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灵“内忧外患”,业绩双降叠加实控人17亿诉讼危机

贵州百灵2025年三季报披露:前三季度营收21.02亿元、净利润0.5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28%与35.60%,业绩承压态势明显。这家以苗药为核心产品的药企,上半年营收同比跌幅达31.77%,占营收八成以上的中成药产品营收锐减37.07%,全年40亿元营收目标恐难达成。
更令市场关注的是,公司实控人姜伟因纾困计划及股票质押纠纷,遭华创证券提起17.61亿元诉讼,其持有的17.55%股权已近乎100%质押,诉讼结果或动摇上市公司控制权。业绩与股权的双重压力下,贵州百灵正面临转型关键期。
前三季度业绩承压,全年目标难达成
作为苗药龙头,贵州百灵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咳速停糖浆等独家产品长期占据心脑血管、咳嗽类药品市场重要份额。然而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却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答卷——营收虽达21.02亿元,但较去年同期减少24.28%;净利润仅0.57亿元,同比下滑35.60%。若将时间线拉长至上半年,营收14.62亿元、净利润0.52亿元的表现,同比跌幅更分别达到31.77%与40.7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指向中成药主业的“失速”。数据显示,占公司营收超八成的中成药产品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减少37.07%,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核心因素。对此,公司解释称,制药行业整体销售规模下降带来经营挑战,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营销模式的弊端。在9月13日的投关活动中,机构投资者尖锐提问:“公司销售费用率为何持续高企?”高管坦言,这与过去采用的“大包”模式密切相关——品种规划模糊、渠道管控薄弱、销售团队管理粗放,导致人均销售额偏低,费用难以有效转化为收入。为扭转局面,贵州百灵提出“营销体系改革”与“品种整合平台”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优化销售团队管理、强化渠道管控,降低销售费用率;另一方面,借助上市持有人许可委托模式引入优势品种,提升综合盈利能力。公司设定的2025年全年目标为营收40亿元、净利润1.2亿元,但截至三季度末,21.02亿元的营收仅完成目标的52.55%,0.57亿元的净利润更不足目标的一半。时间进度与业绩缺口形成鲜明对比,全年目标实现难度陡增。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三季度单季营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上半年“欠账”过多仍导致整体业绩大幅下滑。这种“前低后高”的走势,既反映了公司在行业寒冬中的挣扎,也暴露了营销改革成效尚未充分显现的现实。若第四季度无法实现爆发式增长,贵州百灵恐将连续两年出现业绩下滑,全年目标沦为“纸上谈兵”,这对投资者信心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业绩困局背后,是行业环境与企业战略的双重挑战。随着带量采购政策深化、医保控费趋严,传统药企面临转型阵痛。贵州百灵虽坐拥苗药独家品种优势,但在渠道管控、品种创新、营销效率等方面仍需突破。公司提出的"品种整合平台"战略虽具前瞻性,但短期内难以对冲既有业务下滑压力。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转型,成为管理层必须直面的难题。
实控人涉巨额诉讼,股权结构面临变数
在业绩承压的同时,贵州百灵实际控制人姜伟面临的17.61亿元诉讼,更让公司股权结构蒙上阴影。这场诉讼的源头,可追溯至2019年的纾困计划——彼时,为缓解姜伟的流动性困境,华创证券通过两期资产管理计划,以股份转让形式向其提供14亿元资金,持有贵州百灵1.61亿股(占总股本11.54%);同时,华创证券还向姜伟提供3.61亿元股票质押借款,质押1.10亿股。然而,随着纾困计划分别于2022年7月、2024年3月到期,股票质押也于2024年8月到期,姜伟既未履行股份回购义务,也未偿还借款,更未提出可行解决方案。2025年8月14日,华创云信发布公告,正式披露这一纠纷。公告显示,华创证券已向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云岩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姜伟等偿还纾困计划本金14亿元及固定收益、违约金、浮动收益等费用,同时追讨股票质押融资本金3.61亿元及利息、违约金。两项合计,诉讼总规模达17.61亿元。据三季报披露,姜伟所持的2.4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7.55%)已近乎100%质押,若败诉,这部分股权可能面临司法处置,实控人地位或将易主。诉讼背后,是姜伟为支持地方生态农业、文旅地产及政府指定项目投入的逾20亿元资金。据知情人士透露,纾困计划本意是缓解其流动性压力,但项目收益未达预期导致资金链紧张。而姜伟方面则表示,在积极应诉的同时,也将起诉华创及相关责任人,维护上市公司与员工权益。这场“对簿公堂”的博弈,不仅关乎个人资产归属,更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性——若股权被司法划转,贵州百灵可能面临实控人变更,进而影响战略决策与市场信心。贵州百灵股价自三季报披露以来持续承压,反映出投资者对业绩与控制权双重风险的担忧。在这场业绩寒冬与诉讼风暴中,贵州百灵能否突围重生,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与决心,也关乎数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