经质矿产的核心资产。经质矿产与两家子公司构成完整的原矿开采、洗选及排尾链条,本应是理想标的。
讽刺的是,两年前(2023年11月),安宁股份曾参与经质系破产重整竞拍。当价格从起拍价17.38亿一路狂飙至65.08亿时,公司果断弃标,公告明言“标的最高价值不超65亿”。然而不到两年,它却以彼时放弃的“天花板价”全盘接手,上演了一出资本市场的“真香”反转剧。价格分毫不差,结局截然相反,其中的黑色幽默令人玩味。
从弃标到豪掷,核心悬疑在于:经质矿产究竟价值几何?
截至2025年3月底,经质矿产审计净资产为惊人的-37.4亿元,巨额负债(其他应付款高达42.9亿)是吞噬净资产的元凶。为给交易“铺路”,审计机构出具了一份《模拟合并报表审计报告》,假设破产重整完成后,其净资产“魔术般”变为正3.57亿元。评估机构随即以此“模拟净资产”为基准,运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分别得出52亿与68.9亿的估值,增值率飙升至1358%和1832%。
这看似专业的评估实则暗藏玄机,疑陷“先射箭后画靶”的循环论证。根据重整计划,安宁股份投入的65.08亿中,24亿支付原股东,剩余41.08亿注入经质矿产——正是这41亿的注入,直接“创造”了报告中3.57亿的正净资产。换言之,评估增值的根基由收购方自己“充值”奠定,其合理性荡然无存。
更关键的是,两种评估方法均基于复产假设,而复产资金恰恰依赖安宁的注资规模。注资多则贷款少、利息低、现金流“好看”;注资少则需大举借贷,拉低估值。65亿交易价如同一个预设的“锚”,评估结果注定向其靠拢。这种被交易价格反向“绑架”的评估,客观性存疑。公司草案中轻描淡写的“评估增值率较高风险”,实则是这场财务魔术最刺眼的注脚。
耐人寻味的是,2022-2023年破产管理人委托的独立评估显示,经质系三家公司持续经营价值合计仅17.3亿元,与当前65亿天价判若云泥。巨额差价因何而生?市场不得其解。
风险叠加:复产无期、承诺缺失、股权冻结、钛价寒冬
除却评估疑云,经质矿产本身堪称风险“火药桶”:
复产遥遥无期:自2015年逐步停产,沉睡已逾十年。重启需攻克涉及国家、省、市三级部门的17项关键审批(矿山开采12项、排土场5项及用地手续)。审批链条漫长复杂,能否获批、何时复产,均属未知。
业绩承诺真空:收购资不抵债且停产多年的公司,业绩承诺是A股惯例的“安全阀”。但草案中,原股东未做任何承诺。投行人士直言:“复产尚不可期,谁敢承诺未来?”风险完全由安宁股份及中小股东承担。
股权冻结悬剑:标的公司控股股东王泽龙(持股70.02%)所持股权正被上海金融法院冻结(2024.10-2027.10)。其虽承诺提供“有效措施”解封以利过户,但草案对“措施”细节及违约赔偿只字未提,埋下重大隐患。
行业寒冬雪上加霜:钛精矿价格指数一年内从近2800点暴跌至2000点,下游需求疲软。矿业人士指出:“大宗商品普涨也未能提振钛价,行业寒意刺骨。”低迷市况下重启高成本产能,盈利前景蒙上厚重阴影。
编辑有话说:65亿现金,买的是负37亿的资产、十年的沉寂、一串未解的审批、一纸空白的承诺、一堆冻结的股权,还有一个跌跌不休的市场。安宁股份这场“赌命式”收购,每一步都踩在风险的锋刃上。评估报告的“画靶射箭”,暴露了定价逻辑的脆弱;核心风险的集体失保,折射出交易设计的草率。当一家增长乏力的企业选择“掏空家底”押注一个停产十年的烂摊子,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绝望中的孤注一掷,还是资本迷局下的利益输送?市场需要答案,中小股东更需守护。监管利剑,是时候出鞘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