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药业接待70家机构调研,包括山西证券、国盛证券、太平洋医药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2025年4月21日,普洛药业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18日接待山西证券、国盛证券、太平洋医药、广发证券、中信证券等70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普洛药业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4人,为总经理何春,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周玉旺,财务总监张进辉,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证券事务代表关键。调研接待地点为公司会议室。
据了解,普洛药业 2025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7.3 亿元,净利润 2.48 亿元,扣非净利润 2.05 亿元。其中 API 业务面临压力,CDMO 业务表现亮眼,药品业务业绩有所下降。2024 年四季度到 2025 年一季度国内抗生素市场转淡。公司认为 2025 年全年经营趋势前低后高,对实现全年业绩目标有信心。
据了解,普洛药业在回购计划、原料药、CDMO 板块、制剂板块、多肽业务等方面回复了相关问题。回购方面,公司已推出多次回购方案并介绍后续计划。原料药头孢类价格下行,青霉素类相对稳定,公司正开拓头孢的国际市场。CDMO 预计今年业务增长 20%-30%,毛利率在 40%-45%之间。
据了解,制剂板块增长点来自老产品放量和新产品增长,2026 年之后预计每年有 15 个以上品种获批。多肽业务进展顺利,产能建设方面相关工艺完善中,预计不需大规模投资。公司还介绍了与内蒙联邦的合作及客户情况,持续推进 AI 方面的布局。
调研详情如下:
公司20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介绍:
2025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当前的关税政策对公司的影响不大,但未来的变化仍难以预测。为此,公司密切关注,并积极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27.3亿元,净利润2.48亿元,其中扣非净利润为2.05亿元。虽然收入同比下降了14.63%,但净利润同比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具体来看,API业务实现收入18.83亿元,毛利2.55亿元,毛利率为13.52%;CDMO业务实现收入5.49亿元,毛利2.22亿元,毛利率为40.43%;药品业务实现收入2.98亿元,毛利1.79亿元,毛利率为60.09%。
从同比数据来看,API业务今年面临较大压力,收入同比下降20%,毛利下滑35%,整体毛利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CDMO业务表现较为亮眼,销售额增长10%,毛利额增长近20%,毛利率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至于药品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8%,毛利下降6.54%,但毛利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
回顾2024年一季度,国内原料药和制剂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抗生素领域。然而,从2024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国内抗生素市场明显转淡,这一趋势在同行企业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当前的业绩表现也在预期之中。在CDMO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国内与国际项目数的比例约为60:40,其中,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占比约40%。整体项目数增长态势良好,环比增长约15%,同比超过20%。
总体来看,公司认为2025年与2024年的经营趋势会有一些差异。2024年上半年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而2025年上半年可能会延续2024年四季度的状态,全年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因此,公司对今年实现全年业绩目标依然充满信心。
【Q&A】
Q1:关于目前的回购计划以及后续回购和股份的用途,特别是是否会用于股权激励。
A:截至目前,公司共推出3次回购方案。2022年推出第一次回购,共回购了920万股,使用资金2亿元,去年已全部注销。2024年推出第二次回购,公司共回购了1088万股,使用资金1.53亿元,于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将此次回购股份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025年公司推出了第三次股份回购方案。目前,公司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待相关手续办妥后,公司将实施回购。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安排,需待2025年的回购方案实施完毕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目前尚无具体方案。
Q2:关于原料药方面,确实自四季度以来,尤其是集采的影响仍在持续。请问,分别来看,青霉素类和头孢类产品的原料增速在2025年是否符合预期?如果不考虑集采的其他需求,包括像氟苯尼考,其价格已在底部,您怎么看其未来的价格趋势?
A:头孢类产品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市场需求逐渐疲软,整体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目前来看,环比下降幅度大约在15%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需求偏弱,二是集采续标带来的影响。此外,国内供需关系变化也是重要因素,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青霉素类产品,市场相对比较理性,使得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国内头孢的需求量疲软、产能存在一定过剩,公司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预计海外市场将有显著增长空间。
在兽药方面,除了氟苯尼考之外,其他兽药价格已从底部开始回升。氟苯尼考的情况较为特殊,目前仍处于底部徘徊,预计到今年三季度,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价格有望开始回升。
Q3:现在已经是4月中旬,公司如何看待整个CDMO板块的收入预期?其次,对于CDMO板块的毛利率,如果做一个今年或未来两到三年的展望,大概会是怎样的水平?
