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死14伤后瞒报!恒邦股份总裁被罚308万,年净利5.37亿仍踩安全红线

查股网  2025-09-09 19:22  恒邦股份(002237)个股分析

文/王海 李航

一场迟到一年的处罚公告,撕开了黄金冶炼巨头恒邦股份安全生产的“遮羞布”。

9月8日盘后,恒邦股份(002237.SZ)一纸公告披露,公司及高管团队因2024年8月的一起灼烫事故领下天价罚单——事故造成3人死亡、14人受伤(2人重伤) ,直接经济损失814.7万元,更存在瞒报、谎报的恶劣情形。最终,公司被罚款271万元,而现任总裁曲胜利个人被罚308.25万元,不仅超过公司罚款金额,更占其2024年484.8万年薪的63%,堪称近年A股高管安全事故追责“最狠罚单”之一。

事故真相:工艺违规+设备带病,瞒报让悲剧更添污点

根据烟台市牟平区应急管理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这起悲剧的根源早已埋下。

2024年8月3日18时56分,恒邦股份冶炼一公司熔炼车间发生灼烫事故,调查认定其性质为“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直接诱因包括三大问题:

工艺控制及风险辨识不到位,对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判;

设备长期带病运行,未及时排查维修;

水套漏水后违规处置,将小隐患拖成大事故。

更令人愤慨的是,事故发生后,恒邦股份及相关当事人并未第一时间上报,反而选择“瞒报、谎报”,试图掩盖过错。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对法规的违背,让原本的安全事故更添一层道德污点

追责风暴:从总裁到部门长,12名高管被“精准打击

此次处罚并非“罚公司了事”,而是直指管理层的责任链条,问责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A股市场实属罕见。

除核心高管外,问责还延伸至具体业务与管理部门,形成“全链条追责”:

现任副董事长、总裁曲胜利:罚款308.25万元(2024年薪484.8万元);

时任董事长张帆:罚款49.66万元;

常务副总裁纪旭波:罚款75.74万元;

党委副书记孔涛、董事会秘书夏晓波等:分别被罚26万-37万元;

安全管理部、技术发展部等部门负责人:被罚3.45万-19.1万元。

12名高管及部门长合计罚款超500万元,这种“谁分管、谁负责”的追责模式,彻底打破了“安全事故只罚基层”的惯性,也向所有企业释放信号:管理层对安全负“第一责任”,绝非一句空话。

品牌崩塌:失去“好品山东”,3年不得再申报

瞒报与事故的代价,不止于罚款,更在于品牌信誉的彻底崩塌。

今年7月30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告,撤销恒邦股份“好品山东”品牌资格——这一称号是山东省对企业产品质量、合规经营的省级背书,而恒邦股份因“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瞒报事故”,触发《“好品山东”动态管理办法》的撤销条款。

根据规定,恒邦股份不仅要立即停用“好品山东”品牌及标识,未来3年更不得再次申报。对一家以冶炼、矿产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而言,失去省级品牌背书,意味着市场信任度、招投标竞争力将受到长期影响。

公司回应:“已整改+生产正常”,但利润与安全能否平衡?

面对舆论与监管压力,恒邦股份在公告中传递出“乐观信号”:

称已完成整改并深刻反省,将“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调“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处罚不会对财务产生重大影响”;

透露涉事的冶炼一公司已于2024年11月复工(事故后仅3个多月)。

从财务数据看,恒邦股份似乎确实“未受冲击”:2024年公司营收758.01亿元(+15.59%),净利润5.37亿元(+4.07%);2025年上半年营收430.5亿元(+5.08%),净利润3.09亿元(+3.53%),保持增长态势。

但利润增长的背后,一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年净利超5亿元、总裁年薪近500万元的企业,为何连“设备维修”“风险排查”这些基础安全投入都做不到?“已整改”的承诺,又能否真正杜绝下一次事故?

行业警示:安全不是“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

恒邦股份的案例,绝非个例,而是给所有高风险行业(冶炼、化工、矿山等)敲响的警钟。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从来不是“可省的成本”,而是不能触碰的“生命线”——5.37亿净利润买不回3条逝去的生命,308万罚款换不回14名伤者的健康,失去的“好品山东”品牌更难在短时间内重建。

对监管层而言,此次“重罚高管+撤销品牌”的组合拳,也为“安全监管”提供了新范式:唯有让管理层付出“肉痛”的代价,让企业失去“珍视”的荣誉,才能真正倒逼企业把安全放在利润之前。

事故已经过去一年,罚单也已落地,但3个逝去的生命,应当成为所有企业管理者心中永远的“警示牌”:安全无小事,瞒报必追责,任何时候都不能拿生命换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