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电器麻花针班组用0.02毫米的金丝连接星辰大海
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航天电器)接触件车间里,麻花针班组的21名女工正俯身于显微镜前。
只见她们手中的镊子轻轻翻转,便将直径0.02毫米的金属丝编织成了万米高空航天器“血脉神经”的关键零件——麻花针。
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铁娘子军”,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中国航天电子元器件的精度推向新高度。今年,她们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刻下了巾帼印记。

贵州航天电器麻花针班组
2024年下半年,贵州航天电器接触件车间整体搬迁至新厂房。但由于新厂房暂未通过评审,承担宇航级产品生产的产线不得不暂驻老厂房。
然而,因为是整体搬迁,车间里的空调设备早已经搬迁至了新厂房,这让12月的车间“寒意十足”。
尽管如此,技术骨干熊水英在每一次接到宇航产品任务后,仍坚持往返骑行20公里,在新老厂区来回间完成产品制作。
“宇航级麻花针的精度要求比头发丝还小,手抖一下就前功尽弃。”面对如此高精度的生产,熊水英不敢怠慢,她在工位旁备着热水袋,通过每隔十分钟焐一次手的方式,保持手指灵活,确保完成高精度针头的焊接。
“在麻花针班组,每一个人都是‘熊水英’。”据班长陈贵兰介绍,团队里的每一位姑娘,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
时间回到2023年,麻花针班组接到创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的任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事物,这个中专学历占了80%的团队陷入了迷茫。
如何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如何使用数据统计方法?模型将如何改进?这些难题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了她们眼前。
“我们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班长陈贵兰的回忆中,此次任务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她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于是,零经验的她们白天奋战生产线,夜晚挑灯研读材料,逐项对标、反复修改,多次邀请质量协会专家远程指导,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改进意见。
最终,在180个日夜的努力下,“草根班组”蝶变为行业标杆,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贵州航天电器麻花针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当面对保障某重点型号任务时,她们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小小的麻花针上,奋力拼搏,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看着火箭升空时喷薄的尾焰,我就知道那里有我们安装的小小针头。”陈贵兰望着车间墙上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眼中星光闪烁。
如今,伴随着麻花针智能制造车间的建成,211台自动化设备不断奏响着生产的交响曲。
通过规划产线布局,贵州航天电器麻花针实现了产线连续流生产,班组产线从原来的3条拓展到现在的15条,理论针头月产量达到2300万只,合件月产量达到2000万只。
“在人员减少62%、设备增加54%的情况下,我们的产能逆势增长85%,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陈贵兰说。
此外,贵州航天电器还通过设备精益布局、结构优化、设备通用性改进及控制程序优化等手段,提升了设备生产效率及加工产品合格率,合格率从90%提升至98%以上,累计节约成本约783万元。
在车间工艺主管韦文革看来,“手工能救急,但智能制造才是未来。”
秉持着创新的精神,她带领着麻花针班组一次次进行技术革新,提出岗位改善435条,固化管理办法23项,操作及设备调试保养SOP 35份,培训课件29份。
这份由凝聚团队经验和心血的“教科书”,正在培养着新一代的航天工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鲍贝贝
通讯员 周朝华
编辑 李雪雪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