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8名桥梁工在滨洲铁路线上“玩水”
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刘德才 刘杨 实习生 任梦
雪后的大兴安岭林区寒风刺骨。1月14日,气温降到-28℃,天刚蒙蒙亮,一支由齐齐哈尔铁路工务段富拉尔基路桥车间扎兰屯养修工区8名桥梁工组成的刨冰作业队,踩着没小腿的积雪艰难地行走着,他们要去滨洲线472公里涵洞“玩水”。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巴林镇群山围绕,滨洲铁路线从此地穿过。由于山上遍布泉眼,涵洞下的雅鲁河冬季河道封冻,冰下水流受阻,滨洲线472公里涵洞冰面逐渐堆积。极寒天气下,冰层越厚产生的张力越大,可能破坏线路稳定。
“山有多高,这水就有多高。两边的山就像是水塔,不停为地下水加压,使水不断涌出。如果不清理,冰层越积越厚不仅会胀坏涵洞,还会发生水漫线路现象,破坏铁路路基。”说话的是1997年出生的李永鑫,他仍记得刚来班组时,磕磕绊绊爬山路的情景。如今5年过去了,不仅路熟了,他也成了班组的班长。

班组一共8人,负责养护维修滨洲铁路线及附近博林铁路支线上的19座桥和131座涵洞。春运来临,也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进山刨冰。滨洲线472公里涵洞位于山林中,汽车无法靠近,他们只能扛着铁镐、铁钎,再轮流抬着100多斤重的发电机徒步走过去。1公里多的山路,他们要走上50分钟。
开始作业了,涵洞内只能容纳一人,李永鑫提着20多斤重的铁钎在涵洞里不停地窜冰。他一米七七的个头,蜷成一团,时间一长腰酸腿麻,喘不上气来,干脆跪在冰面上干。

“光砸冰,也不是个办法,关键得修渠引流,把水引出去,这冰才能清得彻底。”李永鑫将8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清除涵洞内的冰,一组在外面开凿一条泄水渠,把地下水引到山下。

“李洋、杜海你们快点凿,水涌上来了。”此时,冰面下的水漫上来,顾不得被冰水浸湿鞋和裤子,清冰小组的几个人加快动作,每个人的头上都挂上了白霜。刨冰、装编织袋、压角堆码、铲雪……一时间,铁钎和铁镐刨击冰面的叮当声,铁锹碰触冰面的唰唰声,交织成这“三九”天里最清脆的声响……

3个小时后,一条长2米多的冰渠开通了,涵洞内的冰水顺流而下,大家都缓了口气。“今天‘玩水’很成功,明天继续!”李永鑫的一句打趣,引得大家哄笑声震动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