A:根据在手订单情况,公司预计今年CDMO整体业务的增长将在20%到30%之间。与以往相比,公司在2024年显著增强了研发力量,特别是引进了几位曾在国际顶尖公司担任核心技术岗位的专家。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研发能力,也增强了客户的信任度。今年于美国召开的DCAT会议上,公司的表现充分展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于毛利率的预测,公司认为在40%-45%之间是正常范围。这主要取决于公司整体产品结构。如果公司能够顺利实现产品升级,毛利率稳步提升是有可能的。
Q4:公司原料药业务全年的预期如何?公司有哪些应对策略?
A:2025年原料药业务将面临一定压力。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偏弱,特别是抗生素领域,上半年都承受着较大的市场压力。其次是在当前市场竞争背景下,公司预计原料药销售量可能会略有下降,但公司会逐步收窄下降幅度,将全年毛利贡献的下降控制在10%以内。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产能利用率。具体来说,公司正在拓展新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并充分利用公司在原料药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判断,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机会。经过过去两三年的低迷期,今年市场可能会更加理性。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
Q5:关于制剂板块增长点是来自新产品,还是老产品的放量呢?A:一方面,公司的老产品比如集采品种左乙拉西坦和琥珀酸美托洛尔市场已经开始放量。另一方面,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如富马酸亚铁咀嚼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以及治伤软膏等产品,今年也会带来一定的增长。
目前,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过去两年获批的项目还不多,因此要实现大幅增长,可能需要等到2026年以后。预计到2026年,公司每年会有15个以上的品种获批。在整体立项策略方面,除了常规的仿制药品种外,公司还组建了改良型创新团队,目前已立项三、四个项目,主要围绕具有特点的剂型进行开发,为未来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Q6:多肽业务的进展和产能建设的情况如何?
A:关于多肽类药物,公司目前整体进展顺利。上个月,公司完成了司美格鲁肽减重项目的三期临床入组,而降糖适应症入组进度也完成了40%左右,预计将在今年7月份完成。
多肽原料药方面,根据最新的行业信息,公司研判后,将主要采用发酵法来做司美格鲁肽,这种方法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公司相关工艺路线已经走通,正在完善中。对于小分子多肽产能,大部分将应用公司原有的合成设施,预计不需新增太多的投资,只需增加部分固相合成设备即可。因此,公司原计划投入的这方面产能可能将不需要大规模建设了。
Q7:关于强力霉素和泰乐菌素两个品种,公司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如何?另外,强力霉素的起始物料是外购还是已经开始自主生产?最后,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公司与内蒙联邦的合作情况?
A:基于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公司相关兽药品种特别是大发酵产品,是选择和内蒙联邦合作生产经营;而公司在浙江或安徽地区生产基地,公司主要进行一些小发酵品种生产,这些品种的能源占比相对较低。
现阶段,公司主要致力于打通泰乐和泰万这两条生产线,这两条线的产能相对较大,能很快建立起优势。强力霉素短期内仍会采用采购土霉素原料的方式,因为土霉素在整个市场的供应是充足的,暂时没有必要进行投资。
Q8:公司新增客户在国内外的大致比例情况?能否请领导分别从国内外的角度分析一下?比如,国内大药企和biotech公司的大致比例,以及国外客户的情况。谢谢!
A:考虑到当前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从一季度新增的项目来看,国内项目约占6成,国外项目占4成。然而,从目前的收入角度来看,国外大公司的订单金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的CDMO客户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既有仿制药也有创新药的企业;一类是纯粹的创新药公司。公司目前的核心客户主要集中在第二类。从收入比例来看,目前国内的biotech公司在公司业务中的收入占比并不算高,大约在国内CDMO业务营收的30%左右;而已经实现商业化、即将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则占据了收入的70%以上。
国际市场方面,公司早期主要与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保持合作。近几年,公司大力提升研发能力,分别设在美国波士顿、上海和横店设立了研发中心,通过不断加强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现在已经具备了承接海外Biotech公司订单的能力。虽然目前有的订单销售额可能只有几万、几十万美元,但它们为公司CDMO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未来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Q9:在AI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在数据积累较为丰富的领域,是否有在发酵方面进行AI探索的可能性?目前的情况如何?
A:关于AI布局,公司在三、四年前就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创新团队,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目前,整个团队已有20多人。在发酵领域,公司一直在利用AI进行自发酵工艺优化,这项技术已经运用了两年多。通过AI优化,公司的发酵效价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其中一个产品为例,经过两年的工艺优化,发酵单位提升了近70%,效果非常显著。
现阶段,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也在持续推进。过去几个月,公司已经完成了平台的本地化部署工作,出于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的考虑,公司选择自建数据平台,而不是依赖大型公有平台。上周,公司正式启用了自己的后台数据平台,可以自主进行包括Deepseek等软件的应用开发。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一些符合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APP,这些应用将帮助公司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接下来,公司将重点放在如何训练和开发公司自己的平台和技术上。